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6-04-13乔中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马克思

乔中国,李 并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乔中国,李并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道主义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共产主义革命阶段和进一步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解决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民生的必然选择,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马克思民生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民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民生思想;现实启示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5.002

在当代,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表现为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所以我们所讲的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作为为工人阶级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思想家,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民生这个词,但民生问题却是马克思思考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起点和落脚点。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人道主义阶段、急剧变化阶段、共产主义革命阶段和进一步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人道主义阶段

从时间段上讲,这是马克思的学生时期,大约在1835年—1842年。那时的马克思因为受宗教家庭的影响,关注人类的生存及人类的幸福,以人道主义的标准观察民生问题。马克思17岁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宗教习作中提出,人的生活有“好生活”与“坏生活”的区别。好生活就是按照基督教指引的生活,坏生活就是欲望、罪恶等违背基督教规训的生活[1]。马克思此时虽然以宗教作为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但它关心的是人的生活。如果说这篇习作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民生观反映不是非常明显,那么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提出了:选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崇高的行为,他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们都会因为他所作出的正确选择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要脚踏实地地选择职业;选择职业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1]。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这些就明显地体现了马克思早在他的学生时期就思考以人道主义为标准看待民生问题。显然,马克思这种人道主义民生观是不深刻的,现实生活必然地要把马克思带入现象背后的思考。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急剧变化阶段

从时间段上讲,是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工作时期,大约在1842年—1844年。这个阶段的马克思因为工作关系,更多地接触了社会,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爱好哲学,因为关心全人类的幸福,马克思对下层群众的困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写于1842年10月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作为判断标准,揭露了当时的地主阶级把捡枯树枝定为盗窃这种荒唐的规定是由于其利益因素的驱动。在写于1843年秋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以人的“政治解放”为标准,指出犹太人之所以受歧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在写于1843年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为标准,提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

从马克思以上这一阶段的思想急剧变化看来,自由、“大自然的合理安排”“政治解放”无产阶级“革命”、异化,这些急剧变化的评价标准迅速地接近了民生问题的本质,即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无产阶级革命。笔者认为,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民生思想依然是不够成熟的,因为自由、“大自然的合理安排”、异化仍然局限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思维模式中。“政治解放”、无产阶级“革命”虽然触及了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实质,但仍然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刻领悟。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阶段

从时间段上讲,是从《费尔巴哈提纲》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期,大约在1844年—1867年。这个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结识,而恩格斯对工人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对资本家也有深入的了解。因为上个阶段已经认识到利益、政治解放、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等问题,加之马克思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马克思认识到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工人生活。《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法国经历了1848—1850年大革命,无产阶级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但革命最终被资产阶级绞杀。这些更加坚定了马克思对工人阶级革命的认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哲学是实践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首次比较全面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写于1847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实现共产主义。《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分析了当时法国工人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但是这次失败的意义是第一次使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的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实行“工人阶级专政”。《资本论》中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这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同时他指出必须由无产阶级通过自身的力量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以上这些经典著作中看出,关于民生问题思想的具体主张即暴力推翻资本主义主要来自于《共产党宣言》《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而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思想工具则来自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而《资本论》则从经济理论方面为工人阶级革命提供了例证和指导。也就是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剩余价值、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全新的概念。这个时期,马克思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独立的理论概念,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能够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民生问题,并指出解决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民生思想进入了成熟阶段。

(四)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从时间段上讲,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的时期,大约在1867年以后。这个时期,发生了巴黎公社运动这样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遭受了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巨大挫折。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革命原则,提出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也提出了建设廉价政府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说,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有机会思考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官员由人民选举并由人们随时撤换的思想以及官员不搞特殊的思想,显然已经深化了共产主义革命、暴力革命等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革命要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阶段还有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按需分配。马克思的这些思想认识,深化了共产主义革命、暴力革命等思想,是成熟以后的民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史观“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4]。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从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丰富的生产资料,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自身的物质资料需要。自身的衣食住行问题才是首先需要切实解决的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实现人民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特别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马克思提出,一定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生产关系的作用,这样,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是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每个人能自由掌控自己的活动范围,自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受任何人干预地自由发挥,在不同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其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发了人的本质,其中充分表明了人的全面发展还与其社会关系发展息息相关。人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参与实践和进行社会活动,人的本质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决定人发展的程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等概念,并认为“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标准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重要条件,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决民生问题,最终的目标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

