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潮
—— 从《图兰朵》说起

2016-04-1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兰朵欧洲

刘 明 玉

(商丘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试论18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潮
—— 从《图兰朵》说起

刘 明 玉

(商丘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在欧洲文化史上,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传播。海上交通的便利,欧洲精英思想家、哲学家如莱布尼兹、伏尔泰等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赞颂,欧洲宫廷对中国艺术的推崇备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18世纪,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潮,其影响涉及哲学、戏剧、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关键词: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潮;罗可可;《图兰朵》

一、中国文化对欧洲歌剧《图兰朵》的影响

《图兰朵》(Turandot)是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Giacoma Puccini,1858-1924)的三幕歌剧作品,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公主图兰朵和外国王子卡拉夫动人的爱情故事。歌剧高度颂扬了爱情力量的伟大,成为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歌剧曲目。在歌剧作品的创作中,为了使《图兰朵》更具中国风情,普契尼在歌剧中穿插了一些中国民谣和曲调,其中就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江南民歌《茉莉花》的优美旋律。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首演于1926年,然而它最初的蓝本却是18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卡罗·戈济(Carlo Gozzi,1720-1806)的一部五幕戏剧。这部戏剧是戈济根据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一篇中国背景的故事创作的。如果说歌剧《图兰朵》的创作是缘于普契尼个人对东方文化的偏爱,那么戈济的戏剧《图兰朵》的创作则无疑受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风靡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潮的影响。

二、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借鉴和吸纳

由于16-17世纪海上贸易的兴盛和西方传教士活动的发展,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而精英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赞颂和这一时期“罗可可”(Rococo)艺术样式对中国艺术风格的积极吸收更是在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潮,其影响涉及哲学、戏剧、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18世纪的欧洲对来自中国的文化思想充满着崇拜之情,尤其是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更是受到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称颂。18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君权和宗教思想的专制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欧洲思想家出于对君权专制和宗教神权的反对,对民众自由民主和权利的倡导,对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大肆褒扬。1711年,布拉格出版了由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翻译的中国儒家六部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孝经》《小学》,这对儒家思想在欧洲精英文化阶层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G .W .Leibniz,1646-1716)的学术思想就深受中国儒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对于欧洲文化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近况》一书中他写道:“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1]449他还曾把自己研制的乘法机的复制品赠送给中国皇帝康熙,以表达他对中国的敬意。对来自东方的文化和道德规范,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曾经赞扬中国人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最完善、最实用的道德。向来以抨击法国的专制王权和基督教文化而闻名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对中国文化却不吝溢美之辞,他说,“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这个民族(指中国)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了”[2]56。而且,他在《哲学辞典》中赞扬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并认为“在这个地球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民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3]369。

三、18世纪欧洲艺术领域对中国艺术的吸收与借鉴

相对于哲学、戏剧、文学等领域,18世纪欧洲室内装饰、建筑绘画等领域的“中国趣味”(Chinoiserie)则更为风行,其影响也更为广泛、更为持久。

欧洲艺术史上的18世纪正是罗可可艺术风格居于统治地位的时期,这种起源于法国宫廷的艺术样式热衷于表现曲线的美感,追求华丽、纤巧、繁缛的审美效果,其影响遍及室内装饰、家具、服装、绘画、建筑、雕塑乃至音乐。而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工艺美术所独具的精致、柔和、优雅的审美风格特点无疑很好地适合了罗可可的口味。“罗可可工艺美术以瓷器制造业、漆器工艺和丝织工艺最为发达,在风格和趣味上带有明显中国风格的痕迹”[3]502,如中国装饰艺术所特有的唐草纹样与涡漩纹样就为罗可可装饰风格大量吸收并被广泛应用。同时,在18世纪欧洲,为了满足浮华、奢靡生活的需要,18世纪欧洲各国的宫廷、贵族对瓷器、绘画、漆器、壁纸、丝绸、刺绣等来自中国的产品趋之若鹜,以至于拥有这些物品成为当时时髦生活和高贵身份的象征。

早在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曾把中国瓷器带到威尼斯,这种来自于遥远东方的精美物品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为世间最高雅的工艺品。到了15世纪,中国的瓷器在欧洲仍是极其稀有的珍品。到了17、18世纪它已成为欧洲宫廷和上层贵族客厅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日用品,用于展示宫廷贵族高贵与风雅的生活格调,一些国家的王公贵族还设置了“中国室”来专门收藏中国瓷器。在英国,玛丽女王以收集中国瓷器而著称,英国作家、旅行家丹尼尔·笛福在其1724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曾经记录了英国玛丽女王收藏中国瓷器的习惯,在她的宫殿里陈列了许多中国瓷器,数量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在北欧,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同样受到贵族们的青睐,在德国中国瓷器受到德国上流社会的欢迎,如德国王室的奥蓝尼恩堡宫(Oranienburg)就收藏有大量的中国瓷器。一位西方学者曾说,罗可可时代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不是通过文字,而是由于那些浅色的瓷器。这种说法虽不免夸张但却切实地道出了中国瓷器在那个时代的欧洲风靡的程度。在绘画上,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描绘有关中国的题材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不乏一些顶尖画家,如法国罗可可画风的杰出代表华托(J.A.Watteau,1684-1721)早在1708年装饰米埃特城堡的工作中就描绘过有关中国的图景,他还创作过一套描绘有中国各个阶层人物形象的作品。而曾任法国皇家壁毯厂总监的另一位著名画家布歇(F .Boucher,1703-1770)则设计过一套由九幅画面组成的中国主题的壁毯,其中有《中国皇帝的召见》《中国舞蹈》《中国市场》《中国风俗》《中国花园》等。

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在中国园林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布局随意和自然的风景园林”[4]566,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园艺设计师,其中以英国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最为著名。他的《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生活用具的设计》《寺庙、房屋、园林及其他》《论东方园艺》等关于中国建筑和园林的著作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761年,钱伯斯参与建造了英国肯特公爵的一处庄园——“丘园”(Kew Gardens)。这处充满自然田园风情的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对西方园林的影响。深受中国园艺影响的设计师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中国园林艺术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园中由钱伯斯负责设计建造的一座有着鲜明中国色彩的塔,而塔旁绘有孔子事迹。孔子楼的建造则表明“孔子”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一个表征符号。“丘园”的出现轰动了欧洲,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纷纷效仿修建中国式的亭台楼阁,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国的香德庐(Chanteloup),德国波茨坦“无忧宫”里的六角形中国茶亭和名为“龙之家”的宝塔式建筑。

综上所述,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潮以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持续时间的长久性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冷静透视这一热潮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对当时欧洲文化的影响毕竟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尤其是艺术领域里的罗可可风格对“中国趣味”的追捧更是因为王公贵族仅满足于装点奢华时尚的生活,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流于肤浅化和表面化。

参考文献:

[1]沈福伟.中外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伏尔泰.哲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孙艳秋】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4-0106-02

作者简介:刘明玉(1981—),女,安徽砀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具象油画的本土化表现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6

猜你喜欢

图兰朵欧洲
欧洲“芦笋季”
《图兰朵:魔咒缘起》: 金牌卡司难以挽救薄弱剧情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歌剧《图兰朵》的故事(三)
歌剧 《图兰朵》的故事(二)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国家大剧院第一部自制歌剧《图兰朵》再度归来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