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问中提升阅读高度
2016-04-13刘雪来
文/刘雪来
在善问中提升阅读高度
文/刘雪来
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老师们通常会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之极。只要一讲阅读,学生就拿着老师下发的学案奋笔疾书,然后三五成群地讨论,最后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阅读很少有个人的体会,总是局限在老师规定的套路里。
今年中考考试说明上对于阅读的要求有了调整:学生要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材料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这无疑是回归了阅读的根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理解。因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学生阅读开始和持续探究的动力。
但是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提问能力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
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课堂教学就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但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程序过粗,缺乏逻辑性,学生思路不明确;二是问题设计太细,过于咬文嚼字,不利于思维的开展。
初步讲解提问角度时,切入口要小,便于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苏州园林》时,笔者指导学生提问的角度有三个——写了什么: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怎么写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怎样的情感?
学生仿照这种形式,在阅读《范进中举》时尝试探究提问:
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你认为范进适合做官吗?为什么?
问题设置要体现文本的程序性和阶梯性,用问题将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正确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最终找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设置有指向性和多角度的问题
香菱为什么想要学诗?她是如何学诗的?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众人是如何看待香菱学诗这件事的?分别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性格?
黛玉的诗明明作的很好,为什么说“出了园子,把人的牙都笑倒了”?
设置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是调动学生知识资源、生活资源、情感体验资源的手段,激活隐藏于学生心底深处对文本的理解。
于是在阅读《变色龙》时,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将军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会怎样?联系实际,说说你身边有没有像变色龙这样的人?
在阅读《隆中对》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刘备的势力最弱,诸葛亮却愿意跟随他?为什么诸葛亮隐居深山,却知道天下事呢?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曹操呢?
学生在热烈讨论之后意犹未尽,回家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并完成了自己的分析报告。可见,学生自主阅读、个性提问、合作探究的过程,能够使他们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总而言之,告诉学生一些方法,还给他们提问研究的权利,进而培养他们勤学善思的习惯,如此才能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并真正提升阅读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