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戏剧冲突,搭建观赏看台——例谈曹禺《雷雨》教学切入点
2016-04-14王金莲
□王金莲
紧扣戏剧冲突,搭建观赏看台——例谈曹禺《雷雨》教学切入点
□王金莲
摘要:戏剧文本篇幅较长,涉及多位人物活动和多重矛盾冲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语文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巧用切入法,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既能尽快熟悉剧情,认识人物,又能学习语言,掌握主题。唐俊老师执教的《雷雨》另辟蹊径,以剧中男主人公周朴园的婚姻为切入点来解读剧本,为拉近生本距离,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关键词:戏剧教学;切入点;戏剧冲突
语文教学低效表现之一是环节多,内容少,密度小。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条条通罗马的大道中,找准突破口即找准切入点,不失为一条捷径。因此,有人说:“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发起点,是阅读教学思路的起始点,是教师在深入的文本解读中找寻到的文本关节点,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的最佳入口。”[1]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供戏剧演出时用的“脚本”,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以人物台词为手段,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是长篇戏剧节选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学生没有阅读过原剧的准备,可能会出现教师讲得热血沸腾、学生因为不熟悉全剧而云里雾里茫然不知的局面。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找到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点”来突破。而在实际的戏剧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四面出击,面面俱到的内容导致贪多嚼不烂;不分文体,千篇一律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反感;忽视全体和少数感兴趣的学生的课堂对话达不到教学目标。
如何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来推进戏剧课堂的教学进程,高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成了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源于体式特征。所谓体式特征,一是指文本作为特定体裁类别的特征,二是指文本作为“这一篇”所独有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雷雨》作为戏剧文本的节选文,其教学既要遵循自身的文体规定性,又要挖掘属于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教学价值。
首先,选好切入点。戏剧文本自有其逻辑顺序或自然顺序,教师处理文本就要在教学顺序上再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不能生搬硬套别的文本体裁的教学模式。综合考虑戏剧的人物、矛盾冲突、语言三要素后,选择较好的切入点开启戏剧阅读教学。
其次,选准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入门,教师必须找到某个学生熟悉的、容易产生共鸣的触发点,“帮助他们揭开那一层面纱,去窥探深藏在戏剧语言、戏剧冲突背后的玄妙”。[2]真正激发他们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戏剧文本奥秘的欲望。
再次,以点带面,层层深入。诚如宋其蕤所说,教学切入点是教学思路和教学线索的起点。[3]选好、选准切入点后,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将剧情、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戏剧主题及学生兴趣结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突破口,一举攻克戏剧文本的阅读教学。
下面谨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唐俊老师的《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试探寻曹禺《雷雨》教学的切入点。
(一)紧扣戏剧冲突
唐老师正是从分析戏剧冲突入手,以戏剧男主角周朴园的三次婚姻为着力点,围绕他与周围人的矛盾、他犯下的“三宗罪”以及他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三个方面层层推进,既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梳理了全剧剧情,又着力点出了课文节选的“周梅相逢”、“周鲁争吵”两场戏的来龙去脉,就如同无形中为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搭建了一座很好的看台,将整部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任其观赏品评。
在进入戏剧冲突分析之前,唐老师抛出了一个线索式的问题:“周朴园有几次事实上的婚姻?”只要读过一遍课文的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至少两次”,稍微细心的学生自然能发现是“三次”。唐老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明确周朴园三次事实上的婚姻,顺带通过全剧具体剧情的展开讲解,明确了这三段婚姻中涉及到的人物及其关系:
依据这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图,唐老师开始抓戏剧鉴赏三要素之一的“矛盾冲突”,再次板书明确与课文有关的两组主要戏剧冲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犯下的“三宗罪”是什么。结合课文的阅读,学生不难找出他遗弃侍萍母子的无情无义行为和“淹死小工”、镇压罢工的灭绝人性的行为。但显然全剧中周朴园的“罪行”不只这些,为了让学生对全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唐老师适时补充了剧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情节,归纳一条他“精神虐待蘩漪”的专制罪状,至此,不仅高度概括了《雷雨》中周朴园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顺利完成了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分析:
(二)搭建观赏看台
唐老师并没有止于此,进一步追问学生周朴园对自己的罪恶是怎样认识的,从而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相应台词,推断他对“三宗罪”的不同认识,并加以提炼概括:
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周朴园对自我行为的不同认知,导致了他后续一系列看似矛盾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行为。至此,唐老师顺利完成了话剧《雷雨》整出戏看台的搭建工作。
唐老师不仅将整部戏剧的剧情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而且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和线索。
(三)《雷雨》落幕反思
鉴于学生了解剧情对戏剧教学展开的重要性,很多教师教学戏剧都不可避免地从介绍剧情入手,有的让学生复述剧情,有的则自己娓娓道来,有的直接采用戏剧影视作品欣赏与评论的方式。而作为一篇教学容量很大的“选文”,《雷雨》的教学切入点有很多,而教师普遍的做法只是以周鲁两人的情感冲突为切入点,或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或辨周对鲁的感情是真是假,让学生陷入真情假义的漩涡中去解读《雷雨》的妙处。而缺少的正是像唐老师这样单刀直入,围绕男主角周朴园的三次婚姻这点展开全剧的矛盾冲突的教学法。
总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对教学理性的观照,由感性的阅读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教学思考,继而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法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更多的则是一种阅读方法、阅读途径的习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只在必修四中安排了一个单元三篇戏剧(节选)文本,因此,戏剧教学更要抓住戏剧文本的鉴赏规律,不仅教会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思路。语文教学,贵在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再阅读此类文本时有法可循。
参考文献:
[1]顾小敏:《回归戏剧阅读教学的本真——对<雷雨>教学的再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5年第5期。
[2]陈家尧:《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语文建设》2015年第10期。
[3]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8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