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的时间分布

2016-04-13朱正业杨立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近代水灾淮河流域

朱正业 杨立红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的时间分布

朱正业1杨立红2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2.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受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频繁。从年际来看,几乎每年都发生水灾,晚清时期比民国时期水灾频次高。这些水灾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关键词:近代;淮河流域;水灾;时间分布

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很广。近人曾经指出:“河之害三:曰决、曰溢、曰徙,徙之害,千百年不一见,溢之害时有而不甚大,决之害大且重而不忍言,夫河何以决生于防也,不观暴水之际,有堤之地,则决,无堤之地,则淹,淹即溢也。”[1]1有关灾害的特点,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已作了分析,如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等。空间上“无处无灾、无处不荒”;时间上“无年无灾、无年不荒”[2]49-61。本文结合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发生的自身特点,对其时间分布作一系统考察。

一、水灾时段和年际的总体分布

河南通志馆编纂的《民国河南通志》,在其《经政志·河防·豫河工程》里对近代河南发生的水灾作了全景式的扫描。有的是淮河流域自身发生的水灾,更多的是黄河及其支流泛滥引起的淮河流域水灾。晚清时期,涉及淮河流域水灾的年份,大致如下:

道光朝:1841年,黄河盛涨,下南厅祥符汛漫口滩水漫顶,省城开封被水所围,势甚危险;1843年,黄、沁两河并涨,大溜涌注,中牟下汛异常危险[1]25。

咸丰朝:1855年,伏秋大汛,水势正长,下北厅属兰阳汛三堡河工漫溢[1]27。

同治朝:1863年,黄河节次异涨,上南各厅险工迭出;1864年,上南厅郑下汛十堡一带,祥河厅祥符汛大河溜势,风雨频番全河,溜势侧注,踊激趋淘,非常湍急;1868年,黄河荥工漫口,堤岸塌宽210丈之多;1872年,铜瓦厢决口,冲宽10里,水势向东坍刷[1]29-33。

光绪朝:1875年,豫河上南河厅为南岸最要之区,首受出山之水,如荥泽汛十堡荥工金门、郑州上汛核桃园邵家塞胡家屯、郑州下汛五堡至十一堡石家桥等处,并十四堡来童寨、十七堡裴昌庙以及中牟上汛杨桥大坝或为极险之工;1883年,荥泽县保和寨东北黄溜南圈,陡生险工,形势万分吃紧,该处河势从前溜在北岸,自鸡心滩淤高出水,河身逼窄,北岸只余一线细流,全河大溜,直趋南岸[1]33-55。

因《民国河南通志》统计民国时期只有24年,涉及淮河流域水灾年份不多。但有些年份水灾的记载却较为详细,以1924年考城水灾为例,罗列如下:

瞬届伏汛,水涨西岸,无处宣泄,自必逼近东岸,西北风起回流冲刷,波涛汹涌,较往年两岸排泄水势平稳者,迥然不同,该圈堤虽修筑完整,只以向西突出,首当其冲,实难抵御,万一出险,全县尽成泽国[3]17-18。

由沈怡等编辑的《黄河年表》,记述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3年两千年来黄河6次大变迁,其中搜集整理了近代河南淮河流域发生的多次水灾。

道光朝:1841年,决祥符三十一堡张家湾,漫口300丈;1843年,中牟下汛九堡漫口360余丈,水历朱仙镇及通许、扶沟、太康等县[3]225。

咸丰朝:1855年,黄河大决兰阳县铜瓦厢[4]227。

同治朝:1863年,黄河节次异涨,上南各厅险工迭出;1864年,中河十三堡存滩被刷,骤出奇险;1865年,上南厅郑下汛十堡新厢埽工先后墩蛰,堤身同时汇塌,祥河厅祥符汛十五堡顶堤七八两埽陡蛰入水;1868年,河决荥泽县之房庄,溢入郑州、中牟、祥符、陈留、杞县等县[4]233-236。

光绪朝:1887年,郑州下汛十堡地名石桥漫决,口门547丈,中牟、祥符、尉氏、扶沟、淮阳数处皆被淹没;1898年,荥泽县伏秋汛内异常盛涨;1899年,河水暴涨,小金堤外沙滩层层坍陷,堤身被冲卸110丈;1901年,河溢,兰仪、考城二县成灾[4]242-248。

北京政府时期:1922年,开封、兰封等处冰水泛滥成灾[4]249-25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9年,中牟下汛二堡缺口险工久未修筑,缺口约有500方丈,所未漫决者仅堤南坦坡数尺之地;1933年,豫境漫口,在兰封县境者有二处[4]255-259。

