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的纪念: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模范形象建构过程考察

2016-04-13

关键词:白求恩纪念

汤 锐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7)

白求恩作为抗战期间援华国际友人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之时,发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为广大边区军民解除病患,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医者本分之贡献。“而白求恩精神最核心的内容莫过于他崇高的信仰与坚定的理想信念。”[1]17故自白求恩去世伊始,便一直为中国共产党所隆重纪念。那么这种关涉“信仰”的纪念大抵又是如何推展,期间经历过怎样的社会建构,以至于白求恩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模范形象,都值得当代人去仔细检视。故笔者尝试从现实、政治、艺术等层面着手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希翼复原纪念白求恩的历史本相,继而昭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信仰层面之卓越追求。

一、现实建构:中国抗战视野下的白求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并呼吁国际社会友好人士给予中国实质性的支援,白求恩所在的“加美援华医疗志愿队”便在此情景下加以组建。由此可见,“共同致力于反法西斯”成为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的信仰纽带。

(一)中国共产党与白求恩援华医疗

1937年12月18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武汉,开始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此期间他主动接触社会各界人士,诸如援华国际友人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同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

不久,经过国际援华抗日委员会与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的联系,白求恩一行抵达香港并于1938年1月抵达武汉。1月下旬,周恩来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白求恩,白求恩强烈表达了自己要到中共抗日前线的想法。1938年2月22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白求恩等人从武汉搭火车赴山西临汾,于3月下旬到达西安。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们。

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翌日,毛泽东便接见了他。白求恩向毛泽东保证:“一定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志。只要批准他组成手术队到前线去,在战地附近实行初步疗伤,就可以使四分之三的伤员免于死亡,而且训练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只有在前线,才会更有成效。”[2]24白求恩急切去前线的做法,表现了其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另外,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而言,医院人员的训练、救护知识相对匮乏,亦亟需像白求恩一样的医务人才。

延安的生活条件则为白求恩体认中国共产党信仰提供了一种契机。白求恩来到延安后,按照相关规定,每天可以吃到三顿小米干饭,每周可以保证吃到一盘肉或者一盘炒鸡蛋。但是,白求恩在检查伤员和中央首长的伙食卫生时,发现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不仅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而且每天吃的都是几分钱的伙食,他主动要求取消中央机关对自己的照顾。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虽然延安是中国革命最古老的城市,但我立刻觉出它是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在汉口我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和优柔寡断、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的种种令人懊丧的现象,而延安的行政部门都表现出有信心和有目的。”[3]21通过白求恩日记中的文字,证明他已经认可了中国共产党真心抗日之做法,并且与其心中理想的共产主义逐渐开始完美对接。

(二)白求恩与晋察冀医疗救治

之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亦为白求恩救治工作提供了现实土壤。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配合下,1937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冀西阜平成立,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在白求恩的一再要求之下,毛泽东最终同意他在抗日前线从事医疗救治工作。

作为一名胸外科著名大夫,白求恩在具体救治之中体现了高超的技术以及忘我的奉献精神。“往往是有伤员来了,白求恩利落地把手一洗,手套一戴,马上就倚在担架上做手术。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手术台,就是在伤员被抬来的担架上做手术。”[4]1461938年10月28日, 三五九旅要在广灵、灵丘间的邵家庄打一场伏击战。白求恩带领医疗队连夜赶60公里的路到达王震的司令部,并在离前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设立了急救站,之后白求恩自己连续工作40个小时,为71人实施了手术。[5]8据统计,在一年时间里,“白求恩行程3165英里,其中400英里是步行穿越山西、陕西和河北省,完成762例手术,检查1200名伤员,平均每天近10例外科手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量。”[4]147

而支持白求恩忘我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作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与追求。1938年8月21日,白求恩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动手术,我的确累了,一共做了十个,其中五个是重伤员。我十分满足,我尽了我的一份力量,我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特别是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充实,工作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从早五点半到晚上九点钟,没有一分钟的时间白白度过,这里需要我。能和这样一些以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同志们生活在一起,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6]18可见在救治八路军伤员的过程之中,白求恩逐渐夯实了人生信仰之台基。

