APP下载

想象力培养的语文原则

2016-04-14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想象力想象文本

想象力培养的语文原则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是天生的想象家,语文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想象力的拥有。阅读和习作的教学是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门径,但对之我们该如何认识,如何操作,其又有何内在的规定性呢?本期,我们邀请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的三位语文老师对此话题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孙大武

教育不是复制,教育需要想象,需要想象力。吴克杨在《创造之秘》中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换句话说,想象力就是通过学习培养而形成的重要能力,是对于旧有材料重新整合搭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后天开拓”、“能够培养”,也就意味着有规律可循。

任何能力都必须在反复的历练中渐次形成。语文学习中的想象力培养,自然也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用语文的方法,必须从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出发。这应当是想象力培养中重要的语文原则。

第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想象力,要有一个坚实的言语支点。

语文的学习需要想象力,不仅因为语文本身就是大千世界的高度抽象,还因为语文的学习必须回到语文的生活原点,才能够激活蕴含其中的丰富的生活元素,最大可能地契合儿童语文的学习特点。因此,着眼于想象力培养的语文学习,对于语文材料的选择就比较有讲究,我把这样一个需要讲究的语文材料称之为坚实的言语支点。

比如说苏教版六上《郑成功》第3节“临风眺望”,郑成功与卫兵的问答,一般人恐怕会觉得这么一节可以咀嚼的地方很少,大家的关注点大概都会放到“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这一句上面。其实不然。

仔细梳理下,在这句“慷慨激昂”之前的问答可有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是完善的吗?这些问答,有必要问答吗?——“那是什么地方?”“是大海。”“大海那边呢?”“是宝岛台湾呀!”——如果单纯从读懂说,还真是一读就懂,但语文的学习不允许我们如此地浅思维:明知故问,为什么?如果也要像后面那样有“慷慨激昂”之类的提示语,该如何补充?

到此,一个坚实的言语支点就找到了,想象力的培养在言语运用中潜移默化——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深情地)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

卫兵(疑惑地)说:“是大海(呀)。 ”

“大海那边呢?”(郑成功稍微提高了一点声音。)

卫兵(凝望远方,激动地)说:“是宝岛台湾呀!”……

简单地说,言语支点可以是文本中处于关键节点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具备与生活场景互换的特质,有利于在文字和形象之间相互印证。具体来说,就是关于人物语言、行为、表情、心理活动,或者是特定的情景等有较强画面感的与文本核心意义紧密关联的言语现象。特别要指出来的是,为了避免文本学习碎片化现象发生,也为了把言语学习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建议大家多多从言语片段入手,支点占有的言语对象力争相对厚实,由此所调动起来的形象就可能越加丰富。

第二,关注言语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本位任务,语文学习中培养想象力,也应当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要用语文的方法培养想象力。

语文的方法有很多,陌生化教学契合了小学生喜欢新奇的学习心理,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和兴趣,成效显著。

所谓陌生化教学,有很多理论介绍。我的理解是教法上的出其不意,问题上的似浅实深,在学生最自以为是的地方,找到他们认知的盲点。让小家伙们在呵呵傻笑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想象力。

比如说五上《寻隐者不遇》,明白如话,但苦吟诗人贾岛名声在外,语文老师自然不能掉以轻心,且让陌生化大显身手。

“树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松下”改成了“树下”可以不可以?当然不可以!“松下”,多么有蕴含,那隐者本就有松树之姿,岂是随便什么树都可以比拟的呢?“采茶”?不行不行。药是治病的,隐者有悬壶济世之胸怀呀!

“东西南北中,云深找不到”。隐者有自己的立场,他“只在此山中”;也并非“找不到”,“不知处”,才是隐者之风,“找不到”算什么呢?