《民国河南通志》侧重于记述工程方面,统计水灾往往与工程相关,所以统计水灾不太全面。而《黄河年表》着力于从宏观上介绍2000年黄河变迁情况,所以涉及近代与河南淮河流域的水灾统计也不完整。下面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以及民国报刊资料,分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作一详细统计。

二、晚清时期水灾的时段和年际分布

按照清朝惯例,一般在每年农历10月份,皇帝发布上谕,由军机大臣字寄各省将军督抚,要求详细查勘当年本省受灾情况并上报朝廷。为防止灾民流离失所,清政府采取蠲免缓征钱粮等各种抚恤救济措施。寄谕的时间一般在农历10月3日,偶尔也有农历10月份其他天日,如1895年就是在农历10月1日。依据农历10月份上谕档,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朝河南淮河流域发生的水灾罗列如下:

道光朝11年,水灾年份有9次:

1840年,郑州等州县被雨[4]。

1841年,祥符等州县被水,荥泽等34州县被水[5]。

1842年,襄城等县被雹被淹[6]。

1843年,考城等州县被水被雹被蝗[7]。

1844年,中牟等州县被淹,祥符等州县被雹被淹[8]。

1847年,考城县被淹[9]。

1848年,祥符等州县被淹[10]。

1849年,祥符等州县被水被雹[11]。

1850年,祥符等县被淹[12]。

咸丰朝11年,水灾年份有9次:

1851年,永城等县低田被淹[13]。

1853年,兰仪等县河渠涨发,虞城、项城二县被水[14]。

1854年,光州等州县被水被雹[15]。

1855年,兰仪、光州等县大雨,麦田淹损[16]。

1856年,郾城被淹[17]。

1857年,商丘等县被水,睢州等州县低地被淹[18]。

1858年,睢州被雨[19]。

1859年,尉氏、商丘二县被淹[20]。

1860年,祥符等州县被水被旱及被贼续扰[21]。

同治朝13年,水灾年份有6次:

1862年,祥符等县沙压地亩,各属低洼田亩秋禾被淹[22]。

1863年,考城等处均因伏前黄水盛涨地方恐有被淹,固始等县被水[23]。

1865年,沈丘等县洼地被淹[24]。

1867年,永城、夏邑两县频年被匪被水,祥符等处低田被水[25]。

1868年,黄、沁两河相继漫溢,商丘等处及东南各州县大雨积水[26]。

1871年,汜水县汜河漫淹[27]。

光绪朝34年,水灾年份有8次:

1875年,河南各属间有积水[28]。

1880年,河南各属间被水旱[29]。

1881年,郑州等州县被水[30]。

1884年,叶县等处被水[31]。

1887年,郑州漫口,黄流夺溜南趋,被灾地方甚广[32]。

1888年,祥符等州县被水[33]。

1895年,祥符、永城等州县被水[34]。

1896年,信阳等州县均被水[35]。

根据上述统计,道光朝水灾频次为1.22,咸丰朝水灾频次为1.22,同治朝水灾频次为2.17,光绪朝水灾频次为4.25。晚清72年里,河南淮河流域发生的水灾有32年,水灾发生频次为2.25,即平均每2年多时间就有一次水灾。在未有明确提及水灾的年份中,并不意味着水灾没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灾赈档案,发现当年河南淮河流域也出现了水灾。如:

1845年,永城等县被旱被水及祥符等州县连被黄水[36]。河南驻防满洲营官兵住房因祥汛漫口被水浸灌,坍塌过甚[37]。

1873年,光州等属自春徂夏雨泽愆期,入秋以后,又因霖雨过多,河水涨发,田禾被灾,收成歉薄[38]。

1891年,祥符等州县春夏间雨泽愆期,秋后又复被水,禾稼受伤,收成歉薄[39]。

1893年,祥符等州县夏间雨泽愆期,秋后又复被水,禾稼受伤,收成歉薄[40]。

如果再根据《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进行统计,晚清72年中,只有1852、1862、1863、1870年,河南淮河流域无洪涝或水位记载[41],水灾频次为1.06,即平均每1年左右时间就有一次水灾。

三、民国时期水灾的时段和年际分布

民国时期也是河南淮河流域水灾发生频繁的一个时段。大量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水灾发生的时段和年份。笔者以《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为线索,结合近代报刊资料,将民国时期河南淮河流域水灾发生的时间作一统计。

北京政府时期15年,发生水灾9次:

