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究

2016-04-13

关键词:话语个体

谷 少 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办公厅研究室,陕西 延安 716000)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方位转变过程,社会经济、政治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文化与其相适应。今天,任何一种文化,要想世代相传,就必须要努力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被历史遗弃。[1]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载体,在阶级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殊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主动寻求契合现代社会人的思想特点的存在方式。

一、突出利益原则,意识形态内容民生化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理性取代神学,人的关注重点从神性转向自身,并转移到现实生活即世俗化。“世俗化的基本含义是,此世的事物不再由一种超世的意义理念来提供正当性,世俗知识获得了自主的正当性。”[2]497世俗化的社会主体也不再囿于彼岸的远大前景和超验的价值理念,而是致力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当前利益的满足。面对这一社会主体世俗化的客观存在,意识形态想要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凝聚力和感召力,就必须要务实化,即放低姿态,祛除空大抽象的、神秘的元素,构建起反映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和广泛精神需求的价值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意识形态只有正确反映利益的水平、要求,才是符合历史的。而在唯心主义者那里,思想、观念变成了超经验的存在物,物质、利益和群众沦落为“纯粹的无”,认为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是否有实际成效,在于这种活动是不是“满足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批判了这种在思想和物质、利益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指出“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 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情’”[3]103,主要在于满足群众的利益程度。即使是人类的思想意识也和利益密切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103,列宁也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4]339因此,一切历史活动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满足民众的利益从而引起最广大群众关怀的程度。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上,应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党的意识形态务实化、民生化。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直接的政治口号所产生的动员作用越来越小,而利益趋动越来越明显。政治原则要想发挥作用也需首先转化为利益关系,利益这个十分简单的范畴在当代已经表现出充分的力量。关注群众利益诉求,意识形态民生化,应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现代化调整和生成的一个重要路径。意识形态民生化,就是立足于群众的现实需求做出价值判断,形成反映和代表群众根本利益诉求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执政目标和行动纲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阶段,人们普遍关心和追求的根本利益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这些价值诉求,既以民众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又感召他们把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行动,从而把现实理想因素和理想的现实因素统一起来。当前意识形态民生化,重点就是要培育好、维护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为目标,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

当然意识形态民生化,并不是说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应具有理想性和目标图景,而是说这样的目标必须立足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必须以维护民众的现实利益为出发点。所以意识形态民生化,不仅不会产生有些研究者所担忧的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性和理想性,以至于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相反它会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是先进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价值诉求,是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其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意识形态民生化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更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关注微观个体,意识形态话语文化化

意识形态寻求的是普遍性认同,它的话语往往突出的是人类性、全民性、阶级性,这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是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这样的集团性和普适性话语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容易转变成个体的认识。在我国,20世纪的大半时期,由于处于革命、战争和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成为政治斗争的代名词,尤其是“文革”中其阶级属性被夸大到极致,僵化、冰冷的意识形态话语使人望而生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过于关注意识形态的国家和社会整合、导向等功能,而忽视了其对个体生命、个体意识的关注,忽视其在个体精神家园塑造中的作用。所以,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诸多话语,仍然有比较严重的脱离个体生存、生活的现象。随着社会发展,个体、个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意识形态话语如果仍局限于集体而完全不考虑个人,必然也不能被民众接受和认同。再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的意识活动通常处于社会心理层面,是尚未上升到理论化和系统化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同理论化、系统化亦即理性化的意识形态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所以,今天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激活微观视域,尽量清除僵化思维,改变“玩弄大词”而漠视个体生存的倾向,实现意识形态由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向文化化话语的转换。

文化化的话语使意识形态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拓宽了对话语境,拉近了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主体的距离。所以,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上不妨多些人文关怀的话语,实现意识形态对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价值关怀的在场。如“中国梦”这个典型的文化化话语表述理念,就实现了集团性话语与个体性话语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意识形态国家整合和个体精神家园塑造的统一,因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有,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生动活泼、朴素亲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它以感性具体的人文话语同样向人民大众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并关照了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和内心世界。这种人文化的话语体系,符合群众的文化认知模式,能直接走进他们的文化心理,从而成为他们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便于遵循和践行。

