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会课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6-04-14陈文明
陈文明
高中班会课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陈文明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高中学段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课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核心素养;主题班会;能力培养
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受到了最多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正处于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黄金时期。高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积极利用主题班会课活动来提升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活动设计的系统性与制度性相结合
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较重,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班主任既要处理常规的班级事务性工作,又要对一些阶段性工作进行布置,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因此,高中阶段班会活动的设计要兼顾系统性和制度性。首先,班主任需要对高中三年班会课的开展做好规划,要把主题班会活动置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班级德育系统工作的大格局中进行系统安排,具体操作可以根据高中阶段三年每个阶段的特点加以实施。高一应该以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班会课应突出新的学习环境适应、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适合高中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究等话题进行;高二的班会课可以围绕学习方式的优化、社团活动的参与、校园及班级文化的创建等进行;高三是学生应对高考,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的关键阶段,班会课更应发挥好其思想教育和激励斗志的作用,积极开展好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败,学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激烈的竞争。第二,固定班会课活动开展的时间,排好相应的时间表,不随意变更,合理处理好与其它事务性工作的关系,并形成制度。立德树人是一项长线工程,班会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坚持,只有在不断的行进中学生才会得以生长。因此,制度性的安排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
二、主体参与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相结合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班主任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活动参与的主体。班主任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是班会主题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整个活动过程的主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是班会活动过程的共同开发者、受益者和具体参与者。师生共同参与体现了活动主体的全面性,也能较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素养。
笔者的做法是要求班级所有成员以宿舍为单位,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班主任先行指导部分学生,让部分学生展现他们的准备和处理全过程。其他学生通过鲜活的示范,比对先进、感悟反思,从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先行者的示范主要是发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包括认识、思想、方法等。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成长中,种下一颗种子的价值远远大于灌输很多看上去正确的道理。这种示范引领,可以深化学生的自我认识并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在比较对照中提升自我素养。
三、内容选择的时政性与思辨性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本身”,主题班会课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拓展,因此关注生活是题中之义。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要注重时政性,关注最新时政要闻,以案说法,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始终与课堂外的世界保持联系,在感知时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与社会发展的真谛。当然,也可以挑选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加以讨论,譬如人性本善还是恶、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还是医学问题等经典的价值性话题讨论。学生在内容选择和实施过程时必然会触碰其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神经,当然也会使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而这些正是现代和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
四、流程安排的规范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活动安排的流程规范性表现为事前的准备、进行、反思总结等。
首先,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轮流做每期活动的主持人,准备试题材料考查内容和答案要点。另外,要求学生在呈现形式方面也要有规范性。比如,制作PPT的字体大小、颜色、自定义动画等。其次,课堂实施中审题和回答也要规范,这方面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面试要求,包括情境材料的提供、审题与作答的时限、主持人的及时点评。活动的最后环节主要是主持人对整堂课的综合评价,材料问题的发散思考与班主任教师的宏观评论。
活动实施流程中的竞技性是为烘托活动的紧张竞争气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审题、思考、作答,这样才能提供给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应试环境。因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将会面临很多类似的考查,强化竞争意识与问题解决意识,相信这样的体验对他们是有帮助的,也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评价的多元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想的力量,可以在话题点评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班会活动中要重点关注最后的评价,让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参与到最终的评价中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评价可以是一对一点评,也可以多人点评一人。当学生评价达不到理想状态时,教师的宏观性总结分析要跟上。班会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升华,是师生理性认识提升的关键步骤。班主任需要现场对话题准备的主持人和参与问答的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既有参与积极性方面、也有讨论话题的质量和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等方面的评价。每个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都需要综合运用一定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综合性的品质就在彼此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了。
六、效果反馈的互联性与及时性相结合
“互联网+”带来的观念上的革命和思维方式革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它所彰显的“自由、个性、独立、创新、协作”等理念,较好地体现了时代对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融入“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时代,本身也是学校德育管理面临的新常态,更给我们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密切家校交流提供了新机遇。根据活动准备工作对象的不同大致有两种操作模式:第一是以师生准备话题为主,班主任利用手机互联网与家长群建立沟通。通过QQ及时上传现场视频、照片,一起头脑风暴。第二种是事前由家长准备好相关主题的材料,利用互联网当堂传送至现场,师生一起思考回答,家长在线互动点评。实践证明,这种及时沟通方式带动了家长们的参与积极性,他们的看法对师生具有启发意义,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把班级还给学生,把个体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班级和学生才是充满生机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在其终身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通过主题班会课来提高学生演讲表达的能力水平,做一个有思想、会表达的现代公民,并以此推动其它能力的形成,最终做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种尝试非常有意义。
G456
A
1005-6009(2016)50-0032-02
陈文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437)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