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创新——基于“大思政”视域

2016-04-14朱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教学内容

朱冰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湖南 湘潭 411102)



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创新
——基于“大思政”视域

朱冰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湖南 湘潭 411102)

“大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性,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独立开放,并使整个思政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教学持续性。目前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与选取、教学环境保障和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要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应在“大思政”视域下,以系统创新的思维完善组织架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师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大思政;思政类课程;反思;改革创新

高职思政类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既涉及高职学生党性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涉及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职业道德、职业发展规划与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思政类课程的教育与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该类课程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对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进行有效的反思,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预期目标,是广大思政课程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教育者要共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1 “大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1.1内涵

“大思政”内涵丰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可表述为:在思政理论课程准确定位与功能明确的前提下,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机融合,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师资与教材配备、实训条件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高度集成与融合的系统思政教学观。其核心是通过大思政系统化工程的建设,着力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育人为本、充分体现德育为先的根本目的。

1.2特征

一是高度的系统集成性。“大思政”视域下,其高度系统集成性特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集成性,“大思政”课程内容的设计摈弃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融合,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实现教学体系的系统化、教学内容的集成性。其次,有机地将实践与理论教学高度集成,实现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育集成,将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与学生个体集成。

二是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开放性。“大思政”视域下,其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开放性是指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紧密联系时代主题和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突出教育主题、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注重拓展教育主体,将更多群体纳入教育主体范畴;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引入学生接受的微课、微博、网络等新兴媒介,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大大吸引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是教育过程的延伸性。“大思政”视域下,其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性。首先,思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的课堂教学,应将其延伸到课外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其次,思政教育在时间上应延续到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阶段,乃至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始终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本质目的,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1]。

2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反思

2.1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思政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同步进行的双边活动,旨在教学相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类课程教学更多的是教师无奈地唱着“独角戏”,学生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有时甚至连听众都不是,他们更多的是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谈教学效果,如何实现教育目标。

2.2教学过程的反思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没有内容整合,没有模块分类,完全以章节为逻辑,因此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整体感较差;在内容选择上,千篇一律,不考虑专业之间学生的差异、就业岗位与实际岗位能力的要求,导致课堂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没有体现多样化和现代化,课堂中学生容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感;在考核中仍是沿用重视记忆能力、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闭卷考核方式。因此,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2.3教学环境的反思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更注重技能型和实用型的培养理念,导致很多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育人环境,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无论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还是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投入和重视。此外,高职院校近几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减少教学成本,思政类课程几乎都是以大班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因此,课堂秩序难于维持,实践教学无法展开,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教学层面,不利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2]。

3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改革

3.1从“大思政”系统创新的思维出发,完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组织架构、体制机制

“大思政”课程教学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必须从系统创新的思维出发,完善教学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首先,成立校级层面的组织领导,形成“大思政”教育教学组织架构。可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工处、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思政教学部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管理与思政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从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3]。其次,加强思政课程教学组织建设。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组建思政课部或公共基础教学部,该机构不仅负责制定课程教学方案、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还应参与教务处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协调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党团理论、时事政策、国情省情、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小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小组和艺术修养提升教育小组,配合思政类教学组织单位开设素质提升和养成行为教育的思政类课程。

3.2从“大思政”系统创新的思维出发,优化思政类课程的教学过程

“大思政”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教学过程中,第一,应改善教学环境,实现将大班课建制回归自然班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第二,创新教学内容。一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发展,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高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及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满足学生对于新困惑、新需求的解决能力的需要[4];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使教学内容鲜活、学习氛围融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第三,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方式。大胆尝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观点辩论、视频分析、情景模拟、成果展示等分解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空间、微博、微信、QQ等载体服务教学,巧妙地将相对枯燥、零碎和非体系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场景,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爱国教育不再空洞、法治教育不再苍白。第四,实行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环节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最终通过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5]。

3.3从“大思政”系统创新的思维出发,提高思政类课程教师素质

思政类课程教师肩负着指导学生系统学习思政理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意识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习惯养成、信念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思政类课程专任教师的素质,才能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高职大学生提供师资保障。首先,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应通过进修培训、提升学历、职称晋升等途径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其次,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最大的实践舞台就是课堂,专任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将理论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再次,提升自身魅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对教师这个职业影响力最直接的表述,由于课程性质,思政类课程教师的言行举止、专业水准、职业素养等更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学识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管理思想,才能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最深刻、最直接地教育影响学生,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3.4从“大思政”系统创新的思维出发,拓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

“大思政”视域下高效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拓展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会和检验课堂教学内容,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内在的需求,最终表现为外在行为。一方面,立足学校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渠道。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大赛、以“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的辩论赛,以强化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的团体竞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隐性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依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蕴含在社会环境中的德育资源,诸如爱国教育基地、道德教育基地、优秀企业等,让学生现场学习观摩,实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6],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现教育者多元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载体社会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1] 李亚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8-69.

[2] 李春莉.高职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殊处理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67-268.

[3]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9-11.

[4] 李道霞,梅传声.“大思政”视阈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38-39.

[5] 胡峻.基于“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39-42.

[6] 何周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98-199.

(责任编校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48

2016050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XJK015CDY00)

朱冰(1977-),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6)09-0153-03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教学内容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