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6-04-14陈金田
陈金田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陈金田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由于认识的不足,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与安排,以致实践教学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随着新时期、新形势下新挑战越来越严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充分重视这一环节,积极探索并真正做到课堂实践全员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网络实践同步化等要求显然也越来越迫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创新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8.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它们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是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并且也都肩负着用四项基本原则武装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精神食粮帮助青年学生“修炼”利于“避邪趋正”的“内功”,以及为将青年学生锻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而夯实思想基础的崇高历史使命。由此可见,思政课越有质量,受教育者从这些精神食粮中所摄取的“营养成分”就越多,就越有益于未来“四有”新人的强“心”壮体,反之亦然。而在促进思政课质量有效提升的诸多因素中,实践教学的作用绝不容低估。本文拟就该方面问题略作粗浅探索。
一、理论密切结合实践,思政课才能更具活力、魅力
概而言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形态,是一种依据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从书本到现实、从课堂到社会,缺了学生的身体力行便无法完成的教学活动。“厚”之则课程教学添彩、教学实效增益,“薄”之则课程教学逊色、教学实效减损。
(一)对于教师而言,要“激活”“化大”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力,离不开实践教学
如上所述,思政课包含了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后者寓于前者之中,前者为后者服务。其中,知识性教育内容涉及自然界、经济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进程和普遍规律,辅之以适当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直观、具体地理解、认识、掌握;同样,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立场以及正确的权利义务观、道德观的思想性教育,也不可缺少实践教学的必要补充、支撑。否则,思政课积极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受制约不说,“空口无凭”的理论灌输还难免不为单调、抽象、乏味、枯燥所困,难免不因此而招致学生的反感、厌烦、排斥。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它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智慧成果,涵盖着引导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生态等各项建设前进发展的行动指南,如果缺乏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势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二)对于学生而言,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是活学活用思想政治理论难得的宝贵机会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得以身临其境“在社会”,得以无缝对接地将实践中观察到、体验过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与抽象的思政理论相联系,大有裨益于诱发、提高学生运用科学之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学生完全把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目标而传递正能量。忽略、偏废教学实践环节,无异于将诸如此类的宝贵机会以及相应的正能量拒之门外。
(三)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是促进教学相长所绕不开的环节
实践教学为学生打开、拓宽了积极、主动融入教学过程的方便之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客观上也使得教师在“我为人人”与“人人为我”的互惠中双赢有加——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各种努力无不以增进教、学交流互动为取向。因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扩大信息量,不断学习、提高等方面亦是对教师的一种帮助、鞭策;况且,该环节还便于教师从中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有效地对教学侧重点进行相应调整,更好地兼顾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等等。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等,从不同角度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高校整合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下达了任务、指明了方向。《意见》在充分反映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高度重视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容乐观之现状。毋庸讳言,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普遍被忽略,差不多被置于可有可无之处。归纳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相关的教学体系不完善
危害大豆幼苗主要害虫之一是大豆蚜虫,这种害虫体积非常小、繁殖能力很强,在大豆受害的时候主要是在豆叶的背面,这些小虫子从大豆开始长叶就吸食大豆嫩叶的汁液,造成大豆的茎叶卷缩,虫害严重的时候会蔓延整个病叶,受害的豆叶会影响大豆的根系发育,造成大豆减产。
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何以确保实践教学目的的明确化、要求的具体化?于是乎,除了占相当大比例的、根本与实践教学不挨边之外,实践教学虽非纯粹的白纸一张但也往往是名副其实的少、名不副实的多。其中,有的虎头蛇尾,有的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有的置课程的特殊性于不顾,只是让思政课顺道搭乘一般专业课实践教学的便车,有的则干脆将其“秀”为“面子工程”,或拍几张照片敷衍了事、或象征性地安排若干学生上讲台走走交流互动的过场,等等。
(二)相关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安排,以致实践教学的模式不规范、组织不得力、参与不广泛、过程不衔接、落实不到位、实效不明显,有的甚至连经费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相关的考核、评价凸显随意性有余而“规范”不足的倾向
在相应的考核、评价的规定、要求、标准、衡量尺度近乎空白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不是完全缺位,就是不得要领、“随行就市”。如判定实践教学学分不实行“全校一盘棋”,而是将该权限下放至各院系的学工办;又如,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唯一评分依据等,几乎谈不上质量保证。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在亦步亦趋中有速度、有幅度地跟进;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潮的大“碰撞”日益形势逼人;“淡化”“泛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暗流涌动依旧“阴魂不散”……这些因素无一不损于人们思想观念“病变”的抵抗力、免疫力。加上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看问题和考虑问题惯于先入为主的做法,容易因“内功”不足而偏离四项基本原则主线。因此,不容置疑,与以往相比较,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挑战与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复杂,对积极探索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灵活、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因此,探索“课堂实践全员化、社会实践立体化、网络实践同步化”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切身体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学思结合、知行转化”。
(一)课堂实践全员化
1.讨论、辩论。形式既可以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堂式的;论题既可以在观看反映社会现实的专题类影视节目后针对其中的争议内容随机拟定,也可以从每一章节(或重点章节)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中提取。但所选的论题务必新颖、富有时代气息,要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挂上钩,与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上,如新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等等。同时,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还务必善于把握火候、趁热打铁。通过讨论、辩论,既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又可以大面积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2.自学+作业。由于普遍存在的课程核定学时数与课程教材份量不对称等现象,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不可能将一门课中的所有章节都按部就班地讲细、讲详,而应该是宜细则细、宜简则简、宜略则略,并将“简”“略”出来的那部分留给学生自学。可见,适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留地”不仅为实践教学所需,还切合高校的“教”情。那么,如何促使“自留地”增收呢?首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挑选“自留地”,既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要难易适中;其次,布置硬性的书面作业任务并开列相关的参考书、资料;最后,作业统一收归科任老师批改、判分并登记为平时成绩,质量上乘的,还可以通过表扬、选为定期不定期交流会的“代表作”等方式予以认同、肯定,既鼓励了积极表现者,又为所有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二)社会实践立体化