1914年夏,河南各属,或遭旱灾,或遭风患,或遇雹击,或罹水厄,或被虫伤。统计灾区至45县之多[42]。

1915年7月,许昌等处因大雨连绵,山水暴发,民堤相继决口。秋禾淹没,房屋冲塌[43]。

1917年8月,河南连日大雨,山水暴发,河流泛溢。省城内外水势陡涨,坍屋甚多,各地交通断绝,灾情极重[44]。

1919年入夏,连朝雨暴,山洪下注,河流四溢,许昌、鲁山等县适当其冲,本非沃野,厄以奇灾,弥望平原,顿成泽国[45]。

1921年,河南阴雨数月,水灾奇重,豫东、豫南等县皆洪水横流[46]。

1922年开春,黄河解冻,开封、兰封等县河堤较低处,水竟漫溢出槽,冰水泛滥,都成泽国[47]。

1923年入秋,连日暴雨,沙河、汝河、沣河各水同时出岸,平地水深数尺,舞阳、叶县、襄城、西平、郾城等均受重灾[48]。

1924年3月,汜水县黄河两岸,忽然决口……南岸之堤岸溃倒70余丈,此次上游水势略涨,即行漫溢,所淹村落不下30余处[49]。

1925年8月,淫雨不止,而黄河上游,又因久雨突涨,水势突增,加以秋汛期近,连日已将距开封10余里之某堤,冲溃数处[5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3年,发生水灾14次:

1927年7月,郑州大雨,山水暴发,屋倾甚多,路轨亦冲毁数处[51]。

1931年6月至8月,全省雨量之大为多年所未有,黄河、淮河、汉水及其支流纷纷泛滥,受灾80余县[52]320。

1932年5月,豫南淫雨半月,洛水、伊水,水涨7尺,沁河水涨5尺,沙、汝两河水涨2丈。颍河上游决口,淹西华、商水等县[53]。

1933年1月至8月,除黄河决口被灾各县未计外,河南水灾18县。8月以后,黄河两岸普遍发生水患[54]。

1934年,自夏至秋,“豫省淫雨,各河暴涨”,黄河多处决口,上蔡、商水、临颍、遂平、汝南、郾城、西平、舞阳、叶县、西华、项城、扶沟、太康、鄢陵、尉氏等县均受灾害[55]。

1935年7月,全省各地先后大雨,开封城内几成泽国,街上积水至一尺、三尺不等,房屋倒塌数百间[56]。

1938年6月,黄河在郑州花园口决堤,豫南首当其冲,中牟、开封、陈留、通许、尉氏、扶沟、鄢陵、太康、西华、淮阳等县皆成泽国,灾情惨重[57]。

1939年入夏,大雨时降,山洪暴发,各河相继溃决,泛滥成灾……查近日各县水灾,益加惨重,纷纷呈请拨款赈济,现已扩大至40余县之多[53]525。

1940年7、8月间,河南各地连降大雨,黄水泛滥,沿河各县如扶沟、洧川、西华、太康、开封、中牟等地相继决口,多成泽国[58]。

1941年,河南迭遭水、旱、雹、霜、蝗灾,灾情惨重,截至6月底,受水灾者有潢川等11县[59]。

1942年,河南全境迭遭水旱,民生流离,物力凋敝。鄢陵、扶沟、陈州等10余里,黄泛为灾,悉受水患。由郑州至蚌埠间宽百余里,长有千余里之地,田禾冲没,庐舍为墟[53]553。

1943年5月,黄河在扶沟、西华间决口16处,豫东10余县几乎全部陆沉[60]。8月以后,大雨滂沱,经月未止,伊水、洛水、汝水、颍水和贾鲁、双洎等河水位陡涨至3米以上,各河溜大堤坝到处被水侵蚀决溃,以致开封、郑州以南,潼关以东各低凹地,同时成灾[61]。

1946年入夏后,黄河因受淫雨影响,河水暴涨,开封沿岸村镇泛滥成灾[62]。

1947年6月至7月,被水灾有上蔡、息县、汝南、沈丘、遂平、确山、西平、商水等县[63]。

由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北京政府时期15年,发生水灾9次,水灾频次为1.6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3年,发生水灾14次,水灾频次为1.64。在民国时期38年里,河南淮河流域发生的水灾有23年,频次为1.65。

总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频繁,水灾频次高,晚清民国时期流域几乎每年都发生水灾。这些水灾造成了人员伤亡以及房屋毁坏、田地淹没、冲毁庄稼等各种损失。

参考文献:

[1]河南通志馆.河防,豫河工程考(中)[M].民国河南通志·经政志,1943.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3]沈怡,等.黄河年表[M].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

[4]寄谕各省将军督抚著详勘地方被灾情形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奏明候旨[Z].上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档号:1036-2.

[5]寄谕各省将军督抚著详勘地方被灾情形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奏明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054-2.

