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加倍”与“倍加”

2016-04-13罗主宾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虚词现代汉语状语

罗主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副词“加倍”与“倍加”

罗主宾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副词“加倍”与“倍加”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作为一对同素异序词,有相同的语义,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否则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会同时存在。这种差异,表现为选择倾向与搭配方式的不同、词汇化与语法化的途径不同。

加倍;倍加;搭配;词汇化

一、引言

作为一对同素异序词,副词“加倍”与“倍加”在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汉语大词典》[1]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分别收录了这两个词,意思是“泛指程度比原来深得多”。但《现代汉语八百词》[3]、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4]两个词都没收,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5]、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6]只收录了副词“倍加”,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7]两个词都进行了收录,并做了简单的辨析。现代汉语里,“加倍”与“倍加”可以修饰同一个词如“关心、爱护、珍惜、努力、小心”等,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例如:

(1)a我要你好好地对待安妮,因为她身体不好,你要加倍爱护她。(岑凯伦《合家欢》)

b郭沫若是十分关心下属的,尤其对投身革命的年轻女学生倍加爱护。(桑逢康《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2)a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认识,缺乏经验,需要好好学习,加倍努力。(《邓小平文选》)

b今后,我们会倍加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应时代和人民对我们电视工作者。(1993年人民日报,4月份)

(3)a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加倍珍惜土地的。(1995年人民日报,11月份)

b阿静亲历创业的艰辛,对已有的一切倍加珍惜。(1993年人民日报,7月份)

以上3组a中的“加倍”与b中的“倍加”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训练、回击、成长、堕落、发展”等一般用“加倍”修饰,而“灿烂、青睐、痛心、鲜艳、兴旺”等一般用“倍加”修饰。类似细微的差别还有不少,Bolinger(1968)指出:“句法形式不同总是意味着意义的不同。”[8]本文着重分析两者的细微差别,文中所用例句除了注明出处的,其余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二、选择倾向与搭配方式

(一)音节。汉语讲究前后音节配合的匀称,如果不匀称就会造成韵律上的不和谐,减弱话语的节奏感和气势。这样,双音节词往往和双音节词配合在一起。双音节的“加倍”和“倍加”所修饰的成分一般为双音节词,如“努力、关心、爱护、珍惜”等等。但“加倍”还可以修饰一部分单音节词,例如:

(4)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茅盾《雷雨》)

(5)少数制假售假分子公开叫嚣:“抓住一次不要紧,罚完款后加倍干。”(1994年报刊精选)

(6)年过65岁的周先生加倍忙起来。(1995年人民日报,1月份)

(二)与“地”的组合。“地”作为状语标记,其隐现的规律前人已有过研究。“加倍”和“倍加”作状语时,“倍加”后一般不加“地”,“加倍”后时有加“地”的。例如:

(7)对先进人物,要加倍地爱护呵!对赵双环,我就没有尽到责任呵!(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8)如你仍不回头,会受到惩罚,加倍地吃苦受累。(贺伟《一段了犹未了的尘缘》)

(9)我年纪最小,又是女孩子,邓叔叔对我更是加倍地关心与爱护。(陈珊珊《永恒的思念》)

(三)修饰的成分。两者都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加倍”后修饰的成分一般表示主体可以控制的动作、行为,即自主动词。而“倍加”没有这个限制,因而不可控制的谓词性词语如“灿烂、鲜艳、多彩、繁重、黑暗、激烈、艰难、艰辛、浓厚、凄清、热情、雄奇壮美、忧郁”等一般只与“倍加”组合。例如:

(10)刘国辉特有的英发才气也正是借助这淡墨的流转而酣畅纷扬,倍加多彩。(1995年人民日报,12月份)

(11)以先辈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豪,更以自己创造倍加灿烂的社会主义文明为己任。(1996年人民日报,5月份)

当动词为情感类动词如“关心、爱护、珍惜、小心”等时,两者都可修饰。但当动词为具体的动作动词如“工作、训练、抗击”等时,一般只用“加倍”修饰,因为这些动词既是自主动词,又带有一定抽象的量,与“加倍”语法化前的意义“增加几倍的量”相配合。例如:

(12)到2000年还有很长时间,我们将加倍工作,努力改善,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1993年人民日报,3月份)

(13)星期六对美国人来说是假日,但对她们却是加倍训练的时刻,白天比赛后,晚上再继续训练。(读者(合订本))

修饰动词时,张斌(2001)[5]认为“倍加”后面的词语如果是及物动词时,宾语常常提前作为介词的宾语,如对老师倍加尊敬,而一般不说“倍加尊敬老师”。但朱景松(2007)[7]认为这个限制现在有所突破,我们在实际语料中发现也是如此。只是“倍加”句中,宾语提前作为介词的宾语的频率要比“加倍”句高,而“加倍”与之相反。例如:

(14)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十六岁孩子没有母亲了,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道光》)

(15)我年纪最小,又是女孩子,邓叔叔对我更是加倍地关心与爱护。《陈珊珊《永恒的思念》》

(16)他曾对天发誓:“如果天不绝我,我定倍加爱护家人。”(读者(合订本))

(17)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加倍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1995年人民日报,6月份)

前两例是“加倍”和“倍加”所修饰动词的宾语提前,后两例仍采用动宾形式。

(四)加别的程度副词。“加倍”和“倍加”表示的是程度,为了加强程度的表达,“加倍”“倍加”都可用别的程度副词如“更”“特别”等进行修饰,程度副词用在“加倍”前的频率较“倍加”高。此时,程度副词“更”“特别”侧重在程度上,“加倍”、“倍加”侧重在数量上。例如:

(18)“疤痕不会丑化你,只会让我更心疼你,更加倍来爱你!”她说。(琼瑶《鬼丈夫》)

(19)我可事先说明白,这可是只难得的洋种儿!母的——这就更加倍地贵重。(冯苓植《猫腻》)

(五)句式。“加倍”和“倍加”都表达“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常常是跟过去进行比较,因而比较的对象可以隐现。但“倍加”不用于比较句[5],而“加倍”比较的对象还可以泛化为其他,为突出比较的程度,“加倍”可用于比较句中。例如:

(20)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神比言语还加倍的厉害。(老舍《四世同堂》)

(21)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茅盾《雷雨前》)

三、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lexicalization)一般指的是“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词汇化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语法化。”[9]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的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10]。“加倍”与“倍加”在句法表现上的异同,与两者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历程相关。

(一)“加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加倍”最开始是动词“加”和量词“倍”组合,表示“增加跟原来数量相等的数量”,始用于六朝,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22)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尹文子·大道上》)

(23)今处处寇贼,军兴用费加倍,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后汉书卷六三》)

但当时“加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语义实在,是对具体客观事物增加跟原来数量相等的数量,这些事物是可以计量的,以上两例分别是对“金”与“军兴用费”而言。当数量为多倍时,可在倍前加相应的数词。

元代时,“加倍”前的事物可为抽象的不可计量的名词,这为“加倍”的语义抽象化打下了基础。例如:

(24)这几日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西厢记杂剧》)

从六朝开始,“加倍”可位于状语的位置,但数量不多,仍有具体的可计量的事物,但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为其词汇化提供了基础。例如:

(25)犹冰碗之盛沸汤,葭莩之包烈火,缀万钧于腐索,加倍载于扁舟。(《抱朴子》)

元朝时,状语位置的“加倍”可修饰形容词,数量关系不是明显,语义逐渐泛化。例如:

(26)说起来,比他两个姐儿加倍标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明清以后,“加倍”在状语位置的使用频率增加,由对数量的增加逐渐转向了对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增强。例如:

(27)今日取过门来,果然娇姿艳质,说起来,比他两姐儿加倍标致。(《喻世明言》)

(28)此时春色已动,朱军加倍精锐。(《英烈传》)

(29)若九如留在此间,他必加倍疼爱,小孩子断不至于受苦。(《七侠五义》)

(30)大爷的话,路上就有护送你的人,可也得加倍小心。(《儿女英雄传》)

此时“加倍”的中间也不能插入其他数字,在汉语双音化的影响下,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词汇化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语法化”。以上几例“加倍”修饰的是“标致、精锐、疼爱、小心”,这些词很难用数量来进行计量,“加倍”更强调的是程度的加强,实词意义逐渐淡化。同时经常处于状语位置上,副词的特征得已形成。

(二)“倍加”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李科第《汉语虚词辞典》[11]认为“倍加”是副词性结构,是程度副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又进了一层。在历史上,“倍”和“加”确实都可做程度副词。

“倍”可做程度副词,表示“加倍、更加”,例如:

(31)於是士众感悦,倍显附从。(《北齐书·神武纪上》)

(3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可做程度副词,出现得更早,先秦已有用例,表示“增益、更加”,例如:

(3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梁惠王上》)

那“倍加”是不是两个程度副词连用呢,朱景松(2007)[7]认为“倍加”的“加”还含有“加以”这种虚化动词的含义和用法,所以可在“赞扬、褒奖”等双音节动词前。也就是说他认为“倍加”是副词“倍”与动词“加”组合后语法化而成。

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在文献中,“倍加”从六朝开始就用于状语位置,修饰形容词和一部分动词,并且语义已经泛化,例如:

(34)初,昭业在西州,令女巫杨氏祷祝,速求天位,及其父死,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信。(《魏书卷九八》)

(35)将出滏口,倍加约束,纤毫之物,不听侵犯。(《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36)及文惠薨,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信,呼杨婆。(《南史卷五》)

而用作动词,一直以来用例不多。例如:

(37)心下毒痛,倍加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8)其弓力倍加常人。(《魏书卷十五》)

(39)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三国演义》)

这几例中,前一例“倍加”跟“加倍”一样,“加”是动词,“倍”是指增加的倍数,具体事物“芎䓖”是可计量的。后两例的中的“倍”词义已泛化,是程度副词的用法。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副词“倍加”语法化的来源是程度副词“倍”+动词“加”呢?这是可能的。因为根据语法化的“滞留特征”,实词的部分意义依旧保留在虚词中。而如果是两个程度的连用,就难以有动词的用法。

四、结语

这一对同素异序词,语义是相同的,由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历程不同,因而在语法结构中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能同时存在一个语言系统中,“一个语言符号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在自己所处的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不然,它就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就会被淘汰”[12]。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7]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8]Bolinger,Dwight L.1968.Entailment and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s.Glossa 2.

[9]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

[11]李科第.汉语虚词辞典[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J].中国语文,1990(1).

[责任编辑靳开宇]

The Adverb "Jiabei " and "Beijia "

Luo Zhubin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

The adverb"Jiabei"and"Beijia"have high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The same elements as a different word order have the same semantics,but there are subtl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value.Otherwise they do not exis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of language.This differences,reflected in the tendency for the selection and the colloca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y of the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Jiabei;Beijia;collocation;lexicalization

H146

A

2095-0438(2016)09-0081-04

2016-05-23

罗主宾(1976-),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汉语副词的主观化研究”(YB2015B038);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湘方言语气副词的主观性研究”(15C0734)。

猜你喜欢

虚词现代汉语状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状语从句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