囿于晋察冀边区医疗技术的薄弱,白求恩在实践之中进行医疗创新,比如战地输血技术。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为了消除人们对于献血的疑虑,卫生部长叶青山与白求恩先后亲自献血,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消息传开后,边区的武委会、农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 。白求恩高兴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 再诸如发明的铁制“助理医生”、 肋骨剪、“卢沟桥”药驮子。[7]45通过医疗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晋察冀边区的医疗技术条件。

白求恩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深感战地工作的医生和护士水准之低下,必须提高他们的学识,故迫切希望建立一所医护学校。他的愿望得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支持,白求恩决定开展一个“五星期运动”,将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的后方医院建成为根据地的模范医院。松岩口模范医院落成典礼之际,白求恩还给街道取名列宁大街、斯大林大街、朱德路等,并在路上挂牌设标,以便于伤病员的转送和护理。在专门用来收治重度伤员的模范病室建成之时,伤员们十分感动,精心为白求恩在病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一段快板:“卫生顾问白求恩,雨夜查铺绕山村。床前问疾苦,被褥送上门。莫道秋风寒,病房暖如春。”[8]45边区军民则以赠送锦旗的方式表达对于白求恩的感谢,锦旗上分别用中文和英文称呼白求恩为同志、战友、模范、老师,“这种富有震撼力的标语口号可以影响受众的情感态度和选择,是宣传和鼓动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9]45。

尤其是白求恩弥留之际,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认知达到一种极致的高度。在白求恩给聂荣臻的信件中,对自己的遗物进行了分配:受到馈赠的上至聂荣臻、吕正操等八路军将领,下至照顾白求恩的勤务员以及马夫,其赠送的物品包括行军床、马靴、毯子等一些生活用品。尤其是对于根据地医疗建设,白求恩发挥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点余热。比如“给卫生部叶青山部长两个箱子;卫生部游副部长8种器械;给杜医生15种器械;打字机和松紧绷带给郎医生;医学的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10]41。另外,白求恩一再叮嘱道:“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者和贫血病患者。八路军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上海、香港贵两倍。”[11]22白求恩这种时刻为八路军着想的做法,体现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的中国情怀。正如白求恩在日记中所写:“能够成为同志们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工作,对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这些同志而言,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谈话方式或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无论地位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相待,人们都有一种勤奋向上的精神,相处非常友好。”[12]61

简而言之,自从决定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伊始,白求恩便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信仰之缘。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聂荣臻皆对其礼遇有加,作为一名以医治病人为己任的医生,白求恩对于中国共产党充满感情,具体表现在救治病人的极度敬业,创建医疗事业的极度热心,并且在与边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白求恩渐次与中国革命发生了深度交集,这从他的日记之中可以得到印证。也正因为如此,白求恩晋察冀之行,践行了他共产主义之信念理想。

二、社会分层建构:纪念活动视野下的白求恩

白求恩的不幸离世,在当时的边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来自中共中央高层的集体性纪念,为日后建构白求恩模范形象奠定了政治基调。随后医疗部门以及群众阶层的相关纪念,则进一步延展了政治纪念的向度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纪念活动,“代表着一种国家仪式,是利用纪念对象组织各种活动传播纪念象征的过程,并构成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82。

(一)中共领导人的纪念

基于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卓越的医疗贡献,各根据地边区与中共中央的纪念仪式极为迅疾。1939年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和驻地群众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1月 21日晋察冀边区又举行了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中共中央则于当日成立了由滕代远、饶正锡、马海德等8人组成的追悼白求恩大夫筹备委员会。11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悼念白求恩;同时朱德、彭德怀通令十八集团军全军举行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加美援华委员会,电悼白求恩家属。[14]20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并以大会名义向白求恩的家属发了慰问电,王稼祥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到会并讲话。[15]11从中共中央一系列纪念白求恩的举措来看,不仅仅是因为其外国医生的身份,更是对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认可。

