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6-04-14
观点
钓鱼岛事件,学习方法的培养,节约用水,远离毒品,拒绝邪教等是否可以成为班会课的主题?
观点一:班会课应该用来解决班级事务。
目前,多数一线教师利用班会课总结本周班级工作,处理班级事务,解决学生问题,我觉得这样才具有实际意义。国际事务、禁毒教育等主题,属于学校德育工作范畴,应由校会来实施;节水和垃圾分类,虽和学生有关,但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地理及生物课中均有所涉及,所以班会课就没必要再重复这些话题。如果召开这类主题的班会课,班主任在班会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班会就应用来解决班级事务,班主任没精力、没能力开这么纷繁复杂的班会。
观点二:班会课应该有主题、成序列地开展。
班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是有主题、成序列地开展。但是,学校经常遭到上级教育部门“运动式教育”的干扰,临时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时政教育等各类教育,这些要求最终又落到班主任身上,中断了班主任本来系列化安排的班会课。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为“钓鱼岛事件”是时政热点就把它硬塞到自己的班会课计划当中,那样的话,有时候可能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观点三:班会课和学科教学既要区分,也要相互配合。
我们都知道,节约用水是地理学科的内容,远离毒品、拒绝邪教是政治课的内容,而历史学科在讲中日关系、地理学科在讲中日疆域争端的时候,也会涉及钓鱼岛问题,会从它们各自的学科角度对这些内容加以介绍和分析,这些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虽然有所涉及,但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就需要通过班会课再深入、细致地挖掘。再以“学习方法”主题班会为例,因为各学科的学习方法都不甚相同,如果本班的学科教师们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并不断巩固,效果岂不更好?仅靠一节班会、一位班主任是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的。
观点四:学生们需要的话题,班会课就应该涉及。
国家、学校、家长的需要,最终归结为学生的需要,也应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所以班会课的开展当然应是符合学生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科教学都没解决学生的需要,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当然有责任帮助学生来解决问题,所以召开班会解决共性问题显然有必要。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紧迫性而定,如果钓鱼岛事件不是班级热点,不是学生讨论的焦点,没有成为学生的需要,这样的班会可以不开,或者不需要马上开。但是,如果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班级热议的焦点,甚至已经出现了极端的言论和行为,形成了不良的班级导向时,那么这个班会必须要开,并且要尽早开。
班会课是否都应该由班主任来进行?
观点一:班主任是班会课的主要承担者。
我觉得班会课还是应该由班主任来实施。老班主任在各种“运动式教育”的锤炼下,成了“全能运动员”,以上班会基本都开过,再加上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非常熟悉,能很好地抓住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不足,能根据这些特长安排他们做不同的事,这就为班会课的正常进行提供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班主任们基本不会去开“钓鱼岛事件”这样的主题班会,怕把握不住。
观点二:班会课不应由班主任一肩挑。
班会课可以是班主任来实施,也可以是学科老师来承担。如钓鱼岛事件、远离毒品、拒绝邪教等主题班会,并非班主任们所擅长的,可以请有相关研究的教师、学科教师、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家长来召开。有的学校改革了班主任制度,一个班级由3到4位教师构成了班级教育小组、教师共同体,这几位教师都是班主任,当然也都可以参与班会的实施。许多智慧的班主任们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邀请学生家长、校友、社会贤达开设相应的班会课,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