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佗形象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2016-04-14张珺蒋祥龙孙士新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华佗亳州医术

张珺,蒋祥龙,孙士新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华佗形象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张珺,蒋祥龙,孙士新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在史书、小说、诗词及民间传说中,华佗形象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典籍中的华佗是性格模糊的乱世名医,艺术文本中的华佗是心存正义的悲剧儒医,民间传说中的华佗是心怀苍生的一代神医。华佗形象塑造承载着名医文化、名技文化,蕴含着理想化的诗化人格,寄托了不同群体的审美理想,其形象的丰富性和多种解说性,满足了不同阶层的心理预期,形成了华佗形象演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华佗;形象;演变;文化意蕴

华佗,字元华,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市),约生于汉冲帝永嘉元年(145年),卒于汉献帝13年(208年),华佗被誉为神医,后世多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他精通各科,尤其熟悉养生、方药、针灸和外科手术,其利用麻沸散所作的外科手术,比外国早了1600年,因而又被誉为“麻醉先师”、“外科鼻祖”。华佗的医术和方术大部分未能传世,而“神医”形象却深入人心,其医学地位与其医术贡献之间的矛盾一度成为争议性话题。本文通过对历史记载、艺术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华佗形象进行分析,分析其形象演变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华佗形象的多元性

(一)历史典籍中的华佗:性格模糊的乱世名医

关于华佗生平的介绍,最早见于《华佗别传》(已散佚)、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的《华佗传》,以及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华佗传》。历史记载中的华佗,是乱世中的名医。如《三国志》、《后汉书》通过华佗行医事件的客观陈述以及当世之人的赞扬评价,强调了华佗具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妙手绝技,是医学领域的翘楚,“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

曹操患有头风病,多年求医无果,华佗用针灸法为曹操医治效果显著。后华佗托故归家一去不返,曹操几次相召,华佗均以妻病为由推托,曹操查明真相后恼羞成怒,不荀彧劝阻“遂考竟佗”。因资料有限,华佗不为曹操医治的主观动机扑朔迷离。《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称华佗虽医术精湛,但“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虽然曹操屡次相催,但“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1]《后汉书》对华佗的评价基本相同:“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2]寥寥数语,展现了华佗任性而为的性格和耻于从医的心。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以医为业的民间医人视为唯利是图之人:“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3],在古代,医生属于工巧之类,社会地位低微,东汉末年更是如此:“而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兢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4]有观点认为,华佗受流俗影响,把入仕做官当作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业余爱好”,在为曹操治病中,华佗恃能而骄,企图以医术换取功名,是“无良神医”4;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华佗心向自由,“恃能厌食事”表明他不愿专事权贵,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士人。因史料缺乏详实佐证,对华佗的评价后世学者一直存有争议。

(二)艺术文本中的华佗:心存正义的悲剧儒医

艺术文本中的华佗描写主要见于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小说第十五回描写华佗为周泰治金疮,“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5]。小说第七十五回,关羽在攻打樊城时右臂被一支毒箭所伤,华佗“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行来医治。”[6]在为关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称赞华佗“先生真神医也”,而华佗则表明:“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对关羽的酬谢坚辞不受“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7]小说通过细节和对话描写,既写出了关羽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也反应出了华佗在外科手术上的神奇造诣。小说第七十八回写华佗为曹操治疗风疾建议“开颅取诞”,但曹操疑心华佗是为关羽报仇,反将华佗处死。

小说对华佗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立体:为周泰治金疮时,他是一个仙风道骨的世外“神医”,为关羽疗伤时,他是一位心慕英雄蔑视名利的正义士人,为曹操医治风疾时,他是一个敢于直言勇于创新的医者。受儒家等传统思想影响,《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倾向,华佗主动探视关羽以及两人之间互相激赏的态度,暗示了华佗的政治倾向性,因而《三国演义》中的华佗不仅具有超高医术,更是具有政治操守的士人。

(三)民间传说中的华佗:守护健康的一代神医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华佗最终演变成一代“神医”。在《华氏中藏经》序中,华佗的精湛医术是两位仙人传授。华佗游历至公宜山,无意中听到两个老人论疗病之法,于是主动请求学习医术。“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而。乞于开悟,终身不负恩……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之施试,效无不存神”。[8]这里的华佗,与史书上描述的性格截然相反,他性格恬淡,是一个喜欢游历、酷爱医术的方医,为突破个人医术瓶颈,、不顾老人“但恐异日于子为累”的警告,学到了神仙秘方,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一名为医术勇于献身的神医。

