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积跬步 致教学之千里
2016-04-13文/肖英
文/肖 英
以阅读积跬步 致教学之千里
文/肖 英
2012年,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一校三址”的格局正式形成。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当硬件条件基本完备后,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面对这样一份“大家大业”,该怎样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几番深思熟虑,笔者提议由学校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牵头组建“青年教师读书沙龙”。
“读书沙龙”缘起有因
走到一起来,你我都是“石油附小人” 学校“一校三址”,校园大了,这是师生的骄傲。但是,这样的格局也使全校范围内的教师交流变得困难了。这显然不利于新教师尽快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好的关系决定好的合作,好的合作决定好的成果。在学校现有格局下,怎样才能促进“好的关系”的形成呢?笔者想到了“读书沙龙”。之所以如此取名,意在强调其形式是轻松愉悦的,不带有行政色彩;聚焦读书,旨在引领新教师在阅读中夯实内功,为其长远发展“积跬步”。
说出“困囧乐”,分享交流共担当 近几年,学校新入职的教师普遍具有高学历,基本素质都不错。但是,面对家教复杂化、学生特点多样化的现实,这些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的“初生牛犊”因为欠缺具体的工作技巧而常常受挫。他们的“困囧”状态让笔者揪心。此外,笔者注意到,新入职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多才多艺,可惜很少有展示的机会。如何尽快引领他们走出这段艰难的适应期?学校必须给他们创设机会,提供空间,让他们能够及时“吐槽”,释放“负能量”,及时“充电”,积攒“正能量”。
以读书为由头,让教师在集体阅读中分享阅读感悟,由此联系自己的困惑、囧事以及乐事儿,互相出谋划策、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岂不是一举多得?“读书沙龙”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新教师在展示与分享中,坚定从教的信心,加深对彼此的认识。
亮出我专长,学科融合促发展已往学校里的学习、教研活动多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扎实有序。但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学科间和课程间的综合、交融趋势愈来愈明显。以“读书沙龙”督促不同学科的新教师亮出自己的专长,学科间的交流融合就会悄然发生。这种交流和融合可以引领新教师们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读书沙龙”运作有序
理想中的“读书沙龙”,不仅仅是形式上将青年教师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这就需要“读书沙龙”有一个“共同愿景”。在充分的碰撞和磨合后,学校确定了“读书·分享·提升”的共同愿景:以读书为基础,以分享交流为形式,最终达到互助提升的目标。学校相信,“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那么,学校的“读书沙龙”究竟如何运作呢?
青年教师设计主持,活动内容切己所需 “读书沙龙”的初衷是凝聚学校里的新教师,因此新教师是“读书沙龙”的主角。为了让这些潜力无限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学校要求每次活动必须由青年教师设计并主持或主讲。
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周燕执教《拾穗》一课时,因课后题有“欣赏油画《拾穗》,谈谈你的感受和联想”,便向新入职的美术老师陈曦请教。这次交流促成了两场精彩的讲座:第一讲以“由几幅画说开去”为题,陈曦老师选取了西方写实肖像油画领域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向大家逐一介绍;第二讲则以“巴比松村的米勒——法国十九世纪艺术图景”为题,陈曦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法国十九世纪绘画艺术流派的发展变化。两次讲座深入浅出,参与沙龙的一位体育老师由衷地表示自己“听懂了”。
青年教师自己设计、自己主讲、轮流主持,他们在自己的沙龙中共同阅读、共同聆听、共同分享。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每一次的“读书沙龙”都激发了大家参与的热情和持续阅读的渴求。作为校长,笔者多次被这些年轻人邀请去参加他们的活动,笔者不是去发表“领导讲话”,而是作为一位“老教师”参与其中,与青年教师互动分享。
集体阅读贯串始终,活动形式不拘一格 “读书沙龙”致力于创设集体阅读的氛围。因此,读什么书就成了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笔者召集干部代表、教师代表等推荐阅读书目。
有了书,如何展开集体阅读呢?年轻人“金点子”可不少,他们在“头脑风暴”中确定了三种读书方式。一是共读同样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二是以接力批注的方式传阅同一本书。三是聚焦学科的文献阅读。读书的氛围就这样在“读书沙龙”中悄然酝酿着、弥散着。集体阅读是维系“沙龙”的重要纽带,但不是“沙龙”的唯一活动。除了以新教师为主力的专题讲座外,新教师还常常请来学校有经验的干部或教师,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受邀而来的干部和教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分享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
干部台前幕后支持,活动时间灵活约定 “读书沙龙”由新教师们自主设计、自己组织,但是,信任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因此,学校指派了几位得力的中层干部,专门协助组织这个活动,为“读书沙龙”的运作保驾护航。
组织一次“沙龙”容易,但是坚持组织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可就不容易了。学校工作烦琐,常有临时任务,所以笔者和老师们约定每学期举办“读书沙龙”的总次数,至于每次活动时间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是,活动前一定要有“预”有“谋”,精心设计,认真准备。
“读书沙龙”成效初显
如今,“读书沙龙”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参与其中的新教师进步明显,在学校或学区的大型活动中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专业成长有目共睹 “读书沙龙”持续聚焦教育经典书籍的共读研讨,促成了任教不同学科的新教师们的互相交流,也保证了新老教师之间频繁的专业交流、经验共享,这些都有利于青年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助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教师面临的首要困惑就是如何站稳讲台。这一年,围绕教学能力提升的专业阅读和经验交流至少有三次,对新教师触动很大。入职仅一年的新教师徐亚南认真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苦练课堂基本功,在学区评优课中表现颇佳。
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每一次“读书沙龙”,都少不了热烈又轻松的研讨;每一次研讨,都有可能挑战若干位新教师的思维习惯。已往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么办”,急于向老教师求取经验。其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先弄清“为什么”,即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教师只有以“理论·成因·方法”为思维主线,才能处理好学生问题,管理好班级。
如几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总是沉迷于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使教案出奇出新。在老教师指导下,年轻人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后,改变了固有的思维习惯,变“设计教学”为“研究教学”。在教学设计之前,他们总是先认真阅读并梳理文献,分析教材,然后设计“学情调研工具”并实施调研、分析结果。
团队合力蓄势待发 “读书沙龙”为来自不同学科的新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一校三址”的背景下,这样的交流更具意义。阅读、聆听、研讨,教师们聚在一起,彼此惺惺相惜。在这种相知相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新教师团队的合力也随之形成。
在2012年末,以“在这里遇见最好的未来”为主题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如约而至。教师们讨论到最后一个话题“2012 年最难忘的一天”时,“爱”“坚持”“感谢”“感动”……一个个凝聚着个人深切感悟的关键词打动着每一个人。每每说到动情处,好多老师几度哽咽。“读书沙龙”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青年教师紧紧依偎在石油附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专业阅读蔚然成风 “读书沙龙”绝不是命令式、机械性的读书。笔者一直期望它能引领学校的“阅读时尚”,在全校形成一种阅读的氛围,促使更多的教师自发地读书。这样,书香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这一年来,“读书沙龙”的共读形式,效果喜人。一方面,新教师的读书愿望被激发了,交流读书心得成为他们翘首以盼的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将这种共读的方式带到了自己所在的教研组、自己的班级,引领了更多的阅读行为。
当然,“读书沙龙”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时间的保障、阅读交流的深度、沙龙主题的延续性等。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读书沙龙”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减少行政干预,让“读书沙龙”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