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慕课视域下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

2016-04-13

关键词:学习者人才专业

韩 慧 敏

(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从当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看,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远远不能适应中国“走出去”的发展需要。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个主阵地或主渠道,尽管近年来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翻译教学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面对全球化背景以及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探讨方面都还存在着哪些不足?翻译教师应怎样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慕课等新的授课形式对当前的翻译教学将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都需要我们在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做出回答。

一、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笼统地说,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翻译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但要将高质量的翻译教学落到实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受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体制的限制(如目前许多学校仍然将翻译教学当作外语教学的一门课程来对待),而且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掣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翻译教学的学科化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0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校本科设立翻译专业方向,2012年“翻译学”正式进入教育部下发的本科专业目录。翻译学在高等教育体制内独立身份的确立,将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翻译教学与外语教学或语言教学逐步区别开来,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体制内的合法性渠道,但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问,它不只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词语使用和翻译技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所具有的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跨历史、跨职业的显著特性对整个翻译教学和教师的职业素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知道,当前大学里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从外语专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广”而“散”,翻译学基本理论的积淀明显不足。而翻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以语言文字为符码或载体,在不同国度的人与人交往中进行信息转化,而且通过信息所携带的意义和功能促使运用不同语言文字的人群能够顺畅地交流与对话,进而通过语言的交流达成某种合作或协作意向,以便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一座相互交流的桥梁。就其本质而言,翻译并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对应移植,它始终处于一个流动的过程之中,不要说瞬息万变的时代境况,即便是同一专业的同一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都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因此,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门类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专业学科不断增多的情形下,如何培养适合于时代与职业或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性翻译人才,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校翻译专业或学科建设对教师素养的考验或检验。反过来说,翻译专业独立的学科地位的确立,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翻译学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不可否认,翻译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这一学科要深入发展,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翻译学科队伍建设的重任也毋庸置疑地应由翻译教学来承担。有了高质量的翻译教学,才会有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才会有高质量的翻译研究人才和翻译教师,学科建设才会有队伍上的保证。”[1]

(二)理论研究的滞后使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尽管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已在我国被列入了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但就大多数院校来讲,翻译专业并没有也很难从高校的外语专业中独立出来,或者说目前大多数翻译专业还不得不依托于本校的外语学院而求得自身的生存;有的学校虽然在“学院”的体制下以“系”的名义进行设置,但实质上与原来的“教研室”无异。这种体制使得翻译学科专业建设在经费支持和师资培养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之翻译学科在中国还处于初创时期,现实中包括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还不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如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翻译通才还是专门性的职业翻译人才?怎样根据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教育层次设置不同的翻译课程?翻译教学的内容需要依据怎样的理论和价值导向进行合理化布局?翻译课程的设置怎样与传统的外语教学划清边界?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上翻译人才的培训有机结合?教材编写应在怎样的理论框架或价值目标下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连?如何针对市场需求编写各类各层次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教材?如何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语言环境、文学艺术规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如何从各种翻译现象和翻译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寻找翻译学所具有的基本规律?“忠实原著”的翻译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翻译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到底该怎样定义“翻译”的概念?*如有的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相对狭窄的语义空间内,把潜在的对抗转化为和谐的对话,达到调解协商的效果。”见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中国翻译》,2003第3期。有的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见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5页。有的认为,“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良好双语转换能力,对预期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需求、身份、审美标准及其所处的文化语境的高度敏感,并自觉根据这些因素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群体需求译作的翻译工作者。”见唐勤泉《翻译教学中的开放性翻译定义》,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能在理论层面得到深入的探讨,翻译教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会模糊不清,进而严重影响当下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三)地域与课堂的局限难以适应翻译学的“综合性”要求。在学科化体制下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还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和布局的,这种将学生局限在一定地域或一定课堂的空间范围内,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不仅与翻译所具有的各种跨越性实践(如跨国度、跨职业等)距离较远,而且与其实用性的职业需求也不相适应。可以想象,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且不说教师的翻译知识和理论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便是学识渊博的教师也很难适应学生对各类翻译知识的需求。就目前高校的翻译教学而言,许多时候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方面,课堂互动多流于形式,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不断拓宽思维路径。

二、慕课对翻译人才培养思路的新拓展

慕课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慕课的兴起并不是专门针对翻译教学的,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慕课的全球性、跨地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与翻译学的重合度可能更高。正如一些研究所表明的,“使用慕课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外语学习,因为慕课提供的技术使得在外语学习领域获取更多经验成为可能。”[2]就目前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笔者认为慕课更适合于大学里的教师,因为,与学生相比,教师不仅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作为慕课参与的基础,而且可以对慕课的内容进行更加宏观的整体把握。所以,利用慕课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不仅关乎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涉翻译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

(一)慕课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拓宽了渠道。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技术,将优质的网络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同时通过一定的专题或主题,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与学习者联结在一起。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在慕课开发中将慕课定义为,由“主讲教师负有责任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3]。可以说,作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将打破高校的地域和师资局限,可以满足当今时代更多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高校教师而言,它的作用在于:

