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6-04-14萍,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职业发展

王 萍,李 俊

(山西中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19)



探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王萍,李俊

(山西中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晋中030619)

高校女教师受自身职业成就动机较弱、多重角色冲突、传统性别文化型塑及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她们的职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挖掘指导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论资源,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女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等举措,引导她们走出职业发展困境,为这一群体人力资本最大限度的获得与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路径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8.017

据教育部2014年9月数据统计,全国高校专任女教师占到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8.14%。这样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为高校改革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宝贵资源。她们的职业成就在全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对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妇女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同时,这一群体职业发展总体成就仍明显低于男教师,职业发展困境重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基于此,加强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推动其自身的成长、走出职业发展困境,提升高校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及成因

(一)职业认同度较高,职业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劣势,内部分层现象突出

在中国经济腾飞、科技与信息现代化的时代,为现代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与良好平台。尤其是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精英群体,以自身的智慧与才能追求着事业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即使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及社会多种利益诱惑,相当多的女教师从教的稳定性依然远远高于男性。职业愿景方面,不少高校女教师认为教师职业给自己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个人才能与价值基本得到实现。且相较于其他职业而言,高校教师收入较稳定,福利保障较好,社会地位较高,固定的寒暑假期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庭等。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多数高校女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较高,当然这与女教师本身对职业成就期望值偏低有一定关系。

从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整体水平来看仍低于男性,尤其女性高层次人才较之男性偏少。以教育部2014年9月公布的官方数据为例,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正高人数为189136,其中女教授55627人,仅占总数的29.41%;副高448625人,女性199112人,占到总数的44.3%;研究生导师总计322173人,女导师95153人,仅为总数的29.53%。其中女博士生导师仅占博导总数的15%,女硕导占32%。相反,在中、初级职称中,女教师分别占到53.06%和56.85%。与男教师相比,越是高层次教师,女性比例越少;而职称越低的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所占比例越高。同样,高层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非常少见,成为大学正副校长的女教师人数更少,且副校长多,正校长少。这决定了中国高校女教师参与高校内部管理的程度较低,并对学校的决策影响微弱[1]。

高校女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上的低层次化与男权社会中女性进入学术性职业较晚以及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性别偏见的影响密切相关,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左右着女教师对自我的评价或认可,也成为束缚女性发展的重要障碍。一些女教师对较高的职称或职务不太热望或不敢期望,对职业终极理想目标设定较低。此外,因为女教师较少能参与到高校管理活动中,因而科研上也处于相对弱势。因为管理才能、行政权力的拥有与科研成果的丰硕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二)双重角色紧张,职业与心理压力增大,职业成就期望值偏低

双重角色紧张又称双重角色冲突,系指职业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紧张状况。这是当下女性社会参与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女性发展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尚未深入解决的难题。许多职业女性深陷于双重角色的困惑之中而倍感无奈。

在知识经济时代,其所具有的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既为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使她们同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她们往往身兼多重社会角色(教师、科研工作者、知识分子、配偶/女友和母亲)。一方面,在拥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权与事业发展权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必须承担起“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巨大压力,因而发生角色紧张或冲突的机会远远多于男性。这种角色冲突的根源不仅生发于职业女性内心对自我角色意识的双重期待,同时也来自社会外界对职业女性性别双性化的重叠要求。因而,当她们面临家庭和工作难以平衡、严峻的工作挑战与压力等突出问题时,其中一部分人由于精力、时间、能力等的局限,很难同时满足多种角色需要。一旦出现工作与家庭的失衡,大部分女教师会出于女性的天性和传统性别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更多扮演家庭角色,潜意识中把家庭放在人生之首,从而很容易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减少对工作的投入,导致职业发展受阻。在笔者的访谈中,受访的40余名女教师中有75.8%的女教师业余时间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77.6%的女教师感觉到精力有限,疲于应付家庭和工作中的种种冲突;72.6%的人认为“缺乏职业发展热情与动力”;68.9%的女教师感觉生存与竞争压力大,导致身心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投入不足,职业倦怠感较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从事的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教师无疑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当前,高校实行的绩效工资改革、竞聘上岗等政策使得广大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考核双重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但考核偏重科研,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申请等“量化指标”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密切相关。“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女教师获得职务或职称晋升的主要障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考评管理制度,已经容不得“十年磨一剑”“慢功出细活”;相反地,“早出活儿、快出活儿、多出活儿,而不是出好活”,成为高校教师无奈的现实选择,也为他们带来了种种欲说还休的“体制之痛”。在这种体制下,高校女教师来自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有的教师每周要上二三十节课,几乎成了上课的工具。繁重的教学任务势必影响到科研精力的投入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并直接影响到了女教师的职称评聘及工作业绩考核等。这种种困顿与压力让她们中的不少人脚步趔趄、心生乏意,也让“夹心层”“不上不下”“境遇尴尬”成为挥之不去的标签。若女教师个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久而久之其职业热情会被“低待遇、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稀缺的学术研究机会”慢慢蚕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