对于白求恩的去世,中共中央领导人亦以个人身份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最为著名的便是毛泽东举笔写就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在其中号召全党、全军学习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16]653之后,毛泽东曾先后两次前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勉励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另外,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纪念白求恩逝世三周年的讲话,再一次奠定了白求恩作为共产党党员纪念的理论基础,他指出:“白求恩是真正充满着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优秀党员,是富于国际主义精神的模范。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17]53可以发现,毛泽东、朱德在主导或参与抗战纪念的过程中,注意彰显中国抗战对于争取世界和平、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以塑造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18]37新中国成立伊始,与白求恩交集密切的聂荣臻报请中共中央同意在河北省石家庄重新修建白求恩的陵墓,他还为白求恩纪念馆提名,并为白求恩纪念馆题了词:“白求恩用自己的生命和光辉业绩竖起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头,万古长存!”[19]488聂荣臻纪念白求恩之举,既是对于白求恩作为医者的尊重,同时也是以友人身份表达自己的哀惋之情,这种融入血脉的缅怀,极具代际传播效力。

(二)医疗部门的纪念

缘于白求恩的职业属性,中国医疗部门对纪念白求恩亦是极为重视。为了纪念白求恩,慰藉国际友人的魂灵,八路军军医处特将八路军医院改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8晋察冀边区宣布把军区模范医院改为白求恩模范医院,军区卫生学校改为白求恩卫生学校。之后,中共辖下的各根据地很多地方军区医院纷纷改名为白求恩医院或者学校,以示对白求恩的纪念。194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总卫生处、八路军卫生部、边区总卫生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有关卫生系统单位在中央大礼堂隆重集会,纪念白求恩逝世二周年,会议通过设立白求恩奖金及发起学习技术竞赛活动; 1943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在白求恩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并通过《学习白求恩十项公约》,拟在一个时期内分组讨论联系检查每个人的工作。可见中央医疗部门对于白求恩的纪念体现在微观层面,亦是对于行业模范白求恩的正面应答。

白求恩逝世十周年之际,中国的医疗卫生界掀起了纪念白求恩的新高潮。北京大学医学院举行白求恩大夫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白求恩医学院的学生发起诗歌诵读会纪念白求恩。[21]15白求恩卫生学校则是以纪念大会的形式纪念白求恩。[22]51卫生部长李德全、副部长贺诚、副部长傅连璋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政治觉悟与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23]515至此,白求恩逐渐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种象征。

及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部门学习白求恩的宗旨出现了新的趋向,即与提高护士的护理工作紧密契合。河北省卫生厅要求把白求恩的相片和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在护理部们中广为张贴,以使护士人员经常以白求恩的精神自勉,做好护理工作。[24]56之后,全国各级医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护理工模范。诸如某部医院护士共产党员袁世恒,在谈及立功受奖的原因时说,坚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曾先后五次学习《纪念白求恩》。[25]14以白求恩、张思德为榜样的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工作标兵胡秀明关心病人胜于自己,热爱护理工作,为病人勤学苦练,受到患者称赞。[26]19在白求恩精神鼓舞下,某部队五好护士标兵廖锦英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对同志极端的热忱,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27]26

最值得称颂的一点,诸多白求恩医学院的学子跳出医院救治的范畴,主动融入到爱国社会事业之中。白求恩卫生学校学生刘广杰,“冒着被疾疫传染的危险,义务为鲁中地区广大群众诊治麻疹,该校学生孙伯威在济南战役中则舍身救治伤员”[28]20。抗美援朝爆发以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五百余名学生志愿要求到朝鲜前线支援朝鲜人民军及我国人民志愿部队作战,并正式组建了赴朝医疗救护队。为了更进一步支援朝鲜人民,学生们又志愿组成“白求恩输血队”,该校青年团员柴象枢、张志华、张广悦、冯照远同学,为了坚决要求去朝鲜,甚至在申请书上用血书写下了“抗美援朝,誓死卫国”[29]49的誓言。

(三)群众性的纪念

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工农兵成为社会阶层之主体。进入1960年代,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社会上随之掀起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高潮。《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一起,作为“老三篇”被广为传颂和学习。“老三篇”有几乎所有少数民族语言文本,也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