(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民生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曾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就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也是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一直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要进行物质生产、发展生产力,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自然条件。马克思多次抨击资产阶级为了获取财富而破坏自然界的行为,进而提出在生产劳动中,人和自然应该协同发展,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保护自然、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这种描述,其实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又一个条件,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民生问题得以解决后的社会状态。

(四)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民生问题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工人阶级的解放。马克思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生活悲惨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但资产阶级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必然会进行疯狂反抗,残酷镇压,所以工人阶级必须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悲惨地位,不可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廉价政府,强化人们对公务人员的监督,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

三、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以关注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这些特点就注定了马克思民生思想是可以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的,马克思民生思想也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发扬和继承。

(一)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保证经济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也呈翻倍增长,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当今时代,怎么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到底由谁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怎么分配成果,成了至关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制定完善的政策,缓解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比如,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制定工资制度来调整收入差距,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弥补收入差距等等。另外,也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变过去我们的粗放型、污染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追求创新型、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在思考资本主义社会民生问题时提出的解决工人阶级民生困境的办法。从1921年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可歌可泣的奋斗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走向如今的辉煌时代。正是因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国家才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我们的综合国力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提升。如果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就会重新成为制造工人阶级民生困境的基本因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目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状态就会重现。

一些敌对势力极力诱导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这些敌对势力很清楚,一旦中国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得益的是这些敌对势力,而不是中国的人民群众。因为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国力大幅下降,在国际竞争中失去发言权。还有一些人面对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希望通过放弃四项基本原则中的某些内容来解决。但这些人忘记了,社会主义制度、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少数人剥削压榨多数人的状况提出的。而且实践证明,在落后国家,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可以解决多数群众民生困境的现实道路。这些国家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后果,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经验,重新又回到黑暗中。

(三)建设廉价政府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政府主导。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认识高度提出要建设廉价政府,提出政府官员要由人民选举,并由人民随时撤换。马克思提出建设廉价政府的问题是基于巴黎公社的经验,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个思想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政府官员腐败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党中央虽然坚持高压反腐,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治标,而非治本。要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建设廉价政府的思想,让官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官员敬畏人民,真正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官员以权谋私,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生态问题频繁地侵扰人类的生活,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减少污染,减少消耗,解决资源环境制约的水平上,并没有提升到民生问题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对民生的价值,首先表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生活资源。当前,食品安全、用水安全、沙尘暴事件频发,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臭氧空洞、核污染、原油泄漏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群众的日常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让群众放心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其次表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保障。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资源支持,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为民生建设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五)发展素质教育

马克思认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既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所以,解决民生问题,要在发展经济、处理好利益分配、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发展素质教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过去停留在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上,忽略了素质教育对民生作用的认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人的生活质量的指标中就包括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水平。如果经济水平提高了,利益分配公平了,生态环境变美了,人被限制在狭小的工作圈子里,没有了选择自由,没有了兴趣爱好,没有了闲暇,没有了亲情交流,人成了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人也不会感到幸福,人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存在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协调利益分配,或者是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是人这个主体在主导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分配,建设生态文明。如果人的素质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为主导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分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体力智力支持,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所以,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素质教育。

虽然马克思已经去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依然是我国现阶段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民生建设有着极大的指导价值。在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必定会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苑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伦理生活思想[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0.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5] 苑芳江,王婷.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3(2):18.

[6] 韩喜平,孙贺.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 12-15.

Marx′s Though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ts Realistic Inspirations

QIAO Zhongguo,LI Bing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s on people′s livelihood has experienced the humanitarian stage, stage of rapid change, of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the stage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Marx,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eople′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solving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Besid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verthrowing the Capitalist exploitation system with violenc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capitalist world. Marx′s thought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to our coun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Marx;thought on people′s livelihood;realistic inspirations

[收稿日期]2015-11-06

[作者简介]乔中国(1963-),男,山西大同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5-0007-05

李并(198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2013级硕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