在民间信仰中,华佗不仅生前有起死回生之术,死后也能造福百姓、荫庇后人。“嘉庆二年,安徽中丞朱珪第三子患病,名医束手。忽有医者自言亳州华佗,能医此病。中丞依言,应手痊除。医者遂飘然而去。及中丞因公莅亳,遣人遍访,将以致谢。而医术中并无其人,始悟当日所遇乃华佗也。因至其庙,焚香礼拜。瞻其像,与前所遇之人面貌相符。”[9]在地方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到华佗庙祈求药方的记载。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人们把华佗视为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并可见传说中华佗出神入化的医术,已在民间形成了深厚的心理积淀。

二、华佗形象的矛盾:从医术到形象的争议性

史书上的华佗人格面貌是充满争议的,艺术文本中的华佗是充满悲剧性的,传说中的华佗则是无所不能的世外神医。华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热爱行医还是借医技追逐功名?关于华佗形象的评价,学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华佗超乎寻常的已失传的医术,民间的笃信与医家的怀疑相依相伴,尤其是对于他的外科手术的描述,有些医家认为是史书的夸大其辞。如《宋史》卷四六二《方技·庞安时传》载:“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10],直接怀疑了外科手术的真实性。尽管如此,华佗的医学史地位却未受影响: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史书上也未书一笔,而史学家却为华佗连立三传。华佗的著作“千不遗一”,与同时代的张仲景相比,并无权威的传世著作,对后世临床医学及药学等的贡献也就相对减弱,但其医学历史上的地位却不亚前者,在民间更是被视为守护健康的医神。这种矛盾的现象究竟作何解释?“准确地说,事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解释。”[11]从社会文化意义上来看,华佗“医神”形象的塑造,是民族文化观念、道德理想、审美趣味、民族情感的集中投射,蕴含着人们的审美期待,是对其历史上真实华佗形象的超越和升华。

三、华佗形象塑造的文化意义

随着华佗形象的不断演变,华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精神的传承者,体现了中华传统名医文化、名技文化,以及理想化的诗化人格。

(一)儒士华佗的政治伦理意义

在艺术文本及民间传说中,华佗是一个具有政治操守的正义儒士。河南虞城县令沈俨在《华公庙碑记》推测了华佗的死因在于其“不为党恶孤洁之性”,曹操志在篡汉,华佗在为曹操医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不轨之心,“有不堪于心者”,所以才托故不返,以示其志。近年来也有史学研究证明,华佗一直有尊汉的正统思想,曹操杀华佗有政见不同的原因。这种对于华佗死因的解释,反应了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医学常常与儒学相贯通,医业处处有儒者之风骨”[12]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游学之士,华佗之所以敢于以“道”抗“势”,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采取不合作态度,内心所凭借的就是儒家的价值信念,华佗宁愿被杀也不愿专事“志在篡汉”的曹操,显示了不与乱臣合作的政治情操,因此华佗之死,是带有一定政治寓意的悲剧事件。

(二)养生家华佗的诗化人格意义

养生家华佗是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高蹈于世的医者。《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讲到华佗百岁而有壮容,他潜心养生之术,研制出“漆叶青黏散”,其弟子樊阿服食后“寿百余岁”,所创的医疗体育养生法五禽戏,蕴含着对“古之仙者为导师引之事”养生机理的独特理解,其学生吴普坚持练习,活到九十多岁还耳目聪明。他多次被举荐都不肯从仕,曹操屡次召见而不从,可见其无心钟鼎,是桀骜不驯的性情中人。在《三国演义》中,华佗“怪巾异服,臂挽青囊”,颇有卓然不群的道家风范、佯颠放诞的魏晋风度。在曹操怀疑其治疗方案时,更是拿关羽之无惧与曹操的多疑进行对比,在曹操面前出语拙直,显得洒脱不羁、率真无忌。在民间传说中,华佗游走四方,潜心钻研医术,在医学的世界里真正成为逍遥自得的自由人。无论是小说家的联想、虚构,还是民间传说里的想象、夸张,都赋予了华佗不为物累、不为行役的诗化人格,这与道家标举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审美人格并无二致。

