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实践教学——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

2016-04-14刘志文学容吴长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思想大学生

刘志,文学容,吴长清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实践教学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

刘志,文学容,吴长清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以及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网络“五位一体”同心同力联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建议,以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分析

在当前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出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建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从4个教学班中选拔20名同学,组成实践教学小组,从2016年3月19日起,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查。调查涉及理想信念、日常行为规范及互联网的影响等方面,采用问卷、个别访谈、专题座谈等方式,涵盖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并对大学一、二低年级和三、四高年级分组进行,共发出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1份,个别访谈50人次,召开小型专题座谈会5次。

本文将反馈所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合理建议,以期为高校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1 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1.1思想政治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胸怀远大理想。关于“你有自己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59.68%回答“有”,40.32%认识很模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关于“你认为理想对我们的成长有作用吗?”,52%认为有很大的作用,48%认为作用不是很大。关于“你的理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64.41%认为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之上的,6.76%是由于父母的要求,21.89%是建立在社会或市场的需要上的,6.94%暂时还没有理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人生理想,并且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相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甚至还认为理想对自身的成长没有什么作用,从而选择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得不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大部分大学生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热爱祖国。关于“你认为对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那些问题?”,42.46%认为社会关注度不够,33.9%认为缺少该主题实践活动,23.65%出现盲目、激进的爱国行为。关于“你对当前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有哪些建议?”,26.83%认为应该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53.56%认为学校应多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活动,19.62%认为学校应合理设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家园怀有深厚的热爱之情,但他们认为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存在: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只注重表面化,无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其个性特点,无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化。同时,社会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

大部分大学生明确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关于“对个人自身发展来说,你是否认为个人品德比知识更重要?”,51.66%回答“是”,39.16%认为二者一样重要,3.79%回答“否”,5.39%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明确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有些人虽然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却不一定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可见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不同的内容,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1.2日常行为习惯方面

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明礼诚信。关于“如果任课老师不点名,你会缺课吗?”,61.91%不会,除非有事请假,29.97%偶尔会,8.12%认为缺课属于正常现象,看到别人缺课自己也跟随。关于“你对考试作弊行为有何看法?”,16.62%认为为了考试高分可以理解,42.81%表示反感,29.41%认为总比补考重修好,14.28%觉得没什么,我也做过。关于“在路上遇到曾经教过你的老师你是否会主动问好?”,70.9%回答“会”,25.64%需要看情况,3.46%回答“不会”。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但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有些同学难免有时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当然也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诚信缺失,甚至个别同学完全丧失了诚信意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保公德意识强。关于“你如何看待当前大学里盛行的‘课桌文化’?”,42.31%认为公物不应乱写乱画,42.81%表示反感,12.37%认为不伤大雅没关系可以理解,2.51%认为挺有趣的。关于“在外读书,你是否会每隔一段时间主动打电话回家?”,35.99%会经常打,17.32%会按时打,36.09%偶尔打,10.6%会根据情况打。关于“在上课时你是否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或震动模式?”,55.55%“总是”,26.2%“偶尔”,13.72%“很少”,4.53%“从不”。关于“你在图书馆自习能做到哪些?”(可多选),44.71%会将手机调震动或静音,62.1%保持安静,34.07%不用书籍占位置,40.79%不乱扔垃圾。关于“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做到不说脏话或粗话?”,43.29%能够做到,39.74%基本能够做到,16.97%暂时难以做到。关于“你有点外卖或打包到宿舍吃的习惯吗?”,30.23%选择“经常”,39.76%选择“偶尔”,21.99%选择“很少”,8.02%选择“从不”。关于“你所知道的外卖和打包会造成什么问题?”,86.97%都知道打包外卖会污染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资源浪费等。由此可见,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心智较为成熟,能较好地处理与家人、师生的人际关系,且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能经常主动联系家人,与父母共同解决问题。而在社会公德及环保意识方面,大学生都知道点外卖和打包外卖到宿舍吃的危害很多,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又很难真正做到。因此,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对日常行为规范不重视,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自律能力比较弱,自制力低下,行为举止不规范。有的还不能礼貌用语,甚至要看心情、看情况,凭感情办事。

1.3互联网的影响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能有效利用网络工具。关于“你平时了解信息最常用的途径是什么?”,58.46%选择手机及网络,18.66%选择听别人说,5.62%选择通过电台、报纸、杂志和政府公告,17.26%选择电视。关于“你认为网络媒体对你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帮助?”,62.37%认为有一定帮助,31.99%认为帮助很大,5.64%认为没有或不知道。

大部分大学生认可网络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关于“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你更喜欢什么方式?”,43.83%选择传统授课,37.04%选择专题报告、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36.87%选择网络互动。关于“你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前景如何?”,70.84%认为趋于有利,25.92%认为趋于不利,3.24%认为没有影响。

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知道网络媒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帮助,但有些学生却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既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关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大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多种方式,喜欢社会实践的方式,他们不喜欢束缚,崇尚自由,敢于创新。但如何找到能够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被人接受并创新的有效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很显然,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景是趋于有利的。

2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剖析

2.1社会环境客观方面的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文化的熏陶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等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当中不乏有一些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缺少完整的亲情,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而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而受家庭这个小环境的影响,导致由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当中出现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

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其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决定着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班级群体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对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不同的班风、学风及校风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也容易导致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如调查结果中有学生在自习室里占位子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自习室太少。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美德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数,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网络给人们构筑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网上泛滥,无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2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

面对当今模糊、交叉、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落以及承受的思想困惑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有的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等。而有的学生本身在道德观念上就存在一些困惑与偏差,道德价值取向更加模糊,对一些思想道德价值问题是非、好坏不分、标准不明、判断不准。甚至有的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焦虑、空虚、苦恼、抑郁等消极心态。特别是“90后”大学生,正如麦家先生感叹他们属于没有故事的一代,只能“用华丽的文字去包裹我们其实很空虚的心灵,用疼痛的文字去书写我们并不疼痛的心情”,因而面对现实也就少了一些耐心、坚守、安心和安静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3.1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与向度,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构建在“人”的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通过人来实现,又以人为归宿,来推动人的本质生成和人性完善。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具有自为的存在状态,它是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教育人、人关怀人、人影响人的工作状态和通过培养的人来标示自己的存在[1]。可以说,“人”的问题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基本、最内在的并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要从大学生的个性出发,关心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变化,关注他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理需求,重感染少责训,多疏导少约束,把解决他们的思想顾虑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生活育人环境。

3.2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作用

古语云:“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良好道德操守的坚定践行者,是时代知识与道德的领军人物,其个人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道德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大学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为目标,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人生的航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3]。理想作为人的精神上的“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殊优势群体,辐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弘扬和传播时代正能量。应鼓励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培养“常怀感恩之心、反哺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

3.3构建生活化的合力教育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和虚拟空间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好的规矩或法律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善。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在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背景下,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4]。大学德育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主流的价值观[5]。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切实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种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网络“五位一体”同心同力联动的合力教育场,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1] 李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2015(6):37-38.

[2] 彭希林,乔湘平.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68-70.

[3] 姜清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59-6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5-10-0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5] 王培远,艾明江.试论教师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三种角色范式[J].高教探索,2015(2):117-120.

(责任编校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21

20160524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6C051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CDY008);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列入省社科基金项目(13B10)

刘志(1971-),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G424.1

A

1674-5884(2016)09-0064-0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