像这样的“歪读”,让看似浅显的《寻隐者不遇》妙处迭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觉化身为诗中的童子,诗中的隐者,披文入情,含英咀华。

陌生化,同样能在作文教学中大显身手。比如是写一件事,老师给出的题目可以是“!!!”,这说明所写的事情一波三折,也可以是“???”,这说明这件事悬念迭出。再比如说写一个人,有同学写爸爸,列出四个小标题:高爸爸——写爸爸的品德高尚;矮爸爸——写爸爸在家庭矛盾面前勇于做矮子,“低头认罪”;硬爸爸——写爸爸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他的团队攻克难关,立下大功;“软爸爸”——写爸爸侠骨柔肠的另一面。——仅仅是见到了题目,学生的写作热情立马就点燃了。这也可见陌生化的魅力。

语文的方法培养语文能力,想象的过程培养想象力,此一脉相承也!

第三,想象力的培养必须从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出发,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比如说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关注兴趣: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突出感受: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则明确要求写想象作文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从兴趣到感受到感情,这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渐次提高的过程,把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跟他们的语文学习联系到一起。

同样是写人,第一学段要求“写”他们感兴趣的对象,只要能从他们的文章里“看”到他们“写”这个人的一点理由就OK。到了第二学段多了一个分析思考的“感受”要求,是延伸也是跨越,要求写出人物某种内在的东西。第三学段,针对想象作文,提出了情感真实的要求。文笔可以天马行空,但情感的根子必须是源自生活,真情实感,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言语挑战。

看图作文是惯常的作文练习手段,能够有效克服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困难,更能够提供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图画是平面的,静止的,有的内容是无法在图中表现的。然而,想象是一双神奇的翅膀,它能带着我们抵达眼睛所不能及的地方,它能把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把有限的空间往深广处延展。可见,想象是看好图写好话的灵魂,反过来说,看图作文也自然是培养想象力的好门径。

再比如阅读教学,语文课标依次提出了想象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诗文大意,体会作品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都只是表面的现象,本质上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全部都必须自觉联系到人的发展这个焦点上面才有意义,想象力的培养自然必须如此。

语言文字本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但诚如苏东坡所言“诗中有画”,画面感又必然是语言文字抽象特质的另外一副可亲的面孔。如何透过文字的表面,走进文本的生动情景当中,受到感染,形成共鸣,想象以及想象力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唤醒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精灵

杨文丽

经验告诉我们,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几乎是自发产生的。这是因为文本的语言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具体情境的高度抽象,而阅读却几乎是经历着一场逆向的认知过程,从抽象的文本回到文本所表现的场景。虽如此说,严谨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唤醒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精灵,让想象力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飞向美好的自由王国,仍然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和实践。固然,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它并不意味着,通过教师的努力,这样的差异不可以缩小或者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价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现对话的前提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对话对象,比如说文本,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所以,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首先应当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正常对话。那种迫不及待进入到文本深处的做派,其实是哗众取宠,得不偿失的。生字还没解决,课文还没读通,脉络还是一团乱麻,此种情形之下,何来对话?对话不成,谈高级层面的想象以及想象力那就更是空中楼阁了。

比如说苏教版四上刘禹锡的《望洞庭》,首先要求我们的,是对于洞庭湖的相关认知。历来的诗人写到它都是极言其浩渺雄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是与众不同的,“白银盘里一青螺”,月下洞庭,娟秀优雅,别开生面。其次是一二句的背景铺垫,湖光秋月,水平如镜,喜爱之情潜滋暗长。第三,这首诗唯一一个生字“螺”,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却十分重要。PPT出来几张青螺图片先要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白银盘里一青螺,也才会有想象力成长的厚实土壤。

可见,夯实阅读基础,是唤醒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精灵的先决要求,不可躐等。

第二,教科书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凭借,用好用足教科书,而不是离开了教科书另搞一套,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必要坚守。文质兼美的文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元素、情感因子,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抓手。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如何发现这些秘密,如何养成发现文本秘密的能力?教师对于文本强大的解读能力固然重要,但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放飞他们的想象翅膀才是更加重要。

比如说,苏教版三上《军神》:

沃克医生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一共多少刀?”“72刀。”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这段话写手术结束后沃克医生跟刘伯承之间的对话。初次接触不觉得有什么奇伟之处,品读再三才能发现文笔之妙。一是两个人说话时的神情不一样。严肃的沃克医生此时却非常激动,比如“擦着汗”“失声喊”;而刘伯承则显得平静许多,比如“勉强一笑”。二是沃克医生指称刘伯承时使用了不同的量词:一个,一块,一位,这让我们感觉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真诚赞誉。

但作为对话描写,仅仅有这样的解读还是很不够的,必须沉浸下来,想象当时的画面,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至关重要的第三点:标点!

