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总目录
2016-04-13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
李志平(1·12)
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性
----柯亨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分析与辩护
姜延博(1·17)
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汪馨兰(3·58)
建国初期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色
王 振(3·62)
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赵惠霞,李 清(3·67)
遵循规律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真谛
方世南(5·1)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五大发展理念”透析
李红松(5·6)
马克思尊严观的理论特质
易 明,黎玉琴(5·12)
信仰的纪念: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模范形象
建构过程考察
汤 锐(6·18)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究
谷少杰(6·26)
卡斯托里亚迪斯解析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的逻辑进路
王 震,雷 伟(6·30)
哲学研究
综合性超越:人的二重属性的差异协同
刘国新(2·26)
康德与黑格尔婚姻观念比较
祝杨军(2·33)
论道德批判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三重作用
薛秀娟(3·100)
论动物道德权利成立的内在逻辑
----关于动物保护现象的伦理学辩护
崔 昆(3·104)
试论布鲁克斯的无表征人工智能模型
袁 蓥(3·109)
“三个苹果”中宗教与科学的异同
朱 涛,张 骏(4·45)
基督教政治观与世俗秩序的自我证成
吕建明(4·50)
比较政治与中国政治研究中的革命概念评析
李景华(4·55)
奥康纳的生态唯物史观管窥
贾 婕,薛勇民(6·34)
自由与平等的生长点:前提的互释与界域
杨 荣(6·39)
政治学研究
麦考莱辉格主义政治思想述评
裴亚琴(1·1)
拉康:在结构与解构之间
杨文臣(1·7)
论传统治吏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现代转型
董朝霞(2·16)
制度·理念·方法
----权力清单制度民主价值透视
汪金玉(2·22)
社会学研究
闲聊行为及其亲社会功能
马利军,张积家(4·16)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模式及其特征
----以山西省为例
韩淑娟(4·24)
社会互动与养老代际“责任伦理”重建
----社会转型期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视角
吴家虎(4·31)
法学研究
通过死缓限制减刑的死刑控制
张继钢(1·22)
中国古代告密现象的法律社会史考察
白 贤(1·2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路径:协同供给机制
景小红,赵秋成(1·33)
跨国代孕法律规制探究
----从国际法律冲突角度分析
游文亭(3·83)
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生成模式探讨
张 峰,呼旭光(3·89)
环境行业标准在环境法律责任中的功能
钟晓玲,吴春香(3·94)
从“教罚并重”到“保护优先”
----论台湾地区少年司法理念的转变
张知博(4·36)
遗产税的避税方式及其法律规制
左丽敏,李 娟(4·40)
公务员权威主义人格探析
吕立邦,黄恒学(6·67)
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治之维
赵园园(6·71)
论我国姓名立法的缺陷与完善
史继霞(6·77)
民族文化研究
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及其特点
沙 勇(1·37)
民族文化“扎染式”认同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田夏彪(1·42)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刘方平(1·46)
三晋文化研究
历史上的介之推及其隐居地辨析
谢耀亭(4·76)
试论春秋流亡与晋国地缘政治格局
韩虎泰(4·80)
寿阳高跷竹马艺术及文化内涵初探
毕裴裴,甄洪永(4·87)
文学研究
汉代赋家迷狂状态下的大赋创作
杨朝蕾(1·52)
“主文谲谏”的周代献诗
祝秀权(1·57)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无字说”、“极微说”探究
韦 强(1·63)
论唐代昭君诗的兴起与嬗变
徐海容(1·68)
白居易音乐诗论析
平志军(2·75)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张东艳(2·79)
明代讲史小说:从“讲史”向“小说”
的演变
李明清(2·86)
“三国”小说嬗变视野中的静轩咏史诗
潘晓玲(2·91)
论编选者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影响
陈才训(3·1)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分体归类与评点考述
禹明莲(3·8)
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经典母题
李晓敏(3·15)
柳青文化心理特质的当代价值
----寻找文学的纯真积淀
冯肖华(2·53)
现代以来文学与时代关系之考察
----由王蒙《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想开去
龚自强(2·57)
珂勒惠支的中国行旅与左翼文学
高秀川(2·66)
空间的历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空间意象解读
吕婷婷(2·71)
民间歌者、民间现实与民族风格
----以《李有才板话》与《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田 丰(3·21)
余华随笔的叙述风格与文学的真实观
杜茂生(3·29)
丁玲解放前小说语言变化研究
…吴 亮(3·33)
西方游历小说人物的“角色”地位与功能简论
亢西民(3·38)
论文学经典生成的评点效应
----以宋词为中心
…郁玉英,杨剑兵(4·60)
重写现代性的可能
----以“五四”文学场域为中心
李欣池(4·65)
作为方法的“中国抒情传统”:语境、方法
及文化认同
苏文健(4·69)
