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满堂灌”说不
2016-04-13文/刘莉
文/刘 莉
对“满堂灌”说不
文/刘 莉
前不久看了一则报道,说是在教师易患的职业病中,咽喉炎排在第一位。医生认为,讲话过多、用嗓过度是造成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咽喉炎的主要原因。而在笔者看来,其实是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结果。
也许这些教师会说:“我多讲一些,讲细一些,学生理解起来不就更容易些吗?掌握的知识不就更多一些吗?更何况,有些知识我翻来覆去地讲学生都还掌握不了,我要是不讲了学生不就更不会了吗?我何错之有?”但笔者依然要对“满堂灌”的教师说不!因为满堂灌的教法与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相背离的。
第一,这些教师没有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如同喂养婴儿,在其出生时先给予其流食,之后要根据其发育情况增添固态食品,以逐渐增强其咀嚼功能和胃肠功能,进而让其获得独立的进食能力。教育学生同样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然而,一味“霸占”课堂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试想一下,再好吃的东西如果老是由教师嚼碎了再吐给学生,学生的咀嚼能力和胃肠功能得到发展吗?时间一长,学生能不反胃、恶心甚至厌食吗?这种以爱为名义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会让学生逐步丧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分析表达、交流合作等对于今后学习至关重要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第二,这些教师没有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业基础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别,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然而,“满堂灌”的教师做不到这一点。这些教师潜意识中把自己看作是课堂的主宰者,这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试想一下,这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业差别而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表演”,其关注点充其量只是部分学生,而那些非关注点的学生只能沦为学习的陪衬。在其理解不了的情况下还要让其坐立于课堂,笔者以为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一些学生不爱听课、不爱上课,甚至厌恶教师并出现厌学或辍学现象,不能说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关联。
第三,这些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己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至于未老先衰。在笔者看来,一些教师之所以不愿意放弃讲,是因为讲是所有教学方法当中最简单的方法,讲可以让许多教师得心应手,而少讲则会给许多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这些老师会认为,讲了学生学没学会那是另外一回事,大不了再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加以弥补。这也是“满堂灌”被许多教师所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评价教学效果好坏不是看教得怎样,而是要看学得怎样。因此,每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其毕生的功课都应该是去研究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那又怎么能担当起教师这个光荣的称谓呢?
从以上三点来分析,笔者认为批评“满堂灌”的教师在师德上存有缺陷应该不算太过。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更涉及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通过讨论能够学会的,会的学生能够给不会的学生教会的,教师都可以不讲。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指导学科学法、梳理知识结构、追问知识疑点、精讲知识重点。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哪怕是为了让自己免受咽喉炎的折磨,也请教师们抛弃“满堂灌”的课堂吧。这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三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