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基于适合教育理念的书法课程体系

2016-04-14陈静静

江苏教育 2016年6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构书法

陈静静

建构基于适合教育理念的书法课程体系

陈静静

杜威认为: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需要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实不仅如此,学校书法课程体系更要放在“适合学生发展、适宜学科联动、适应学生展示和适度挖掘资源”这一前提下聚焦审视、顶层谋划和有序建构。

适合教育;书法课程;课程体系

当下,关于“什么是课程”的争论,可谓不绝于耳,各种理论、解析、阐述和评判体系数不胜数。可如果从“课程即活动”这个角度来看,一般都普遍认为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隐性课程。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创校三年不到的书法特色学校而言,从这四点入手彻彻底底地厘清课程建构思路,并在办学思想——适合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全力打造有独特发展内涵的书法课程体系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关键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直接关乎到我们是否能“立得实、看得远、走得稳”。

一、适材施教,打造呵护学生个性尊严的书法文化课程

冯恩洪先生说:“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一点,恰恰就是适合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样,也应该成为书法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有效观照。在我们看来,要将“文字的习得”上升到“文化的润泽”,就必须认识到:是鱼,你就让他畅游四海;是鹰,你就让他搏击苍穹。学生硬笔好,对此有兴趣、有自信,为什么一定非要他在软笔上出类拔萃?学生软笔好,能够入体、得到快乐,为什么不让他去描颜真卿、去临柳公权?学校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完成既定教学基础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量身定制书法学习的长远规划、安排一段时间内的阶段性步骤和及时有效的反思总结,并适时给予指导、评价与鼓励。要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材的,才是尊重的;适宜的,才是高效的。

举一个例子!“小小书法家”这样的书法评级活动,大概很多学校都会施行。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往往会囿于统一而繁杂的工作流程不能自拔,抑或把“学生作品只有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被评为几星”作为固守的评价标准。这样做,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性迥异的生命体,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景和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的书法评级活动另辟蹊径,不是给“一些”孩子评级,而是给“全部”学生评级。我们每学年以月为单位,进行8次评级活动。孩子只要拿上次评级作品对比本次评级作品,参照唯一的评级标准看有没有进步,如果能获得书法老师肯定,就能自然升级。这是不是自欺欺人、降低要求?当然不是!“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考级不是考试,必须淡化“一刀切”遴选的评价模式,必须强化“向前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必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弘扬的自豪感、使命感,并且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写好字,很重要;写字有进步,更重要;越写越有劲头。学校书法文化不该是“一枝独秀走天下”的表面繁荣,而应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那股子精气神。

二、适度融合,铺设打破学科界限的书法活动课程

有这样两种常见的错误观点必须毫不犹豫地摒弃!第一,书法课就是书法教育的全部内容;第二,书法教师就是书法教育的绝对师资。实践证明,我们要牢牢树立一个书法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元联动的大课程观,更要通过我们评价体系的完善,让我们所有学科教师真切感受到参与学校书法教育的好处:字写好了,静下心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阅读分析语段;字写好了,思维缜密的学生能更好地谋划数学解题思路;字写好了,笔感流畅的学生写起外文字母更是不在话下……因此,书法活动课程的构建十分有必要打破学科界限,让所有的老师能时时有一种“种好自家地,不荒别人田”的责任感,让所有的孩子能处处感受到书法学习因此得来的成就感。若能如此,我们势必就能跳出“就着书法讲书法”和“书法活动就是书法活动课程”的藩篱,使书法教育抵达应有的兼顾儿童视角的广度、关怀全体的温度和具体实践中的深度。