三、融入“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载体感性化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可分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及社会客体的世俗化,政治生活在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与比重逐渐下降,非政治生活即日常生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谓日常生活是指人的自在的、自发的、前反思的、非主体化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或存在状态。虽然日常生活往往与平淡无奇、琐碎零散的重复相联系,但它却是宏大、系统、必然、普遍与秩序的基础,与每个个体的生存息息相关,更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实现场所。那些有着理性与“高势位”的意识形态,起初也恰恰都起源于平淡、零散的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意识形态终将回归日常生活世界。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继续得到大众认同,继续有效发挥其凝聚力与感召力,就得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回归日常生活。不过处于全面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导致社会心态多变、思想观念迥异、价值评价多维,社会期待也千差万别,人们对“政治”的热情不断削减,对空洞的硬性理论“灌输”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再者,人的思维空间是有限的,一旦认同某种思潮或某种主义后就会不自觉地淡化甚至排斥其他意识形态。所以在日常生活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其他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意识形态就会侵占。这就需要我们构建起“日常生活化载体”,变硬性灌输和空洞说教为文化熏陶,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意识之中,最终化为无意识行为。“日常意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非理论化、非系统化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如情绪、情感、愿望、信念等,不过“日常意识”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深处,直接源于生活的经验、知识,一旦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便会形成为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即社会心理,以一种微妙而又巨大的力量影响社会的变革与发展。[5]因此关注“日常生活”,构建感性生动的意识形态载体,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另一切入点,而且这一转换也符合意识形态本身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是理性产物,同时也具有感性形式,它不仅存在着系统化、理论化的表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等,还存在着感性生动的表现形态,如传统、习俗、节日等。

所谓“日常生活化载体”的构建是指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有机地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习俗、节日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成为他们超越反思的、不自觉的日常生活准则。“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相对于抽象化、理论化的灌输说教,有其显著优势:其一,较强的互动性。传统、习俗、节日等感性生动的“日常生活化”载体,使人们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变单向度的说教为多向度的交流对话,有效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其二,突出的渗透性。传统、习俗、节日等感性生动载体以其“弥漫式”“毛细血管式”的渗透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这样一种无意识的接受恰恰是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在,是意识形态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5齐泽克,甚至认为意识形态与“意识”关系不大,而与“无意识”亲密无间,也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另一面。不过目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于这些表现形式过度的商业运作与包装,不但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反而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消费意识,甚至是享乐主义的传播物。所以,当前我们在利用传统、习俗、节日等刺激消费,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文化传承价值,发挥思想引导功能,以追求其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四、运用现代传媒,意识形态传播时代化

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逐渐增强,个体的思想观点、价值信息多元化、多样化。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人的信息需求、思想需求进入碎片化、精细化时代,即呈现出从“被迫接受”向“主动选择”的转变。正如西蒙5诺拉所言:“信息处理技术,从长远来看,终究会使语言和知识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它也会引起思想、概念和推理的改变。”[6]111所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宣传也需要分众化,量体裁衣,甚至是私人定制,充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要。很显然,习惯于在组织封闭、信息源单一环境中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传统方式和传统传播媒体,如书籍、杂志、报纸、广播等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以其分众化、对象化属性,成功弥补了传统媒体的部分失语和缺位。基于网络“点对点”技术的自媒体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能根据不同终端打造与之匹配的如快讯、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产品形态,为受众提供差异化、分众化、精细化的信息,使媒体传播内容和产品既面向大众整体,又侧重个体需求,符合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要,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现代传媒的这种分众化、对象化优势,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自然地就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参与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时,信息化时代中的博客、播客、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媒体和自媒体,又以其便捷性、互动性和草根性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表达界面。就其及时性和便捷性来说,市场化中的新兴媒体没有门槛要求,因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虽然这样的自由状态难免会带来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但另一方面,它却往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贴近民众心理的方式传播信息、传播思想。因为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消息源,人人都是传输终端。就其草根性而言,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话语自由,开启了话语权的平民回归,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传输不再固定于某些特定专业人群,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能在这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自媒体这一新兴媒体俨然已经成了新时期社会舆论的主场所,所以也应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讲台。就其交互性来说,诸如“网站论坛”“网络聊天室”等全新形式,这些灵活的沟通方式使信息的传递由传统的“传—受”单向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式的交流,原先处于被动地位的信息受众变为传播的自主主体,其政治行为的主动参与性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必将得到显著提高。总之,现代化的载体和传播介质使意识形态获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存能力,主流媒体向自媒体等新兴传播领域的延伸成为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在提升传统主流媒体传播能力时,更应增强向新媒体延伸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积极开拓新媒体领域,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下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但同时它更是一种文化,有其相对独立性。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充分遵从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以社会主体世俗化客观趋势为依据,以“认同”为抓手,以务实化、民生化的内容,文化化的话语体系,日常生活化的载体,时代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与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1] 谷少杰.毛泽东文化民主思想及其经验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7).

[2]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列宁全集:第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 谷少杰.无产阶级理论家的社会心理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5).

[6] (法)西蒙5诺拉.社会的信息化[M].施以方,迟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猜你喜欢

话语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