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初探
2016-04-14卢启松杨海云李凌云
卢启松++杨海云++李凌云
摘 要:目前,经济建设风生水起,但由此衍生的大量留守儿童在教育、管理特别是文明礼仪实践教育中的短板已然凸显。为解决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实践教育中的短板,试从文明礼仪实践教育的实施思路方面进行探讨,以寻求农村文明礼仪实践教育的一片蓝天。
关键词:文明礼仪;实践教育;良好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大多数农民工涌入城市,而留在农村的绝大多数就是老人和儿童,造就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一年难得回家几天的父母,更是疏于管教。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严重扭曲,破坏欲极强的少年儿童衍生,农村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教育亟待加强。针对目前缺失的农村文明礼仪教育,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肩负重责。为此,我认为学校在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大力营造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少年儿童的内心深处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仅仅是一张白纸,起初他们根本不明白“文明礼仪”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因此,学校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教会他们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即是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为此,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建设就必须落在实处,不走空架子。
1.课程计划不能一纸空文,思想品德教育课、文明礼仪课不流于形式
思想品德教育课、文明礼仪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而开设的基础学科。学校要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必须以思想品德教育课和文明礼仪课的建设为抓手。教导处要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和文明礼仪课,增设专职思想品德和文明礼仪课任课老师。其他科,特别是语数不得占用、挪用思想品德课和文明礼仪课课时。落实开展文明礼仪基础教育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首要前提。
2.整合课程资源,各学科协调渗透德育
有人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思想品德课和文明礼仪老师的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更不只是思想品德课和文明礼仪课的事。这必须由各学科、全体老师协同作战,才能达到目的。所以这就要求各学科统筹协调,适时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刻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浸在文明礼仪教育的大染缸里。
3.注重社会宣传,加强传统礼仪的传承教育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做好学校的工作,还应加强社会宣传。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文明礼仪实践教育的熏陶,更应该让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大环境中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干净的白纸里面画上最美的图案”,只有精华、没有糟粕的图案。
二、监督到位,责任到人,齐抓共管,促进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建设
由于年龄小,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很多时候不能随着其主观意识的转变而转变,我们还需要对他们加强督促,有错必纠,这样才能养成语言行为美的良好习惯。
1.少先队、德育处等文明礼仪实践教育主阵地建设不容小觑
少先队、德育处作为学校文明礼仪建设领导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岗位职责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还必须建立监督机制,督促部分做得不够好的学生更正不好的语言行为,将误入歧途的不良学生引导到正途上来。有培养,有监督,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2.班主任管理重落实,班级德育建设要务实
班主任是学生文明礼仪实践教育的直接管理者,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之一。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育,一般问题天天讲,重点问题时时讲,让每位学生将文明礼仪实践教育相关知识烂记于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付诸行动。同时,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是其他科任老师所不能替代的,班主任的只言片语就相当于其他教师的长篇大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做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3.建立学生监督机制,营造相互促进、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为老师,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一大堆琐事,甚至还要肩负学生保姆的职责,更有甚者,事必躬亲,而教师未必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要大力培养班干部、小组长,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作用。人多力量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会更强。而且,学生管理不带感情色彩,工作做得更细、更周到。只有建立起学生人人参与的监督机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老师的担子才能轻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效果也才会更好些。
总之,就目前农村生活现状而言,农村学校的文明礼仪绝不容忽视。但是,文明礼仪实践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教育的实施者正视现状,努力加强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坚持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陪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王玉霞.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