首先当然是沃克的三个叹号,当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沃克的形象,出现缠着绷带满是血迹的刘伯承,他的三个叹号自然能够读得声情并茂。但还有一个最平常的标点。——“72刀。”指导分角色读,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里的“句号”读成叹号。教师必须指出来,这儿这样读有问题吗?想象再次介入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对话一定要有叹号的话,应当是谁的?作为刘伯承,他在说“72刀”时,哪一个标点最真实?——想象已经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利器!

我们的教科书里,诸如此类的文本秘妙很多,都必须潜心会文才能有所得。潜心会文,就能够静心领悟,心驰神往,想象力的精灵会在这样空灵的心境当中以饱满的姿态翩然而至。

第三,在美术和音乐的灵感里培养想象力,为想象力精灵营造出美妙的生长环境。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作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优美的文本,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是真实世界的投影,画面感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着力培养的重要的语文意识。

有那种图文并茂的作品,插图就是很棒的语文资源。看图读文,读文看图,看看图上所要表现的是文本的哪一部分?文本的哪一部分是在插图中表现出来的?文本大于插图,哪些是插图没能表现的?插图比文本丰富,想想我们还可以再写几句吗?教学苏教版四上《江雪》,有老师画简笔画,以简驭繁,画出了几座山,代表了“千山”,画出了几条路,代表了“万径”。还有老师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配图,先画一座山,再讨论“白日”的位置,巧妙突破“依山尽”的理解难点。《争论的故事》,哪一个是哥哥,哪一个是弟弟?看看他们各自的表情,想想他们争吵的情景……这些都是很棒的语文创意,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力有不小的作用,而且都非常有趣味。

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语文课上同样需要有音乐的加盟。《荷花》的背景音乐是柔和梦幻的,《安塞腰鼓》的背景音乐则是激越昂扬的,《在大海中永生》,它的背景音乐又应当是低沉哀伤的。音乐触发的是人的情感,而情感则是想象翅膀展开的巨大推力。窦桂梅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引领学生且读且唱,兴味盎然。《林冲棒打洪教头》,配上一曲《好汉歌》,更加叫人荡气回肠。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唤醒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精灵,课堂教学还必须巧妙地链接生活,打通课内课外阅读的生命线,树立起大语文的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摇曳多姿的生活,永远是想象力培养的不竭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让习作教学插上想象力的美丽翅膀

朱美华

习作教学要坚持从内容入手,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首先是“先天”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再通过他们的笔“后天”地形成为书面语言。当然,这里的“先”和“后”都只是相对而言,不少时候,脑中所想与笔下所写是同步运行的。但更加明显的是,想得如何,根本就决定了写的质量。让习作教学插上想象力的美丽翅膀,努力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必然选择。

有老师教学三上习作4《迷人的秋色》,专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公园,到田野,不厌其烦,不怕其苦,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在动笔之前,让学生的脑海当中有鲜活的关于大自然秋天的细节形象。闻过了秋天的味道,摸过了秋天的树叶小草,小手在秋水里浸得湿漉漉的,头上插了一朵秋天的小花……动笔的时候,鲜活的形象争先恐后地涌到笔端,这跟盯着天花板冥思苦想何止是天壤之别!可是,不懂这一点的老师还会指责人家叠床架屋,认为小学生对田野并不陌生,根本没有看到形象的鲜活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作文质量的高低,想象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丰富的形象之“米”。

可见,想象力的翅膀在它展翼之前,必然是脚踏大地,必然是浸润了生活的芬芳,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想象力的翅膀才能翱翔于九天。

