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挺”的新义及其产生
2016-04-14李逢丹
□李逢丹
说“挺”的新义及其产生
□李逢丹
摘要: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催生了不少新词,有些词产生了新义。“挺”通过引申产生了赞同、支持的新义。新义的“挺”搭配灵活,在当代语言生活中很活跃。它的流行与多种因素相关。
关键词:“挺”;新义;引申;流行
“挺”是汉语常用词,词义稳定,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它能做形容词、动词、副词和量词。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新的沟通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使得“挺”被赋予了新的语义内涵,其原有的词义已不能解释以下现象:
政界:30社团成立挺扁联盟黄庆林力挺
文娱界:余秋雨力挺小沈阳希望魏明伦和专家接受他
体育界:尤文高层挺拉涅利留任:他下赛季仍是尤文主帅
金融地产界:大佬力挺房地产基金热启动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挺”衍生了新义项,并在新语境中被广泛地使用。
一、“挺”衍生的新义
“挺”在新语境中表达的是对某人某事所持的一种主观态度,譬如“我挺你”,即表达“我”对“你”的态度是“赞同、支持”的,表达褒义的感情色彩。这一新义也随之成为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流行义。
(1)澳大利亚总督支持“抛弃女王”朝野上下力挺共和制
(2)田亮饰演雷锋有挺有贬网友:难道要让葛优去演
显然,上例中“挺”产生了新义项,例(1)根据上下句语义的相关相对性很显然“支持”与“力挺”相关,更明显的具有“鼓励、赞成、同意、支持”之意,“力挺”可以解释为“强烈支持”。例(2)“有挺有贬”即“褒贬不一”,“挺”即相当于“褒”,表“赞同、赞扬”。因此,“挺”的核心新语义可以被概括为表赞成的[+支持],并且随着“挺”新义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提高,新义也逐渐被凝固稳定下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使用。
二、“挺”新义的演变过程
新义实际上总是在旧义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衍生出来的,我们通过比较,试图找出“挺”词义演变的过程。
(1)文女移身,已挺脚步入去房里,说与张公。(《喻世明言》)
(2)张公移身,已挺步入殿里。(《喻世明言》)
上例中的“挺”理解为“提起/举起/抬起”的意思,是一个中性动词。语义是增加外力使其从低处(位)到高处(位)的变化,得到显著明显的改变。语义特征可概括为[+举起]。
(3)ESPN力挺洛佩斯当选最佳新秀称其将是姚明接班人
(4)农大学者力挺转基因作物
(3)(4)例中“挺”可以理解为“推出、突出、推荐”的意思,而且不仅从行动上还从心理精神上“举荐”,语义是由于外力的援助,从隐处走向显处而得到“凸显”的变化。语义特征概括为[+举荐]。很显然这种动作的相似性,使人们产生了类比的心理,从一个耗费体力的动词转化为耗费脑力的动词,应用在了不同的领域,这也是隐喻引申词义发生的条件。在这里“挺”既含有动作又含有精神的因素,一旦在某些语境中行动化为纯粹的动词时,就可能完全凸显其精神上的意义。如:
(5)六成网民力挺创业板市场“严进严出”
(6)千余网友发帖力挺安乐死
上面两例,“挺”的语义已经发展、泛化,旧词的原义已经淡化或消失。转而完全成为了精神上“支持”的意义。这一意义来源于“脑力劳动”原因和目的与此的相关性,这种相关就是转喻产生新义的基础。由表示精神上的动作转化为纯精神上的行为。
综上,“挺”[+支持]义项的衍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其新义演变的过程为:
(体力劳动的动词)(脑力劳动+心理的动词)(纯精神的动词)
三、新义下“X挺”语法特点
具有[+支持]义的“挺”可以受到程度副词,情态、方式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等的修饰。
1.程度副词:狂/强/很/非常+挺
(1)阮经天狂挺准拍档不介意阿娇涉裸照风波
(2)赵本山效应强挺辽足俱乐部“悬红”40万吃掉中邦
(3)我相信大家会出来投票挺我,因为我的歌迷一向都很挺我
(4)范冰冰表示,“……在外面的生活多么地艰难,我自己都认为有一群非常挺你的家里人在支持着你。”
“挺”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可以判断“挺”是动词且是心理动词。
2.情态、方式副词:力+挺
(5)图文:黄维德被恶意抹黑华纳厂商出面澄清力挺
(6)力挺恩师周星驰获奖张雨绮竞争金像新人奖
“力+挺”是“X挺”结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3.频率副词:再+挺
(7)力排噪声干扰白宫再挺中国汇率
4.否定副词:不+挺
(8)陈水扁……斥责蔡英文不挺他,对“台独”运动很被动也不热心
“X挺”搭配灵活,应用起来更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四、“挺”新义流行的原因
首先,网络传媒的广泛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报刊、网络等时刻冲击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如“挺”的[+支持]义项从台湾政坛影响到大陆,并在各大媒体上被频繁使用,从而吸引人们关注这个词。
其次,符合简练经济、实用性原则。从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挺”衍生出新的义项,使得“挺”可以用同一个词形承担更多语义表达的需要,减少人们记忆的负担,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便利,同时又不妨碍它更完美地承担起传递信息和作为思维工具的职能。
再次,符合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接受规律。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天然地有一种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喜欢追求新颖、时髦的表达方式,获得另类新潮的心理体验。因此,这种标新立异的心理很容易催生新的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随着大量的使用而被同龄人或同行所追捧和推崇,进而被大众理解、认可和接受。“挺”的流行就是这种心理作用的结果。
总之,“挺”新义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主要用于报刊杂志以及网络新闻,随着影响的深入也正逐步在现实生活中被大众化、口语化。
参考文献:
[1]曹国军:《当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略论》,《语文学刊》2004年第10期。
[2]雷冬平、邵会平:《浅谈“正点”》,《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