(三)医神华佗的名医文化意义

名医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名医药家及其传说故事和涵盖的精神内在。[13]包括名医的素质、德行、行为、感悟以及思维方式等,在历史典故中,华佗救死扶伤的行医故事、看似奇绝的行医方式,无疑丰富了中医药文化之名医文化的内容。华佗出身儒生,“兼通数经”,既是正义儒士,又是潇洒名士,本身已经具备名医风采。而华佗行医故事更是体现了“大医精诚”的名医文化内涵。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论》从“心”、“体”、“法”三个方面,对医生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14]华佗热爱医学,勇于奉献,在乱世中跋山涉水采药寻方,三试青蒿草,为研制“麻沸散”而痛失爱子;以济世救厄为己任,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行路途中碰到的无名百姓,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反映出其心怀苍生的“仁”义情怀。

名医既要有“救人济世”之胸怀,又要有“妙手回春”之技艺,以及勇于创新,推动医学进步的贡献。正如《浊病条辨序》中说:“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智之所到,汤液针灸任施,无处不当;否则卤莽不经,草菅民命矣”[15]华佗在行医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精于外科手术和养生之术之外,“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处。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应便拔针,病亦行差。”[16]可以说,华佗医德与医技相结合,完美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医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华佗形象的审美意义:毁灭和遗失带来的多重悲剧

历史记载中的华佗,性格桀骜不驯,以至惹来杀身之祸,是性格悲剧;艺术文本中的华佗,因为当权大人物的多疑无端成了牺牲品,是政治悲剧。民间传说中的华佗,痴迷医术而勇于献身,是名技失传的一大遗憾。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7]华佗形象的审美意义还在于其故事更好展示了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悲剧:一个不畏权贵、淡泊名利,心怀苍生的神医被当权人物蔑视为“鼠辈”而轻易杀害,这是乱世中人命朝不保夕的悲剧。华佗将毕生所得《青囊书》赠予吴押狱,华佗死于狱中后,吴押狱回家欲取书看习,“其妻正将书在那里焚烧……吴押狱怒骂其妻。妻曰:‘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吴押狱嗟叹而止。”[18]无名小人物的一己之念,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使本来可以领先于世界的医术化为灰烬,成为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的遗憾。“生活的无序事件,经过艺术的虚构、想象和情节化之后,就建构了具有审美、伦理与道德意义的可理解的故事—华佗,一位医技精湛、医行崇高、誓愿服务下层民众的医生,在与强权和邪恶的抗争中不幸罹难,口服麻醉剂配方失传,中医外科学发展中断,中国医学蒙受巨大损失……在故事的阅读中,读者的故事情结、审美趣味、道德判断、价值追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19]

综上可以看出,历史文本、艺术文本和民间传说中的华佗,是任性而为的名士,追求正义的儒士,心怀苍生的神医,华佗形象的不断丰富和演变,寄托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审美理想,成为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道德典范意义的文化符号,从而形成了华佗形象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57.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2.方术列传·华佗传)[M].郑州:中华书局,2007:803.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M].3271.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M],6.

[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95.

[6](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457.

[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458.

[8](东汉)华佗著,孙星衍校:华氏中藏经[M].商务印书馆1956:2.

[9]钟泰,宗能征.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卷十九·杂类志一)[M].合肥:黄山书社,2014.995.

[10](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49.第1141册,病中杂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46.

[11]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艺术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91.

[12]何少初.中医药文化通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232.

[13]李莎.中医药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D].重庆:西南大学,2013:21.

[14]段逸山.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7.

[15]何少初.中医药文化通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239.

[16](西晋)陈寿.三国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56.魏书二十九.方技传.

[17]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语丝周刊.第15期,1925(2):2.

[1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476.

[19]侯洪澜.华佗艺术形象的意义[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4):56.

编辑:董刚

The image evolution of Hua Tuo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ZHANG Jun,JIANG Xianglong,SUN Shixin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In history books,novels,poems and folklores,the image of Hua Tuo continued evolution forme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In the historical texts,he is a famous doctor with fuzzy character;In the works,he is a tragic and confucian doctor full of justice;In the folklores,he is a magical doctor concerning about the suffering of people.The image of Hua Tuo contains medical culture,technology culture,idealized personality andaesthetic ideal of the different groups.The richness image and variety illustrative met the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classes,formed the cultural value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Hua Tuo image.

Hua Tuo;Image;Evolu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G122

A

2095-7327(2016)-07-0133-04

张珺(1982-),女,河南唐河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研究;蒋祥龙(197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系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孙士新(1980-),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技术研究;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新媒体的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研究(SK2016A0620);亳州市社科联研究项目:亳州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A2015002);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华佗五禽戏推广路径及养生思想研究(BYK14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华佗亳州医术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居· 文化
文化
小华佗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