在工人阶层,主动将学习白求恩与提高工作效率有机结合起来。诸如湖南湘潭市车站路粮店女工争做工农兵的贴心人,将学习白求恩精神落实到对待顾客态度的每一个细节上。[30]208天津市南郊区葛沽供销社葛沽饭店,学习白求恩精神体现在工作不分内外,店内职工一律平等等方面。[31]32上海市广中理发店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讲究质量的精神。[32]39内蒙古乌兰牧骑的文艺工作者热喜不但在工作上像白求恩一样勤奋刻苦,而且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传唱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文章。[33]187由此可见,城市各个行业部门学习白求恩的热情着实体现出当时政治时代的话语特征。

在农村,各农业社的生产队队长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及辅导材料,尤其是《纪念白求恩》,并号召村民采用现场发言、唱歌的形式来理解贯彻学习白求恩精神。最为有趣的一点是,广大农村的赤脚医生亦成为学习宣传白求恩精神重要力量之一。福建省武平县大禾公社学习白求恩做好山区医疗保健工作,学习白求恩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走出医院方便群众。[34]17云南省鲁甸县大水井公社赤脚医生李海阳表示,每一种药品的剂量,他自己都要亲自尝试,担再大的风险,也要试验出最大有效剂量,而他的原动力来自于白求恩为抢救中国伤员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35]178另外,农村的知识青年也致力于宣传白求恩精神,他们时常会在各县级报纸专栏发表广大农村群众学习白求恩的心得体会。

相较于工人、农民学习白求恩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教育界学习白求恩精神更为注重自省,提高政治觉悟。安徽省教师在学习大庆革命精神的同时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一般都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这两篇文章。他们采取解放军的“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 学用结合”的方法,在学习中勇于与自己的言行对照,勇于用毛泽东思想去批判自己的错误言行, 因而提高了思想觉悟。与此同时,在一些学校出现了多次学习白求恩事迹的情形。比如安徽怀远县龙徐小学的教师王立民将四学《纪念白求恩》的感悟与同学们分享[36]39,镇小学少先队辅导员郭德厚则是五学《纪念白求恩》,并将每一次学习的体会逐一记录下来:“一为小学工作安了心;二为碰到困难鼓干劲;三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四为一颗红心育新人;五为戒骄戒躁向前进。”[37]78学习白求恩已然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常态。

中共中央领导机构、医疗部门以及工农学界纪念白求恩,凸显出白求恩模范形象建构的下移过程,特别是工农群众界对于白求恩的学习彰显出的群众信仰运动,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群众运动是制度社会运行的一种补充机制,运动化就是将这种补充机制上升为主导机制。”[38]121与此同时,在如火如荼纪念学习白求恩的时代主潮之下,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机制也在日臻完善,即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信仰体系的新型政党日趋成熟和稳固。

三、艺术建构:文本与影像中的白求恩

伴随现代技术之进步,中国共产党关涉白求恩模范形象的建构亦渐次与新颖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文本与影像中的“白求恩”开始作为一种符号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世界里,符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因为符号具有将人们集合起来朝共同目标前进的巨大潜力。”[39]181

(一)文本视阈下的“白求恩”

“新中国革命历史小说关于革命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的现实反映到革命的历史化讲述,再到历史的革命化讲述的过程。”[40]92白求恩的传记文本大抵秉承着此理路模式。1939年,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文艺小组组长周而复,亲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并有幸采访到白求恩本人,他在调查、访问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之上,创作完成了《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通讯报告选》。之后于白求恩逝世五周年之际,在《解放日报》上开始刊载,这也成为白求恩最早的传记。1946年,周而复在《白求恩断片》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最终完成传记小说《白求恩大夫》。自此,书写“白求恩”作为一种文本纪念进入到普通民众的文化视线之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出版过多种宣传白求恩英雄事迹以及树碑立传的书籍。主要有王天心的《白求恩大夫》、章学新的《白求恩传略》、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宣传部编的《一代医魂白求恩》。该时期的文本主要侧重于英雄人物的革命化书写。及至196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有关白求恩的纪念文本出现了新的变化。新中国工人诗人李学鳌的《白求恩的赞歌》,周再生、刘伟鹏编著的《白求恩》话剧,特别是李学鳌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工人诗人,从工人阶级的视阈来赞颂白求恩,在身份认同层面有着特殊的时代意蕴。通体来看,白求恩的纪念文本从通讯报道至诗歌、话剧,无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历史整体记忆的过程。