注重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是习作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第一点,只因为生活才是习作教学发生的第一场景,是丰富想象素材的源头活水。有老师撰文认为,现在的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思考和发现。并举出了诸如牢狱之人写出巨著的事例。这位老师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我们这个话题言说的对象特点——小学生!他们的思考力和发现力都很有限,正处于最为直接的具象思维时期。倘若你真的也把他们关进牢狱之中,只怕不是写不出文章来这么简单,直接会因为隔绝了人世生活,变得痴呆了吧。

丰富的生活必然会带来生动的形象积累,情感历程,还有宝贵的言语历练,这些都是成功的作文教学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给学生自由幸福的快乐童年。如此,诸如 “难忘一件事”“喜欢的一个人”“有趣的××活动”等作文题才不会难住我们的学生,以至于生编硬造生拉硬扯,写出啼笑皆非的荒唐文字。

想象力的翅膀离不开书卷的滋润。读书能够用最为经济的时间,弥补小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丰富形象,丰富情感,升华思维。

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读书应当遵循少而精的规则,强调“顺其自然”。读书多了,会减少游戏和思考的时间,有损小孩子自由生长的天性。关于读书,还有一点建议是反复读,或者说是精读。喜欢的书不要只读一遍,读过之后放好,过一段时间再读,慢慢就会读出很多很多东西。

书,是别人写的作文。读别人的作文,对自己写作文自然也会有裨益。有专家建议学生不要读优秀作文选之类,认为同龄人的文字示范力不够,对此,我不敢苟同。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什么例子?自然包括写作文的例子。但是平心来说,我们教科书里的文章可以作为作文例子的还真是太少了。——大多是第三人称,跟小学生作文第一人称相去甚远。——大多先考虑意识形态的绝对正确,极少把贴近学生生活放在首位。但优秀作文选就不同了,完全突破了教科书作为作文例子的局限,读起来特别有启发价值。——你看,人家这个小伙伴写家庭生活多么有意思!这个小细节描写得多么传神啊!作为学生作文中的佼佼者,优秀作文选有它的阅读正能量。

第三,习作教学中插上想象力翅膀须要营造好的写作情境,让学生情绪饱满,一吐为快。

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写作前指导,要引领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待到“小脸发红、小眼发亮”之际自然会笔底生风,如有神助。

曾经有一个很好的作文传统,就是活动作文。春游了,参观了,比赛了……不是活动一结束就万事大吉,而是还要“写一写”。为什么不安排写一写呢?为什么不能提前就叮嘱学生这次活动要写作文呢?

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如何看待活动,如何看待作文。活动与作文本就理所应当相辅相成,不必为了迎合学生的怕写就允诺 “这次不写作文”。什么叫做注意观察?什么叫做写好细节?什么叫做积累素材?有了作文的意识,活动的过程也才会更加生趣盎然,作文后的评点也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这个好的传统不能说丢就丢了。

曾经为了应付考试作文,某校有这么个笑话:语文老师们集中组织学生玩游戏:砸核桃、拔河、捉蚂蚱、猜字谜……结果,考试时再没有对着作文题咬笔头的现象,语文考试成绩明显提高——因为小学生作文考试大多是从他们的生活取材。这虽然是以笑话的面目出来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发人深省的。

第四,想象力的翅膀需要在实际的想象历练过程中渐次形成,作为动词的想象,也是有一系列的程序确定性,须要有技能上的操练。譬如在脑海中活化人物的音容笑貌,再现环境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

这里单说比喻句的写作。

比如,榛树叶子红了,像一团团火。但讲究文字技巧的人不会在此止步,你看,苏教版三上《北大荒的秋天》,它这样写: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秋天的榛树叶子该是多么红啊,秋天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有多少火一样的期盼啊!所以,你不要仅仅说了一个“像……”就结束,你如果能再顺着刚才的话头往下说一两句那才叫做真的好。——月儿弯弯像笑脸,妈妈妈妈在哪里?这是什么?这是想象,时间久了,就质变成想象力。

此外还有象声词、语气词的运用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历练想象、丰富作文内容的门径。巴金先生说,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但小学生还处于文字表达的初级阶段,必要的文字技巧还得讲究,拥有想象力的美丽翅膀同时还需要教给它们飞翔的技巧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想象力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打开新的想象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