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导课堂”:教学变革深水区的有效选择——基于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的校本探索

2016-04-14辜伟节

江苏教育 2016年41期
关键词:变革整体建构

辜伟节

【名家视线】

“学导课堂”:教学变革深水区的有效选择——基于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的校本探索

辜伟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重构课堂教学的结构体系势在必行。“学导课堂”坚持以生为本,关注课堂的整体性建构,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的课堂教学变革目标。

“学导课堂”;生本思想;整体教学;主体互动

时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激发产生的内力一直在向课堂教学深处延伸。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注重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探究课堂教学变革的走势、本质与范式,从先学后教到以学定教,从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到深度思维、促进发展,教学变革正在一步步逼近核心领地,重构课堂教学的结构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校本探索的现实可能。

基于此,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与《江苏教育》杂志联合推出“‘学导课堂'结构重建”的专题,旨在突出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引领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标准,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依据学科规律,走向学生心灵深处的学习;倡导“学导课堂”,保障学生持续深度建构的学习,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导促学的课堂教学变革目标。本文拟从生本立场的价值选择、整体教学的建构选择、主体互动的策略选择三个维度对本主题作些粗浅的探究,以求教于各方大家。

一、生本立场:“学导课堂”的价值选择

进入深水区的课堂教学变革,必然会在基于事实性的现实教学中,不断尝试进行教学形态的实践创新,并着力于对指导教学实践行为进行相应的价值选择。因为课堂教与学活动本身具有价值性,采用教师独白式的输入,抑或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自主探究,这仍然是一个价值问题。宝应实小倡导“学导课堂”的校本实践,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校长与教师的价值选择,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选择。课堂教学变革的终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确保学生立场的实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导课堂”集中体现了生本思想,十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高度强调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权、话语权、质疑权、展示权、选择权等权利的回归,主张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基于学生、为了学生、适合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诚如陈士才校长在介绍时所说:“在‘学导课堂'上,教师只需讲10分钟,学生参与的时间增加到20分钟,还有10分钟的练习时间。”这足以说明:“学导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留足了时间和机会,课堂教学的起点逐步从“教”转向“学”,让位于“学”,为“学”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习中心取向的价值选择。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逻辑起点,就是力求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真正发生。宝应实小在探索“学导课堂”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学习中心”的课堂教学变革取向,具体地说:课堂学习究竟从哪里开始,主要以学情为依据;课堂学习究竟走向何处,主要以明晰的学习目标为准绳;课堂学习究竟选择什么方式呈现,主要以具体的学习内容为关照。学习中心的价值取向还体现在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不仅看外在形态:座位变化了,课堂热闹了,举手频繁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真正养成了倾听、记录、讨论、质疑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了带得走的能力与素养。

二、整体教学:“学导课堂”的建构选择

进入深水区的课堂教学变革,必然会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单一走向结构、从局部走向整体,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整体结构性建构。宝应实小在深度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效”之道的基础上,十分关注“学导课堂”的整体结构性建构,试图通过改造、重组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和课堂教学流程及其功效,使得课堂教学高质态有章可循,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学导整体融通的建构选择。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关键要义,就是凸显学生与教师两大核心要素,这既关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又关乎课堂的“学”与“导”。正确处理好“学”与“导”之间的关系,坚持 “学导”整体融通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使命。为此,“学导课堂”在整体结构重建中,充分认识到:课堂结构中的每一个要素和流程都有相对独立的逻辑与规律,且同时指向和蕴含着“学”与“导”。在“学导”整体融通的教学过程中,“学”与“导”之间不是以平行的两个要素简单相加构成完整课堂教学结构的,而是依据“学”与“导”不同的功能定位建构的,教师的“导”只有作用于学生主体能动的“学”,才能真正实现“学导”目标,“导”永远无法代替“学”完成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

2.“四环”整体联动的建构选择。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着力要点,就是要从整体上全面建构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流程,积极创生有利于学生充分自主发展的课堂结构样态,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由差异成长的需求,“学导课堂”建构了有效预学(预)、板块展示(展)、评价引领(评)、练习提升(练)“四环”整体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始终把课堂的各个环节视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预—展—评—练”的特殊形式或链条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产生先学后导、顺学而导、以学定导的整体效应。

三、主体互动:“学导课堂”的策略选择

进入深水区的课堂教学变革,期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双主体”,尤其是还原学生课堂互动的主体地位,真正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自由、观点出新、个性表达的有效互动策略,进一步明晰主体互动教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内涵。宝应实小在推进“学导课堂”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寻找师生、生生互动的策略和方式,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生生互动集智的策略选择。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基本走势,就是充分激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交流,教师不断创新学生互动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让理念真正落地,促使课堂教学发生实质性变化。在“学导课堂”上,学生基于先前的独立思考,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主题互动交流,呈现不同学习个体的所知所感,常常是你说我补充,你补充我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多元的互动策略、开放的互动空间、轻松的互动氛围,针对生生互动时出现的重难点问题给予指导与点拨,力求引导每个学生通过交互“集智”,水到渠成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沉浸于独学与互学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信心,为他们踊跃表达、自觉自愿地进行互动学习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2.师生互动导学的策略选择。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的鲜明特质,就是教师力求在常态的合作探究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指导学问”和“引导精神”作用,使自己“教”的设计与行为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有效的“学”服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在“学导课堂”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注重从学生个体学习到师生互动学导的转变,无论是有效预学中导学问题设计的互动、板块展示中与学生交流观点或问题的互动,还是评价引领中与学生参评之间的对话互动,抑或是练习提升中解说习题与编题效度的互动,尤其是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争议、提醒学生有效参与互动、引导学生学会评议、协调学生之间的观点冲突等,都强调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可见,“学导课堂”关注师生互动策略的选择,在相互对话交流中,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主体情谊,促进学生个体生成知识意义、提高思维品质、实现深度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G623.5

A

1005-6009(2016)36-0018-02

辜伟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0)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变革整体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建构游戏玩不够
变革开始了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