明清四卷本孟浩然集考论
王辉斌(5·59)
《明词综》因袭前选相关问题发微
龙 野(5·66)
明刊戏曲插图本考述
张青飞(5·71)
朝鲜诗家李瀷论杜诗
王 成(6·52)
范当世著述版本考述
陈晓峰(6·57)
复调的“张腔”
----张爱玲沪港语境下的小说和剧本
鹿义霞(6·62)
宗教·文学·人生
----奥康纳镜像的文化透视
潘水萍(5·43)
文学审美场域与话语特质探究
傅凤龙(5·49)
后人类语境下《别让我走》的身份建构解读
支运波,张 扬(5·54)
语言学研究
批评性话语分析特点及发展趋势
胡 燕,孙咏梅(1·73)
语言逻辑视域中语言现象文化考量的进路
及其意义
吴新民(1·77)
历史研究
唐太宗与《礼记》学
陶广学(1·82)
黄宗羲善治思想评析
----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探讨
岳 强(1·87)
晚清西学东渐中的特殊传播者
----以教会报刊中的传教士报人为例
姚彦琳(1·93)
试论艾伦·埃弗里特的史学思想
张宝梅(2·96)
论春秋时期周王室的锡命礼及其历史特征
景红艳(2·102)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出版与历史使命
李彦群(2·107)
清末制度变迁与精英的现代性转换
----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进士群体为例
陈 鹏,李 硕(4·90)
美德海军不宣而战的诱因
----“格利尔号事件”评析
王 道(4·94)
文学研究的“对话”范式考察
----以钱钟书的文本互文性研究为例
陈 颖(6·43)
论郝经的文论思想
何 跞(6·48)
制度、技术与革命
----基于山西省长子县初级社的考察
贺文乐(5·32)
20世纪初期美国基督新教在华医疗事业
----以公理会汾阳医院为中心
刘 鹏(5·37)
概念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兼论“三纲”概念
魏朝利(3·43)
老子文本书写与解构论
何玉国(3·48)
从新旧“割据”到相互“确立”
----论当代知识分子与学术生态的建构
曾建华(3·54)
梁山英雄是泼皮么?
段登捷(2·112)
妇女与性别研究
学术性骚扰中的寒蝉效应分析
周小李(2·1)
权力的道德性和精神性
----柬埔寨女性家庭地位的人类学分析
罗 杨(2·8)
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析论
杨 勇,娄淑华(4·100)
《女娲石》:晚清女权小说背后的男权视角与
国家想象
令狐兆鹏(4·105)
由“妻性”看男权文化由侵略到渗透的演变
李 航(4·110)
梦中飞地:城乡夹缝中的性与女性
----边缘性历史的实证与想象
李小江(5·17)
论现代乡愁叙述中的女性想象
冯 波(5·22)
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形象再探讨
光梅红,陈姣荣(5·27)
“对妇女友好”的国家遇到 “不友好”的性别制度
----北欧女性主义初探
闵冬潮(6·1)
明代士人家庭女性的医疗活动探论
刘希洋(6·7)
追寻5发现5倾听:融生命史于宏大叙事中的妇女口述史
----评《追寻她们的人生》系列
杜芳琴(6·13)
教育研究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与教师专业成长
杨 晓,卫建国(1·97)
多源流框架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政策议程分析
程 茹(1·103)
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邵海静,付京香(1·109)
教育工学的基本效应
刘庆昌(4·1)
精神与信仰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思想再思考
田友谊,李婧玮(4·8)
示范5解读5践行
----从学生立场解析“公共教育学”教师实现课程价值的行动方式
周芬芬(4·12)
管理研究
基于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匹配原则的反洗钱监管
----以信用证支付方式为例
薛耀文,贾 超,刘 娜(3·72)
基于动态能力的跨界搜寻与技术创新关系探讨
刘力钢,孟 伟(3·78)
走出陷阱:社会整合的有效性分析
涂小雨(5·77)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法律运用刍议
安春元,武宇坤(5·81)
慕课与党校培训模式创新
郭 涛(5·84)
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结构及测评
框架构建
刘 岗,田 静(6·84)
论慕课视域下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
韩慧敏(6·90)
编辑出版研究
论学术期刊的微出版
胡浩志,朱德东(5·88)
试论“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转型
张罗应,吴天适(5·92)
课堂教学观念大讨论专栏
论“学、人、知”三个本位的教改理念
延保全(5·95)
课堂教学与学生主体身份建构
----以“社会文化史”课堂教学为例
畅引婷(6·94)
试论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汪存友(5·100)
试论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途径
郑建凤(5·105)
课程再造理念下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证探究
----以《国际商务导论》课程为例
赵 阳(5·108)
高校校内教学督导供给与需求基线调查
----基于S大学的经验数据
陈 富,李跃飞(6·99)
英美文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探究
孔 瑞(6·104)
对分课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志红(6·108)
书评·简讯
新颖的视角 创新的成果
——贾绘泽《变迁与优化——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研究》一书评介
马启民(2·封三)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一书简介
(6·封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之基础
----樊增强教授《跨国公司投资、资产并购与中国经济安全》一书评介
(5·封三)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畅海桦(1·封三)
我校举办“改造我们的课堂”专题系列报告会
杨 霞(3·封三)
我校16位老师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4·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