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精神培育

2016-04-14龚一鑫李山林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培育文本精神

龚一鑫,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精神培育

龚一鑫,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人文性是指与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从精神教育的层面上来说,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阅读教学与精神培育密切相关。人文精神蕴含在阅读教学的文本之中,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利用其精神养料,影响学生的精神,实现语文的精神教育价值,达到精神培育的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精神培育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自然具有人文教育的性质,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语文教育担负着培育学生精神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从精神教育的层面上来说,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如何挖掘课文文本中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其精神养料,是阅读教学实现精神教育的关键。笔者就此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精神教育价值的一些浅见。

1 阅读教学中精神培育的根由

1.1语文教育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言教育。从语言的特性来看,语言是一种工具,人类利用语言这一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认识世界;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并不仅仅属于一种工具,而是一种人类精神所持有的、集音与义为一体的象征符号。而这种符号不能和自身所象征的精神涵义分离。因为语言是黏着于它所蕴含的意义之中的,离开了意义就无法成为包含人类精神的符号。可见语言本身无法独立存在,它是随着符号的意义,即其包含的人类精神的存在而存在的,基于此,语文教育不可避免的具有精神教育性,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语文是一门民族的母语教育学科。母语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个体之间的交流工具,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 “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1]学习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母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文化的过程,是接受民族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2]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理应担负起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的重任,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1.2阅读教学是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

语文教育要发挥其母语教育作用必须依靠文本载体,在语文教育实际中,这种文本载体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精神文化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在课文中,不会直观呈现给读者。因此对文本进行阅读是理解语文中精神文化的必要前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界定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3]阅读构建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读者通过对话将文本的“言”内化为自身理解的“意”。通过阅读,学生能学到的不仅是一系列冰冷的知识点,而且能从文学作品中读到思想情感、审美意蕴,文本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使学生能感悟文本中的精神文化,进而提高精神境界。因此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精神培育更离不开阅读教学。

2 阅读教学中精神培育的内容

2.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精神培育的基础。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存在的主观态度体验,情感是精神的基本构成。因此阅读教学中的精神培育首先是情感教育。阅读文本中反映的是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包含诸多情感和情感因素,如喜悦与悲伤、得志与失意、希望与无奈、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没落等等,都能给学生在情感上以不同程度的熏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4]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体验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一般是积极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培育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实现“精神成人”。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中精神培育的灵魂。

2.2思想教育

语文的人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担负着育人的重任,语文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早在唐代,韩愈就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统一”之说,说明“文”作为语言的载体不能与它所黏着的意义即“道”相分离。语文教育的文本,即语文教材收录了古今中外诸多名家的名篇,这些名家名作,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中投射出了思维的亮光和智慧的魅力,让人的心灵在冲洗和熏染中流露出闪光的一面,将灵魂置于崇高之中。根据语文文本的特点,阅读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时代,体味作品中包含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意识,进而提高思想认识。

2.3审美教育

在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中,有一育就是美育,即审美教育[5]。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的最高层次。语文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审美教育天然优势,语文教材中处处是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教师可以合理借用这类形象和故事,逐渐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审美享受,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具体而言,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应借助语文教材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如何去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发现创造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让学生能够拥有一种审美的意识,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万事万物。从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审美态度对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当人能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按照审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时候,人就能够获得一种超现实的精神体验,成为马克思所说的“进入了自由王国的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3 阅读教学中精神培育的方法

3.1设置情境,突出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给予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信息,而且从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叹、社会的反映、人生的感悟,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是精神培育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文本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场,使学生用感官“零距离”感受特定的情境,闻其声、见其物、嗅其味,从而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在语文教学实际中,不难发现语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是文学家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精神产物,对于经验尚浅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的精神情感其实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其与课文中的内容相似相通之处结合,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在创设的情境中,以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水平去体验、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中的情感作出独特的阐释,使精神境界产生升华,达到精神培育的目标。

3.2分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所拥有的语言教育、母语教育性质,使语文这一学科除一般的传授文化知识外,必然还要肩负起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理想等精神层次上的职责。语文知识不能“填鸭式”灌输,语文的精神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那么系统、直接,但如果合理运用,往往比思想政治课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语文教材选录的课文是集合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是崇高的道德、思想、精神的内容载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直接、生硬地离开文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抛开思想教育进行内容讲解,而应将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精神培育目标。教师应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突出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整体把握文章,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提炼,利用熏陶、感染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使语文中的精神思想如绵绵细雨般持续滋润学生的心灵。

3.3诵读文章,加强审美感受

语文的文本是由美文组成的教材,是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合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语文文本的文章渗透审美教育自然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文章的思想情感、组织结构、语言表达都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对象,审美教育无时无刻不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的过程应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而任何教育过程的实质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审美教育的深化必须加强对文本的阅读。朗读是阅读审美的重要方式,朗读能使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对话与情感交流,唤起读者对美的感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朗读可以领悟到文章丰富的思想之美、精妙的语言之美、巧妙的结构之美,并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审美感知与鉴赏,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1]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论著选[M].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 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8.

(责任编校龙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07

201603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5YJA88003)

龚一鑫(1993-),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

G633.33

A

1674-5884(2016)09-0020-03

猜你喜欢

培育文本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