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儿童的歌
2016-04-14林虹
林虹
书法与儿童的歌
林虹
五千多年前,如同划破天际的第一道曙光,汉字在天地之间创生。漫漫的岁月长河里,它在甲骨、青铜、碑石、竹简、纸帛上,被人们记刻书写,或厚重、或朴拙、或飞扬、或婉转、或严整、或奔放……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我们早已深知书法教育的意义,不仅能提升儿童的书写水平,还能开启智慧、发展思维、修炼品性。那么,在书法逐渐被重视的今天,我们又该奏一曲怎样的歌,才能真正拨动儿童心弦,给予他们生命的滋养呢?
这支歌,应当是童味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首要核心理念即是“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然而,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学者关于“小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却显示,对书法课不感兴趣或一般的学生数占比44.1%,主要原因有“学习内容单调”“太难写了”“教学方式枯燥”……我们不禁要追问:书法教学的课堂上,儿童去哪儿了?儿童学习的乐趣去哪儿了?从明清蒙学书法教育溯源,崔学古在《幼训》中这样说道:“扶手润字,日久为妙。盖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惜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粗具体,方脱手自书。”倘若教师总能如此关照儿童的困难,用“扶手润字”的方式筑造学习阶梯,正向引导儿童从体验、模仿走向独立学习,儿童“难写”之惧不再。儿童起初学习书法时,易被外显的学习内容吸引,逐渐转向内隐的、思考探究的学习任务;游戏能有效激活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然而对中高年级儿童作用却逐渐减弱……由此,书法教学应突出“童味”,遵循规律,通过画面、情境等“外显的学习内容”,引发儿童对字形态势的观察与联想;通过对比、思考、归纳等“内隐的学习任务”启发儿童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从而在大脑中建立汉字“音—形—义—写”之间的关联,自主建构书写方法。
这支歌,应当是清简的。大道至简。关于书法学习,林散之曾说:“我从十七岁开始,每晨起身写一百字。四十岁后才不天天写”,“我在六十岁前后写过唐太宗《晋祠铭》,笔意近似北海,每日二张,八十几个字,每天不辍。”林老的书论向来如其书法一般清简天真、见素抱朴,道出的“书法之道”也如此清简、本真:一是重读帖,一是重习书,两者都要下功夫。据此,我们的书法课堂自然也应清简、归真,让儿童在毛笔书写的实践过程中反复地、充分地“习与悟”。
这支歌,应当是辽阔的。书法教育还应当有辽阔雄壮的旋律,将儿童从一个一个汉字的书写技法训练,引向一片广阔无垠的书法天地。(苏少版)义务教育书法教材《书法练习指导》就为我们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它既有循序渐进的技法指导,又有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图文并茂的书家故事,天南地北的名胜书迹。以三至六年级毛笔教材为例,每一册的书法文化部分都包含“书家故事、碑帖欣赏、书体演变、书法知识、名胜书迹、文房四宝”等内容,展示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单元还编写了“写字游戏课”或“学习与运用”。倘若教师能充分运用教材,带领儿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探究、书写,书法学习必将变得有趣、有用。
书法教育,让我们一起来奏一曲书法与儿童和鸣的歌,童味的、清简的、辽阔的,真正触及儿童的心灵,给予童年丰厚的汲养……
(作者系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