[6]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060-2.

[7]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076-1.

[8]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088-1.

[9]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25-2.

[10]寄谕各省督抚著查勘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侯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42-2.

[11]寄谕各省将军督抚著详勘地方被灾情形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奏明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54-2.

[12]寄谕各省督抚著查勘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侯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60-2.

[13]寄谕各省督抚著查勘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侯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66-2.

[14]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76-1.

[15]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80-2.

[16]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85-3.

[17]寄谕各省将军督抚著详勘地方被灾情形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奏明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89-1.

[18]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来春如需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93-2.

[19]寄谕各省督抚著详查地方灾情如需来春接济据实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98-2.

[20]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体察来春应否接济复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10(2)41-44.

[21]谕内阁河南祥符等州县被旱被水被扰著分别蠲缓漕粮[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24(2)169-190.

[22]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明被灾处所来春应否接济[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48(2)29-32.

[23]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明被灾州县来春应否接济[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59(2)13-15.

[24]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奏来春应否接济[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74(1)27-29.

[25]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明被灾处所来春应否接济[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88(2)7-9.

[26]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来春应行接济之处复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294(1)21-23.

[27]寄谕各省督抚著被灾各督抚查明被灾处所明春应否接济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11(4)15-17.

[28]寄谕各将军督抚各查受灾等处将来春应否接济之处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37(1)11-13.

[29]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被灾处所来春需否接济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61(3)19-20.

[30]寄谕各将军督抚著各查明被灾处来春应否接济候旨恩施[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65(3)9-11.

[31]寄谕各省将军督抚著各查本省受灾处所来春应否接济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77(3)27-29.

[32]寄谕各省督抚著各查勘受灾处所来春应否接济奏明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96(1)13-16.

[33]寄谕各将军督抚等著各速查被灾地方来春应否接济奏明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03(2)-1.

[34]寄谕各省督抚各被灾地方来春应否接济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27(3)-1.

[35]寄谕各将军督抚著查明各省灾情来春应否接济具奏候旨[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31(2)-1.

[36]谕内阁河南永城等县被旱被水著分别缓征新旧钱漕[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101-1.

[37]谕内阁河南祥汛漫口官兵住房被浸坍塌著分别借项修葺[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099-2.

[38]谕内阁著将河南孟津等被灾各州县分别加赈一月口粮并蠲缓应征新旧钱粮[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323(5)-212.

[39]谕内阁河南祥符等州县收成欠薄著应征钱漕暂行停缓[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14(4)-18.

[40]谕内阁河南祥符等州县被水著分别停缓新旧钱漕[Z].上谕档,一史馆藏,档号:1420-3389.

[41]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88.

[42]中国大事记[J].东方杂志:第11卷第3号,1914(3).

[43]中国大事记[J].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1915(9).

[44]中国大事记[J].东方杂志:第14卷第10号,1917(10).

[45]关于赈务之函电[N].申报,1919-09-26.

[46]河南水灾筹款之困难[N].晨报,1921-12-26.

[47]河南祲何多[N].大公报,1922-03-06.

[48]豫省水灾[N].晨报,1923-08-03.

[49]汜水黄河决口[N].晨报,1924-04-05.

[50]木堂.汴省之天灾人祸[N].申报,1925-08-14.

[51]郑州山水暴发[N].申报,1927-07-26.

[52]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3]豫颍水溃决成灾[N].大公报,1932-05-17;颍河决口[N].大公报,1932-05-18;豫省之天灾人祸[N].大公报,1932-05-22.

[54]各省纷纷报灾[N].申报,1933-08-31.

[55]豫省水灾惨重[N].申报,1934-08-14.

[56]豫省水灾之外讯[N].申报,1935-08-13.

[57]屈映光即携款赴豫办黄灾急振[N].申报,1938-06-22.

[58]豫扶沟附近黄河决口[N].申报,1940-07-18;黄水暴涨太康全县几陆沉[N].申报,1940-08-16.

[59]豫省各县灾情惨重省府请求振济[N].申报,1941-07-24.

[60]豫灾严重[N].解放日报,1944-01-24.

[61]谈黄河决口原因[N].新华日报,1943-10-20.

[62]黄河水涨——孟津已成泽国[N].民国日报,1946-07-26.

[63]战乱冰雹发大水天灾人祸遍河南[N].大公报,1947-07-26.

【责任编辑:韦琦辉】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4-0042-05

作者简介:朱正业(1970—),男,安徽肥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杨立红(1974—),女,辽宁彰武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编号:10BZS050);

收稿日期:2016-01-15

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近代淮河流域水灾与救治研究”。

猜你喜欢

近代水灾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