从书斋里“走出去”,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将理论与国情、社情、民情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无疑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能调“动”学生的。因此,只要可作为思政教育活教材(或正面的、或反面的)之用的,都应将它们归入立体化社会实践的“题库”,包括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校外德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基地、红色之旅、学雷锋活动,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献爱心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其中,专题调研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又便于考核并直接与成绩挂钩的最常见的社会实践。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该把组织好实践教学的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大纲,进而落实到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确保每门课程至少有一次的专题调研,并力求其效率的最大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题要得当。思政课涵盖面广,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基本问题,理论上固然要求总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但专题调研的实践却难以面面俱到,充其量也只能有针对性地从某一方面入手,以某个地区、某个领域的发展为典型个案,再经过解剖麻雀式的梳理、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而,在精心设计调研主题时,不可不统筹兼顾,既要紧扣课堂教学的要点和理论的重点,又要结合时势发展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
2.合理调整思政课的考核程序和时间。随着高考扩招量的逐年攀升,集中统一部署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专题调研越来越显困难重重。让学生按照预先布置的任务要求利用假期进行自主调研的做法越来越顺应时势,其中缘由不言而喻。既然如此,就有必要考虑合理调整思政课的考核程序和时间了。因为可供学生利用的假期无外乎每年的寒暑假和国庆节长假,但思政课却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开设的课内教学活动,寒暑假的开始之日,便是课内教学活动的结束之时,学生也已相应地取得了所学课程的成绩和学分,之后的寒暑假专题调研活动如果丝毫不影响已取得的成绩和学分,又何以能鞭策学生认真对待专题调研活动?国庆节长假虽然完全“居中”于学期之内,但毕竟是在新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左右休的假,正常的课内教学活动显然才刚刚开始,在紧扣课堂教学要点为专题调研选题时,依课内教学活动进度而位于中、后部分的重点理论知识也就来不及派上用场了。可见,要避免假期的社会实践走过场(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应在思政课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就必须合理调整思政课的考(查)、核(算)程序和时间。具体做法应是分段考(查)、核(算),即每学期的期末先对本学期所开设的思政课实行理论考查,下学期初再对上一学期修过的课程进行实践环节的考核,最后将两次成绩按合理的百分比分别进行折算,总和作为本门课的最后成绩计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3.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与实践结束后的总结并重。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应被忽略、偏废。除了指导学生选题以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须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电话、微信、电子邮件之便)引导学生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看问题,以及实践结束后对学生所交“答卷“的点评、总结,尤其是实践之后的总结,既凸显了社会实践的善始善终,又为学生多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成绩和不足就可以集中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提炼、加工的实践成果就可以供大家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教师引导式的点评、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期望值的提升。
(三)网络实践同步化
深入社会的实践教学固然是最“鲜活”的,实效也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但毕竟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上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合理约束,绝大多数的社会实践不易经由“走出去”途径而身体力行之,需要借助同步化的网络教学加以拓展、延伸。具体而言,就是在讲清、讲透理论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乃至百姓生活等相关、贴切的生动案例“请进来”,通过创设形象化、立体感的情境模拟教学平台,运用现代互联网络和现代“声光电”技术等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经过精选的资料、图片、影视、典型案例,尽可能地将“社会”引入思政理论教学课堂,实现课堂、社会、网络的对接交融。因此,不仅要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尽可能选定若干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校外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还要不断完善网络交流互动系统,畅通网络调研与网络讨论以及主题论坛等渠道;同时,也有必要加强校际的横向合作互动,通过建立省际高校思政课实践网络资源系统,定期举行校际实践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 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7-90.
[2] 钱结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限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30-332.
[3] 刘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36-38.
[4] 刘圣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逻辑理路[J].社科纵横,2014(12):155-158.
[5] 涂江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评论,2015(3):109-112.
[6] 涂刚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68-169.
[7] 杨艳春,卞桂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路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81-84.
Considerations about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actice-based Teaching of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HEN Jintian
(SchoolofMarxism,Jimei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Due to our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some other factors, the practice-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volved in serious lack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verall planning and arrangement so that the potential of the teaching cannot obtain the achievements it deserves, which results in a large-extent restric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new increasingly serious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s like paying full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by carrying out active explorations, practicing in classes with whole-staff-participation, making social practices more comprehensive, improving the synchronization of network and so on, are becoming more urgent obviously.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practice-based teaching;exploration;innovation
2016-04-27
陈金田(1963-),男,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农”问题。
G642
A
1008-6285(2016)08-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