其一,教师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灵活地以适合自己的时间与节奏在线学习,聆听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具体来讲,教师在家或课下随时可以观看视频,然后在慕课上与教师互动,同时解决在线和离线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慕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学习者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教师全面了解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各种动态提供了条件。因为,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翻译学的老师来讲,不只是要走出校门,而且要走出国门,但由于许多年轻教师受到教学任务繁重和学校资源的限制,以及家务负担的拖累,使得“走出去”羁绊重重。而慕课恰恰可以突破这些瓶颈,即通过各种系统化同时可以反复回放或观看的教学视频,使教师对时间、内容、进度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成为可能。

其二,慕课一般都是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组织开发出来的,思路清晰,思维缜密,不论是教师讲授还是课堂互动,问题的综合性、针对性都相当强。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一般能在网络上开设慕课的,都是些“圈内的精英”,不是知名院校的优秀课程,就是地方学校的特色课程,借助慕课不仅可以传播学问和思想,而且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授知识。[4]对学习者而言,观看这样的在线视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在全神贯注的听讲中认真思考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另一方面使许多教师有机会参与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在线学习当中,在聆听知名学者讲课的过程中通过论坛和互动与世界名师交流对话,进而在跨时空的优质资源共享中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激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其三,慕课所具有的“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能够在线实时互动。具体来说,通过即时的在线咨询和答疑,可以使许多无缘走出国门的学习者广泛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信息;通过课前预习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以在与教学进度相吻合的情境下,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通过客观作业题的相互批改或自动批改中的对错反馈,可以随时对自身的各种能力进行测试或检验;在论坛上提问题或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与他人相比较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在能力或水平方面的优长与不足;通过慕课证书的颁发或从事该项工作的资质或资格的获得,可以增强教师在教学与社会实践中的自信心。如此等等,都会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慕课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翻转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汇,其核心要义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即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那么,怎样翻转,翻转到什么程度,教师在翻转中的“主导”角色如何扮演,学生怎样才能作为“主体”实现教学目标,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各个不同方面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怎样“聚焦”并积极应对,进而把翻译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等等,都是当前翻译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面对的。而由慕课的“大规模性”所呈现的大量事例、实例或案例可以突破教师视野的局限,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鲜活材料。

首先,教师在慕课中的“学生”身份,可以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社会实践需求,因而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较为充分地顾及学生需求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语言对比、翻译技巧、技能训练等,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在慕课中所受到的启示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讨论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如慕课上的声音、图片和文本都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利用,慕课上许多优质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作为借鉴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性复制,进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策划者和组织实施者,不仅要将学生的困惑转化为问题在课堂上举一反三,而且要将所有的问题串联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并在实践中运用。对此,慕课的经典性和大规模性,使得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问题能够充分显现,为翻转课堂内容的丰富提供了个案材料。如通过对一篇或一段典型文本(文学的、商务的,等等)的翻译,在学生中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地将各种问题呈现,然后,老师在归纳的过程中借鉴慕课中的经验,指出不同问题的症结,进而使学生通过课堂互动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获得翻译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提升英语翻译能力。再如,当前西方译学界已经将社会要求、翻译规范、学生中心、信息技术、心理过程等诸多理念融入了翻译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视采用“模仿真实情境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5],这些思想或思路在慕课中一般都会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利用慕课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慕课乘着高科技的翅膀将网络资源整合在了一起,突破了地域和师资的局限,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资源。可以说,利用慕课进行继续学习,不仅可以使社会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大规模地培养各种人才。但也不可否认,慕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在人们的实践与预测中有着美好的前景,但要将其与高校的课堂教学平起平坐尚需要时日,具体来说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其一,慕课知识的丰富性和碎片化同时并存,没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教学经验,很难判断或把握慕课的知识是否真的对自己有用,有时可能会因为选择中的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即觉得什么都有用,但在实际中什么都用不上。

其二,慕课的大规模性与学生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使得慕课所提供的知识点很难适应每一个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大规模”既是其特点或优势,也是其局限,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有时候是很难对话的,慕课的难易程度很难兼顾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半道进来的有时很难跟上整体进度,如此等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其三,网络平台的广泛性与慕课制作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慕课开设的成本加大,一般高校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密切合作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并有一定资金支持的团队,“面向全世界”是不切合实际的,更不是一般老师所能胜任的。就目前全国的整体情况而言,慕课并不是学校的必要设置课程,也没有纳入考核和评估之内,教师多是在业余时间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而采取的一种自觉行为。

总之,以课程为主的慕课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永远不可能全面代替大学教育。正如一些专家所说,“慕课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来的,但技术本身不是教育。”[1]因此,不论是与翻译相关的慕课,还是与外语相关的慕课,并不适合所有人,即便是高校的教师,也要根据自身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状况作出最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1] 蓝红军.翻译教学——新时期翻译学学科发展的关键 [J].中国大学教学,2015,(6).

[2] 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 .

[3] 李晓明.MOOC:是橱窗,还是店堂?[J].中国大学教学,2014,(5).

[4] 俞敬松.“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在“学堂在线”实现MOOC教学有感[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4,(11).

[5] 王树槐.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J].上海翻译,2009,(3).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