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22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2016-04-14董淑英
董淑英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皮肤科,辽宁 沈阳 110024)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22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董淑英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皮肤科,辽宁沈阳110024)
〔摘要〕目的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2的水平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7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取患者治疗前(T0)、治疗后2 w(T2)、治疗后4 w(T4)、治疗后6 w(T6)和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17、IL-22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血清IL-17、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17、IL-22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2 w、4 w、6 w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与血清血清IL-17、IL-2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中IL-17、IL-2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两指标可作为评判疾病进展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指标,临床上可作为疾病治疗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寻常型银屑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转归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主要引发患者皮肤瘙痒、干燥以及出现红疹等,同时还会增加患者患抑郁症、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绝大部分患者属于寻常型银屑病,临床上特征表现主要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较复杂;以往研究大多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以Th1细胞过度活化为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白细胞介素(IL)-17是Th1细胞的辅助型T细胞,Th1细胞主要分泌特异性效应分子IL-17外,还分泌IL-22、IL-21、IL-23等细胞因子〔3〕。 本实验拟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IL-22的表达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对疾病治疗与转归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7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32~71岁,平均(43.37±6.53)岁;均符合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另外选取同期健康来院体检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2~65岁,平均(42.79±5.34)岁。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诊断标准〔4〕:①符合鳞屑、薄膜、点状出血三大临床特征;②好发于头皮及四肢伸侧,对称分布或泛发;③自觉不同程度瘙痒,病情慢性,易反复发作。入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无其他类型皮肤病,无其他基础疾病,无其他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心脑血管功能正常;同时所有入选人员在研究前2个月内未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
1.3方法银屑病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维A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6 w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各约2 ml,EDTA抗凝,离心后取血清于-20℃冻存。应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的IL-17和IL-22水平,具体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对所有患者的病情均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以保证评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且整个研究过程中均由同一名主任医师行PASI评分。
1.4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和PASI,其中PASI包括皮损面积评分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5,6〕。 评价面积:全身分为头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4个部位,分别占体表面积10%、20%、30%和40%,以0~6分评分:0=无皮疹;1<10%;2=10%~29%;3=30%~49%;4=50%~69%;5=70%~89%;6=90%~100%;评价临床严重程度:红斑、浸润、鳞屑,每个特点用0~4分评价: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度。应用公式计算各躯体部位分值,再累加得到总分0~72分。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pearman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22水平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前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在治疗后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
表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
2.2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与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关系观察组治疗后2、4、6 w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与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呈正相关(P<0.05),见表3,表4。
表3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6 w
表4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6 w
3讨论
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新发现的一类免疫细胞,由CD4+T细胞受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网刺激分化而来。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IL-23可促进Th17诱发银屑病皮损形成,IL-22和IL-17也参与了该过程的众多炎症反应〔7〕。IL-17是重要的促炎症反应因子,大量研究表明IL-1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8〕。Th17细胞也是IL-22的主要来源细胞,IL-22 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磷酸化,从而使其过度增生,同时又能参与与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其正常分化〔9〕。白明辉等〔10〕研究了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6表达及上清液中IL-22、IL-17的水平,发现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清夜中IL-17、IL-2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细胞平衡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的转换在银屑病加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A、IL-17F、IL-22、IL-23、IL-3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皮肤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1〕。
本研究结果提示IL-17和IL-22可能参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生,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国内学者李海英等〔12〕研究一致。IL-17和IL-22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预后转归,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文献报道,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水平上调,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这两种因子的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病情的皮疹面积与严重程度PASI评分值无相关性,认为两种因子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13〕。在本研究中,因为病例和时间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全然认为血清中IL-17和IL-22水平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对疾病的预后转归都有着重要作用,还需要临床上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
4参考文献
1丁文媛,乌日娜.银屑病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4):591-2.
2刘栋,廖非,李雅琳,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10):590-2.
3薛芹,康小平.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IL-18水平变化及其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61-3.
4韩建文,白云花,孙志强,等.TNIP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寻常性银屑病关联性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1):756-60.
5蔡莎莉.银屑病PASI评分观察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7(1):78-78.
6杜华,窦莉莉,陈克明,等.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与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6):323-4.
Park H,Li Z,Yang XO,etal.A distinct lineage of CD4 Tcells regulates tissue inflammation by producing interleu-kin 17〔J〕.Nat Immunol,2005;6(11):1133-41.
8叶萍,黄伟林,郑力,等.Th17细胞相关因子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5):1706-7.
9Wolk K,Witte E,Witte K,etal.Biology of interleukin-22〔J〕.Semin Immunopathol,2010;32(1):17-31.
10白明辉,栾莉,赵晔,等.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CCR6及上清液中IL-22、IL-17的表达〔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4):228-30.
11吕运通,王文岭.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Th17细胞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8(5):313-5.
12李海英,魏志平,刘彦群.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2水平的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7):465-7.
13罗寰,董萍云,孟凡茹,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22检测与其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2):941-3.
〔2016-01-20修回〕
(编辑曲莉)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05-1165-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5.001
第一作者:董淑英(1981-),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肤免疫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