国外关涉白求恩纪念的文本,主要以其母国加拿大为主体。1970年代,曾与白求恩交往甚密的加拿大历史学家罗德瑞克·斯图尔特写过两本研究白求恩生平和思想的专著,分别是《白求恩》与《白求恩思想》,书中通过新发现的白求恩的文章、书信等来深入探讨白求恩思想发展的趋向。在此基础之上,斯图尔特著成《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41]向世人展示了多层面视野下的白求恩。另外,斯图尔特与西班牙赫苏斯·麦哈德合著的《白求恩在西班牙》,在研究理路方面较为新颖。在该书之中,白求恩被赋予了多重社会角色,作为医生在战争伊始即开始创办马德里的输血专科学院;作为宣传家,白求恩致力于警醒加拿大人对于法西斯威胁的认知。加拿大人阿兰与戈登《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大夫的故事》从外国人的视阈出发,重点讲述了白求恩在抗战时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

从国际外交史的角度来观,1970年,中国与加拿大正式建交是白求恩纪念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加拿大政府而言,书写白求恩纪念文本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客观形塑,同时也是彰显加拿大文化的一种契机,这与抗战时期毛泽东将白求恩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纪念,借此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重要的一点,白求恩国际化的文本纪念,一定程度上亦耦合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形象。

与小说的固化纪念不同的是,为纪念白求恩创作的歌曲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鼓舞广大军民齐心抗战。白求恩逝世后,由朱子奇作词、郑律成*郑律成,出生于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自聂耳、冼星海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被誉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军歌之父”。郑律成亲自为纪念白求恩谱曲,足见白求恩在当时中国抗日根据地之影响力。谱曲创作了《白求恩纪念歌》:“……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42]20歌词反映了边区人民缅怀白求恩以及向其努力学习的中心思想,凸显了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鼓舞作用。在另一首由塞克作词、向隅作曲的《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歌》中,主要表现了要在医疗技术层面学习白求恩的夙愿:“拿宝贵的生命,抵抗日本强盗的猖狂。我们拿优良的科学技术,保障战士们的健康。我们忠实热情地医治战士们的创伤。研究新方法,培植新力量,使科学的种子生长再发扬。学习白求恩的榜样,消灭人类的痛苦,做和平战士的保障。”[43]44

将白求恩作为抗战歌曲的主题,客观上呈现了“音乐救国”理路的融入。自全面抗战之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音乐界人士就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救亡歌曲,诸如《黄河大合唱》《晋察冀小姑娘》《拥军花鼓》《南泥湾》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敌后的歌咏运动,对民众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田野间、兵营里、工厂中、学校宿舍,都时常可听见洋溢着的歌声。敌后的歌咏运动,是一种广泛大众性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运动”。[44]100

(二)影像中的白求恩

在当时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很多群众根本不识字,看不懂报纸,也没条件听广播,于是图像记忆成为人们走进白求恩纪念场域的重要方式。图像以其特有的“在场”方式完成对过往空间的历史想象与话语重构,以及对过往记忆的历史书写与意义填充。[45]52

白求恩在工作之余极为热衷摄影,同时白求恩恰恰又是“摄影之父”沙飞*沙飞是中国革命军队的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首任领导者,抗战时期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摄影画报即《晋察冀画报》,后担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务,享有抗日根据地“摄影之父”称号。新闻摄影采访报道的主要对象。于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白求恩的图像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进入到中国革命的历史现场。沙飞抓拍了作为普通人的白求恩不少富有战地生活情趣的照片,如《白求恩和小八路》《盛夏时节在唐河游泳逐浪的白求恩》《白求恩在日光浴》《白求恩和民兵一起站岗》等。[46]631940年在白求恩逝世一周年之际, 沙飞在唐县举办了《纪念我们的国际朋友白求恩摄影展览》,展出了吴印咸、沙飞、罗光达等人拍摄的白求恩活动照片数十幅, 还展出了白求恩摄影遗作若干幅。 尤为感人的是,沙飞用白求恩遗赠的相机拍摄了这次影展的实况,客观上展演了白求恩形象在沙飞政治影像中的存在意义。

