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改革走出育人新模式

2016-04-13李凤伟

教育家 2016年38期
关键词:双线学段德育

文/李凤伟

“双线”改革走出育人新模式

文/李凤伟

蒙山脚下,沂河之滨,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山东省临沂华盛实验学校。该校始建于1991年,始终坚持“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办学目标,力求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组织管理,现代的教育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十五载风雨磨砺中,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及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重点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双线”改革教学模式内涵与背景

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远博”为核心,以“双线”教改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发展+特长培养”为思路的发展模式,创造性地双线整体推进学段衔接、学科融合教学改革,同时以体验为核心,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实效德育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将教学改革与体验德育双线推进,促进两者有机融合、平衡发展。

分学段教育教学体制和分科教学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学段衔接不畅,学科互相孤立的问题。2010年,学校在原有教研组基础上,整合现有学科、师资,建立起分科平台,把幼、小、初三个学段的学科规划为文科、理科、英语、艺术、体育等五大分科板块,形成“三段一体”的分科建制,使得幼儿园、小学、初中实现无缝对接,进行整体推进,深入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引领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新途径。同时,走好以“体验”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实效德育改革之路,与教学改革呼应,形成更高层次的双线改革,推动学校全新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形成。

“双线”改革教学模式的探索

“双线”即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在学段衔接方面,组织同科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研讨,让教师整体把握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科融合方面,实行分科推进,协同教研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厘清跨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准衔接的契合点,定位学科内容分配的权重和顺序,打破了由于学段割裂、学科孤立、衔接不畅给学生发展带来的瓶颈,实现中、小、幼“三段一体”教育的连续性,为知识树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切入点,而知识树的构建就是实施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学科的衔接和融合,学校挖掘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点,教法、学法链接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点,编辑了相近学科知识衔接点,让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整合了学科教育资源,拓展了教师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程建设初探 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建,是“双线”教改深层推进的重要任务。学校始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全面构建“双线教改高效课堂”模式,完善课堂评价标准,探究小组合作,设计情景教学。课程建设前期,通过学科知识树构建,编辑出版了《学段衔接》和《学科融合》等研究成果,完成了课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另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让其凭借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创新,为其终身学习积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建设实施 在聚焦课程建设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学校办学理念,规划了“远博”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志向、博学、才情”三大课程维度,关注了语言表达、文化情感、科学创新、艺术审美、体育健康等多个核心素养领域,逐步开发每个维度支撑下的课程。一是基于语言表达领域的课程建设——英语口语。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本着孩子的童年、生活、学习都应该是多彩的这一思想,开展多彩阅读、英语口语、演讲表达等课程。二是基于文化情感领域的课程建设——国学经典。从国学典籍中选取的适宜少儿启蒙学习并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大致规划为经典为本、求真创新、德识并重、乐教乐学等四个维度的课程建设领域。“经典为本”,立足于儒家经典,让孩子从诵读中体味韵律之美,从浸染体验中成长为博雅君子。“求真创新”,不断探寻经典文化的真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德识并重”,不仅让孩子在识字、阅读、写作、人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还培养孩子孝顺、友爱、独立、坚韧等传统美德。“乐教乐学”,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国学。三是基于艺术分科的课程建设——艺术审美。将艺体教育作为特色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调研遴选出学生爱好集中的项目,开设了声乐、舞蹈、葫芦丝、竹笛、古筝、国画、素描、手工、武术、篮球、足球等特色选修课,基本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学段衔接(幼、小、初)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持课程建设“三段一体”的完整性,开发适应各学段的特色课程。

“双线”改革德育模式的建设

学校围绕“四会”(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感恩)学生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主题课程的发展要求,初步确立了浸染式体验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与编制、浸染式体验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的策略研究、浸染式体验德育的实施策略的研究等三大研究方向。

浸染式体验式德育活动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对《两纲》的认识和对学校核心理念的提炼,植根于“志向、博学、才情”等三大课程建设维度,学校全面构建了以浸染式体验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建设体系“四会教育”,将浸染式体验德育规划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感恩”等四个课程建设领域,进一步设计“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科技创新、艺体特色、国学经典、法制安全、关爱青春、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实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模仿、记忆转变为体验、探究、感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获得情感愉悦的体验,在知识的应用中获得学科的价值体验。

浸染式体验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 德育是智育的有益补充,换句话说,智育所需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等重要素质,恰恰是靠德育培养的。因此,学校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为了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要立足课堂主阵地,落实学科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达成,做到体验式活动课程与常规教学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得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并形成固定的可以借鉴的模式。通过实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填鸭式、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合作式,教师角色实现根本转变,为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浸染式体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在落实德育培养理念中,学校立足“学校——班级——实践”三维层面,构建“学生自治——班级自主——主题实践”三位一体的体验德育实施策略。理念的落实只有扎根实践才会发挥更大影响力。学校通过各级自治机构组织开展体验行为规范、参观工业园、服务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游孔子故居、体验感恩、体验毕业情感、体验艺术人生等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创设开展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活动情景,形象性地呈现、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动地感受预设的育人元素,在体验中理解、感悟、浸染;让学生在自治体验中锻炼,在体验锻炼中提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感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发展人。展望未来,华盛实验学校将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及教育评价改革在内的综合改革,搭建多样化的施展个性的平台,发现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为所有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线学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