(四)女性主体意识薄弱,缺乏明晰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而言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身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知晓自身的特质,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追求。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当代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虽较之以往任何时期自觉性更强,内涵更丰富。但女性主体意识薄弱仍是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面对挑战和机遇,不少女教师表现出的是防御、安逸、退缩的心理趋向。一些女教师虽然智力和能力与男教师相比毫不逊色,但潜意识中的弱者心态,使她们在事业上缺少拼搏和开拓精神,难以出新、创新。在职业发展规划上,与男教师相比,大多女教师凸显出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职业发展多以教师短期的职业要求为核心,较少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大多没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来发展与提升自我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2]。

究其根源,女性主体意识的薄弱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缘由。长期的传统性别文化的浸淫,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已经内化成女性的深层心理结构,沉积为女性群体的无意识,这种种因素决定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突围与路径

(一)构健社会支持系统,切实为女教师“减负”

破解高校女教师面临的种种职业发展困境,需要从其生存、发展视角出发,建构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社会支持网络,全方位地为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社会支持是缓解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重要变量。高校女教师可资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新闻媒介、高校、家庭以及工青妇等各种群众团体在内。

1.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的性别文化是两性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是在承认男女性别差异和个性需求前提下,以公正为准则,两性达成互补,寻求和谐,实现共进的整体文化,先进的性别文化和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妇女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环境。它的构建,可为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增强性别意识,强化价值认同,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家庭和学校教育,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据了解,目前面向高校女教师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几乎是空白,可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女教师职业培训体系,通过开设女性学理论、女性领导学、女性心理与成才、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等相关课程,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对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倡导社会媒体积极塑造与宣传优秀女性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网络等传媒既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不可缺少的载体,对人们社会性别观念的建构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大众媒体在传播与塑造女性形象过程中,应尽量改变以往对女性以家庭形象为主的宣传,而更多塑造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性别群体的新形象,注意体现和宣传女性的社会价值,积极构建有利于女性作为职业形象自由发展的外部环境。

2.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承担生育和家务的重担,是女教师职业发展动力普遍不足、职业成就期望值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职业女性不得不背负起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双重负担。恩格斯认为,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解放的前提。为此,我们应积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推进劳务劳动的社会化。政府要尽快将托幼、养老、家庭服务等与妇女发展密切相关的家庭照料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并给予政策与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担负起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性服务机构及个人的职业化优势,为包括高校女教师在内的广大妇女提供人性化的、有质量的、负担得起的家庭照料服务和便利,以缓解女性家庭抚育压力,将更多的职业女性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或部分解放出来。

3.优化组织环境,加强高校各部门对女教师的关注与支持力度。高校作为女教师开展职业活动、实现人生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推动女教师职业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应发挥主体与核心的作用。

首先,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政策性支持是推动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为此,高校应不断改革完善用人制度、绩效考评等相关政策,保障女教师享有与男教师平等的职称、职务晋升机会以及参与学校事务的机会。并且要制订相关政策,有计划地推动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保证资金与人员的投入,重视对女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组织鼓励女教师参与各类短期或中长期学习培训,增加女教师进修机会,也可单独设立针对女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评比竞赛,如女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卓越女性奖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她们的职业成就意识与进取心。使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切实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成立高校女工委员会,充分发挥女工委在凝聚女性群体、提供交流平台、促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学校应给予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支持,加强各院系不同年龄阶层女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举行各种类型与主题的交流会、讨论会、经验分享会等,帮助女教师缓解身心压力。此外,女工委员会还应成为联系高校决策层与基层女教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及时向上反映女教师们的意见与诉求,促进政策制定更趋合理,尽可能地满足女教师们的利益需求。这对于提高女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工作潜力,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女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妇女发展的关键在于妇女自身,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其发展的主体基础。妇女发展的关键还源于自身的觉醒。

1.正确定位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作为高校女教师,要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持久健康发展,除了外部环境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把事业和家庭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事业成功对家庭和谐的助推作用,克服其消极思想的影响。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注重自身人力成本的投资和积累,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事业的稳定发展。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也使“知识”“技术”“创新”成为创业成功的基础。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业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作为知识女性,高校女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做到自我加压,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研究的终点,也是研究的起点。本文虽试图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及障碍因素,进而展现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但高校女教师群体存在着差异和分层,不同层级女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关联需要做进一步探讨;中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外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之间的差异及特点等相关问题也有待深入探讨研究。这将是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1] 张建奇.中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进展与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7(5):73-75.

[2] 刘莹.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探析[J].学园,2014(22):38-39.

The Realistic Plight of University Female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LI Ju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Sh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zhong030619,China)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weak motivation of self-achievement, conflicts of their multiple roles, the shaping of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and the heavy burde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about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nd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u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hoped to maximize the access of this group of human capital to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emal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reer development;plight;path

2016-04-27

王萍(1976-),女,山西长治人,山西中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俊(1965-),女,山西洪洞人,山西中医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5

A

1008-6285(2016)08-0070-04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研究”(20112204)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职业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