1942 年 7 月 7 日, 沙飞及其战友创办的《晋察冀画报》 创刊号出版。*这是抗战期间,在中国解放区出版的第一本以摄影作品为主、有中英文的新型画报, 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沙飞专门设计了一组“纪念国际反法西斯伟大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的专题摄影展览。抗战胜利前夕,沙飞在他主办的《晋察冀画报》第 8 期出了一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专刊,组照有白求恩做牙科、内科、外科手术以及为美军飞行员治疗、为百姓战士看病等内容,反映了白求恩创建医院的曲折之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连环画成为了在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叙事中最早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现代性视觉文本。[47]61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白求恩为绘画题材的连环画日臻隆盛,版本多达十几种。譬如由辽宁画家许荣初、许勇、王义胜、顾莲塘等四人共同创作完成并由辽宁出版社出版的的64开本的《白求恩在中国》曾风靡一时。其最大特色便是提高了文学脚本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前连环画由作者随编随画的做法。文学脚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它不仅是画面的说明,还补充了画面的不足,并加强艺术感染力,文字和图画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8]72。外文出版社也于1975年采用该版本出版了24开的英文版本,扩大了这套书在国外的影响。此外,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彩色40开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克文、盛亮贤绘制的彩色连环画《白求恩》,单笔线描连环画《白求恩》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供工人、农民、士兵的政治、文化、生产教育之用的白求恩通俗连环画读物,“注入了有益于人民的和国家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新内容,因此,最为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所喜爱”[49]77。

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的改编是不可忽视的创作领域与独特现象,构成了新中国电影的壮丽景观。“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明显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转型,一种受制于文化语境的欲望诉求。”[50]110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白求恩大夫》,便是根据张骏祥、赵拓著《白求恩大夫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该电影在写实与艺术方面造诣较高,同时亦使得白求恩以一种英雄的姿态开始在荧屏层面影响中国民众朴素的革命感情。拍摄白求恩传记的影片,主要任务自然是赞颂毛泽东对于白求恩的评介,“这个伟大国际主义战士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于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51]19662007年杨阳执导的二十集电视剧《白求恩》问世,与之前的白求恩电影相比,电视剧着力刻画白求恩作为一种英雄系谱的展现,表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个性鲜活的英雄人物白求恩。进言之,《白求恩》电视剧耦合出当代社会普罗民众对于“民族英雄”之期许,一如托马斯5卡莱尔所说:“英雄崇拜从没有死,并且也不可能死。”[52]208同时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具有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个视窗。

与白求恩相关涉的小说、歌曲、图片、连环画、电影,其实都是中国共产党纪念学习白求恩的象征性符号。“为了要使各种象征符号有效地运作,它们的社会功能必须要尽可能地停留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人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这些符号。”[53]12而这种象征符号的发起人诸如周而复、斯图尔特、沙飞等,皆与白求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私谊交往,因此存在着真实的信度。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形式介入白求恩纪念活动既有利于政治交流,同时又便于接触民众,扩大影响、展示和树立现代政党形象”[54]127。

综上,中国共产党从现实语境、社会分层、艺术理路等几个层面对于白求恩模范形象加以建构,一方面体现出中共与白求恩在共产主义事业信仰观上的高度契合性,即双方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空间的双重建构,白求恩已经逐次内化为中国模范形象的表征,以至于中国社会思想进步的标识之一。诚如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说:“社会思想本质上必然是一种记忆,它的全部内容仅由集体记忆或记忆构成”,而且“只要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历史事实渗透进人了这种记忆,就会被转译成一种教义、一种观念,或一个符号,并获得一种意义,成为社会观念系统中的一个要素。”[55]313白求恩进入中共领导公共话语体系范畴之内,中国社会各界遂逐渐形成了对于白求恩的集体记忆,同时建构着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伦理精神。

[1] 张启华.信仰、仁心与仁术:学习纪念白求恩[J].中共党史研究,2013,(6).

[2] 卢希谦.白求恩成长道路初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6,(5).

[3] 白求恩日记[J].人民论坛,1995,(5).

[4] 中国传奇201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我的抗战:300位亲历者口述历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5] 赵拓.马海德与白求恩[J].文史精华,2000,(3).

[6] 白求恩日记一则[J].青少年日记,2009,(11).