当然,也同样有两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和充分研究——就书法教育而言,什么是各学科均要达成和真正落实的共识?不同学科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侧重点?笔者认为,共识有四点。其一,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原则,都要关注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其二,在关注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做到“作业两类批阅”的要求,即用“优良”评判对错,用“★”鉴定书写;其三,发现优点和问题,都要加以表扬或指出,不留书法评价的学科盲区;其四,任何学科、任何形式的授课,都要将以上三点作为“课上得好不好”的评价标准之一。那么,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呢?我们认为,语文课用好、用足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每节课十分钟”,重视读帖、重视笔法、讲练结合、学用相彰;数学课要指引学生探寻文字书写和数字书写的共通之处,培养审美能力,关注书写细节;英语课及常识技能课要帮助学生培育“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站在学校层面,也有必要适时组织相关的学科联席会议,组织跨学科性质的课题研究、主题沙龙和交流会,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推广做法,最终形成“人人都是书法老师”的喜人局面。

三、适景践行,搭建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书法实践课程

古人说得好:适时而为,应景而动。书法教育看似“纸上谈兵”,实则也需要让学生提笔携墨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才能得以施展的空间和舞台。这,是实践课程搭建的生命线、保底线,同样也必将成为一道教育风景线。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出一期优秀书法作品集、办一期校报书法专刊、来一期书法社团成果汇报,既集中展示了学校书法教育的成果,也给更多学生以触动心灵的榜样的力量和内在的动力;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夏令营,进社区送春联、写书信给父母,借以提升学校办学声誉和影响力,形成“小手拉大手、社会共参与”的舆论合力……凡此种种,何乐而不为?又有何不可为?

2016年10月,在充分调研可行性的基础上,我们学校腾出了美术教学楼一间大教室,做了些简单的隔断处理,并准备在门外立块蕴含文化气息的标牌:“香樟树下——城东娃个人书法作品展”。和大多数类似展览一样,这里将主要用于陈列学生个人的优秀书法作品,但不同的是,学校只负责提供场所、审核申请、对外通知和规定展期。从作者简介的刊印分发,到具体作品的选择装裱,再到室内布局的细致安排,都由学生在家长协助下,自行设计、亲自动手。我们相信,有了前期的工作积淀,孩子们的积极性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一定会让我们彻底放下“有没有人吃第一只螃蟹”和“有多少人敢吃螃蟹”的顾虑。我们会鼓励孩子们独办专场展览,允许他们合办联展,甚至同意重复申办、延长展期和扩大展览范围。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要的,不是给参观者看的一场“秀”,而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辐射效应,是给那些有真正需求的“博观厚积者”们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我们就想告诉孩子:只要你想,你就能;只要你能,你就来。至于完美到什么程度、产生多大的影响,大可不必成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原因。

四、适力发展,挖掘充分彰显地域书法资源的隐性课程

在我们看来,适力其实就是借力。都说,民间有高手。我们不仅要借师生之力发展学校,也要借家长之力、社会之力发展学校。放在书法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这一点同样适用。前面,我们要说从课堂上“走出去”;这里,我们要谈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把本区域内的书法名家请到学校来,让我们的师生观摩他们的书法作品,让我们师生学习他们的经验方法;把我们会写、能写、写得好的家长请进来,让他们走进课堂,讲述自己书法练习的心路历程和个中酸甜,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以我们学校为例,来过的人都知道我们有个“城东ME讲坛”,这个讲坛每一期的主讲者大多是一些大丰的文化名人。比如,我们邀请过吴奇等省内外知名的书法艺术家进校园,现场泼墨挥毫;比如,我们定期请文化学者朱长春等人开设专题讲座,让孩子了解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匠心独运的平台,我们的师生参与书法教育的视野得以拓宽,在习到“法”的同时,感悟到“法”背后的“道”。我们的学校也借助这个平台,由此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真切可见的教育效应。应该肯定地说,这样的校本课程没有文字,也是隐性的,但却是有效的、可感的,更是可学的。它是一份学校发展历程中有效的推动力,也是一份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坚实的保障。

“适合,回归教育的本真!”学校书法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找好每一个环节在实施之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必须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因校制宜地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和发展特色,只有始终如一地围绕“适合”二字做好文章、做足文章,才能找到教育发展的本真之路。

J292.1

B

1005-6009(2016)56-0045-03

陈静静,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100)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盐城市教学能手。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构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书法欣赏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