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大办圣诞节是耶非耶
2016-04-14陈宝泉
文/陈宝泉
直言·ZhiYan
校园里大办圣诞节是耶非耶
文/陈宝泉
岁末年终,节日密集。近些年来,外来洋节、商家制造的购物节也层出不穷。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手机问候热度不减,店员们头戴滑稽的小红帽。打开媒体,又见报载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动用人工降雪设备在校园里营造下雪的“圣诞节”。大批学生自然其乐融融,还有男生乘机向女生表白爱意云云。此类活动,不违规违法,似乎不该批评。但是校园应该是文化场合,节庆活动是文化的集中点。这么看还是值得讨论的。
我以前写过评论《幼儿园孩子也要过洋节吗》,批评有的幼儿园号称组织孩子们过万圣节,让家长买这买那。老师们说:“要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有网友质疑,本土文化、本民族节日多了,你们给孩子讲过吗,你们自己又知道多少?
这是一个涉及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话题。时下确实有很多中国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含义。节日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圣诞节是天主教、基督教文化的节日,是耶稣基督的诞辰纪念,是纯粹的宗教节日。在国外,你向穆斯林、犹太教徒祝贺圣诞快乐会被认为是没礼貌、没文化的。感恩节则是北美移民为纪念最早乘坐“五月花”号帆船登上新大陆的先民,受印第安人救助免于灭亡的节日。南美、欧洲人都不过,跟你八竿子都打不着。不了解洋节的文化背景、也不信教,却盲目追逐人家的宗教节日,这事有点尴尬。
据笔者观察,这些洋节起初是深谙炒作之术的外商、港商营造购物潮,无知媒体跟进炒起来的。这种做法契合了民间认为过节就是图个热闹的肤浅理解。于是,圣诞节的打折促销、情人节的玫瑰涨价、万圣节的玩具热卖带起了洋节的泛滥。而这种喧嚣浮躁在糟蹋着我们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有团聚、祈福、敬老、祭扫等内容,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目中,只剩下压岁钱、饺子、粽子和月饼了。我们曾经历了“文革”那样的传统文化大毁灭,传统、文明统统被视为“封资修”的糟粕要“砸烂”,有时春节都不放假。这种破坏持续了不止一年两年,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两代人之中中断,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传统文化大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深厚文化、绚丽节日,包括“泼水节”“三月三”“雪顿节”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文化中断很严重,大家只知道围观,却不问其由来。学校、媒体本应是文化单位,也找不着北。近年来不少网上媒体大炒“中国情人节”,既不知懂得“情人节”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七夕在传统上是乞巧节。在这里都不能用“贻笑大方”来形容了,因为懂得传统的人已不多,只剩下“一小撮”了。
笔者非常赞成大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但是先进外来文化的精华是什么?是科学、民主、法制、理性、平等、责任、诚信等。我们要加快对于这些精华的汲取,摒弃外来流行文化中那些喧嚣浮躁、过度商业化的消极成分。这里还要提到,有些宗教族群是反感不信教者掺和人家节日的。近年来就有欧洲媒体说,不信教过圣诞是对圣诞节的亵渎。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面学说”,人的需求层面依次是生存、安全、温饱、被尊重。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开始讲究文化,追求尊重。但是被尊重的前提是自尊,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就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继承其优秀传统。学校是文化传承单位,这些都是分内之事。该做的没做,不着边际的事张罗得不亦乐乎。对此该做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