[7] 李春发.白求恩鲜见的战地故事[J].文史月刊,2010,(2).

[8] 薛玉建,林青.鲜为人知的白求恩助手林金亮[J] .党史天地,2000,(1).

[9] 梁化奎.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诉求表达和传播:以其在中共建党纪念文本中的表现为主要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12,(5).

[10] 耿庆义.延安时期白求恩精神的宣传与教育[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7,(1).

[11] 王雁.摄影家沙飞与白求恩[J].纵横,1998,(9).

[12] 军飞.白求恩大夫遗嘱.新华日报(华北版) [N] .1940-1-9(4).

[13] 胡国胜.建国六十年来中共领导开展纪念活动的基本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9,(5).

[1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悼念白求恩大夫[J].解放,1939,(3).

[15] 均之.悼念白求恩同志[J].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1).

[1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 朱德.纪念白求恩同志[N].解放日报,1942-11-13(3).

[18] 陈金龙.毛泽东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抗战纪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

[19] 聂荣臻回忆录(中册)[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20] 之力.为纪念白求恩医师成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N].解放日报,1939-12-18(3).

[21] 卓吾.我们是白求恩的学生[J].科学大众,1949,(1).

[22] 克寒.白求恩卫生学校[J].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2).

[23] 北京大学医学院.举行白求恩大夫逝世十周年纪念会[N].解放日报,1949-11-14(3).

[24] 孙仪之.学习白求恩做一个白求恩式的卫生工作者[J] .人民军医,1960,(11).

[25] 陆明伟.记袁世恒同志五学《纪念白求恩》[J].护理杂志,1965,(1).

[26] 陈道弘,李树贵.以白求恩、张思德为榜样的内蒙古自治区护理工作标兵胡秀明[J].护理杂志,1965,(5).

[27] 冯猛.在白求恩精神鼓舞下某部队五好护士标兵廖锦英[J].护理杂志,1965,(5).

[28] 卓吾.白求恩的学生在战斗中[J].科学大众,1950,(6).

[29] 鲁白求恩医学院同学志愿组织援朝输血队[N].大公报(上海),1950-12-11(4).

[30]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湖南省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文件和经验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1] 天津市南郊区葛沽供销社葛沽饭店.饭店的大门永远向着工农兵[A].全国商业工作会议编写组.全国商业战线典型经验选编[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

[32] 上海市广中理发店.靠老办店为工农兵理发[A].全国商业工作会议编写组.全国商业战线典型经验选编[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

[33]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乌兰牧骑之歌[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5.

[34] 福建省武平县卫生科.学习白求恩做好山区医疗保健工作[J].中级医刊,1966,(7).

[35] 北京中医学院.新医疗法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中医学院出版社,1972.

[36] 张惠芝.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M].北京:文化出版社,1993.

[37] 郭德厚.五学《纪念白求恩》[J].中国青年,1963,(19).

[38] 童小彪.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发展特征:以党报党刊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0,(7).

[39] (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40] 杨厚均.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历史叙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41] (加)斯图尔特.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M].柳青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2] 耿庆义.延安时期白求恩精神的宣传与教育[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7,(2).

[43] 顾棣.寻找白求恩和沙飞的战斗足迹[J].新文化史料,1999,(5).

[44] 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C].哈尔滨:新中国书局,1949.

[45] 张江艺.图像中的历史印迹与想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3-9(4).

[46] 胡振江.沙飞与白求恩:并肩作战的异国影友[J].党史博采,2007,(5).

[47] 林全民.新中国初期中共对连环画的改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

[48] 李振宇.从文化领导权研究的角度看新中国连环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1).

[49] 钟燕玲.新中国传统连环画的兴与衰[J].图书馆建设,2004,(1).

[50] 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1] 张骏祥.张骏祥文集(下册)[C].s北京:文艺出版社,1987.

[52] (英)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C].张峰,吕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3] (美)亚伯纳·柯恩.权力机构与符号象征[M].宋光宇译.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

[54] 胡国胜.建国六十年来中共领导开展纪念活动的基本经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9,(5).

[55] (法)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白求恩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白求恩矿资本市场日:K+S集团稳步实施“塑造2030”战略部署
忘不掉的纪念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
白求恩纪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