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的崇苏之风

2016-04-13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轼

曾 萍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晚明的崇苏之风

曾萍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研究晚明崇苏之风的目的在于了解晚明社会变化情况,从而找到崇苏之风背后的根本原因。文章介绍了晚明社会发展概况和苏轼的文学特点,结合经济与文学分析了崇苏之风背后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晚明;崇苏之风;苏轼

晚明掀起的“崇苏之风”中的“苏”指北宋中期“三苏”之一的苏轼。之所以出现崇尚苏轼到了一股风尚的程度,乃是由于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彼时政治的黑暗、社会风气的奢靡、文风的浮滥之不满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又兼当时出现的“前后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汉唐”理念以图大力整顿诗风、文风,不料却挢枉过正,让晚明的诗坛、文坛深陷复古过度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于是,既说理抒情,又自由奔放,且进一步将宋诗引领向好议论、散文化方向的苏轼诗文的创新模式就成为晚明文人们寻求解决之道的首选。

一、晚明社会发展概况

晚明时期所处的社会相当复杂,一方面,传统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依然延续,统治阶层沿用着孔孟之道作为治国理政的黄金标杆,强调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的等级尊卑,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服饰、用具等典章制度维护其统治。同时,宋明以来兴盛的“程朱理学”在晚明依然是表面上约束民众思想和行为规范的金科玉律。然而另一方面,晚明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社会财富较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丰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到了历史新高度。

但是,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相对应的却是蔓延全国的追求奢靡之风。平民阶层在掌握了一定的财富后开始不满足于礼制规定的服饰用度等的限制,当时小小的八品官就敢于“佩金带、衣麟蟒”。教坊的司乐也敢于在衣服上绘禽鸟的图案,而按照礼制规定,这些只能是穿戴在朝廷官员的官服上的服制。普通百姓人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纷纷穿着以往只有贵妇才能穿着的大红丝绣服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鉴于奢靡之风太盛,朝廷规定了“禁奢”令,却不料在民间引发强烈反对。一个名叫陆楫的人立即针锋相对地作了一篇《禁奢辨》,明确表示了“禁奢”令的反对,而且理由极其充分。此人表示,奢侈带动了消费,消费带动了生产,生产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过上了比过去好的生活,老百姓生活好了社会才更加安定和谐云云。不仅如此,其还认为如妓院、酒馆之类的娱乐场所是“天地间大养济院也”,因为有了这些娱乐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才让更多穷人能够养活自己与家庭,不至于因为没有赚钱的渠道而陷入生活无着的窘境。甚至于一些南方的士大夫阶层也附会陆楫的说法,称奢靡“其逾游逾盛,小民逾安乐耳”,指奢靡能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对民生有益。

民间财富的累积也让更多市民阶层有了寻求更多娱乐和休闲生活的机会,但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的突破。比如苏州地区彼时盛行上山进香,无论男女均热衷于此。而男女之大防是儒家格外强调必须严格规范的清规戒律,如此男女混杂式的进香活动自然是对孔老夫子的大不敬。于是时任苏州知府便下令禁止妇女上山进香。不料转眼就出现了有人静坐示威的社会问题,静坐的并非是进香的妇女,而是山下抬轿的轿夫。理由是政府禁止了妇女进香,就没了坐轿子的女人,轿夫就断了财路,生活无着,因此到知府门前静坐表示抗议。这个事件虽然看着象个笑话,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社会经济现实反映到文学领域则是晚明时期通俗文学大行其道,诸如戏曲、散曲、小说之类的大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发展势头迅猛。但诗歌却日渐式微,以朝廷官员为代表的士大夫诗歌中流行起“台阁体”,主要是官员领圣、应酬或题赠时所作诗作,富贵福泽之气充盈,却既不反映社会民生,又不体现政治格局,内容浮夸、形式做作。但这种不良文风却因为迎合了统治阶级而被皇家青睐,因此追名逐利之徒纷纷效仿,竟也流行了一百多年。面对诗坛的不良风气,晚明的文人中间出现了清理“台阁体”的“前后七子”,其创作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言意效仿古风,以秦汉盛唐的诗歌文风荡涤晚明文坛。“前后七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台阁体”的作用,却由于模仿古风过甚而少了创新。

二、苏轼文学特点

苏轼,宋词革新家,因不满于当时以柳永词为代表的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的婉约之词,肆力打破诗词界限,把艺术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也就是所谓“以诗为词”。

苏轼的词或文笔细腻、风情婉转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高歌入云、逸怀浩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给宋词带来了新气象,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黄庭坚等人也各有自己的成就,其共同创造了北宋词坛多种风格相互竞争的繁荣局面。

三、晚明崇苏之风的本质

任何一个时代出现诸如“风潮”的现象必定会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意志相融合的具象展示,晚明之所以“崇苏”之风,乃是由于社会客观现实中出现了“崇奢”之风。商品经济与市场交易的极大发展奠定了金钱和物质在时代与社会中极端重要的地位,曾经在普通人群思维中牢不可破的“等级”、“尊卑”、“贵贱”观念似乎在金钱面前被击得粉碎。有了金钱支撑的普通人,与高高在上的权贵在物质享受方面变得一切平等起来。商贾之家在历朝历代都是被官宦、士大夫所轻视的“下九流”的阶层,吃穿用度均被严格地限制在下层人群范畴内,但在商品极大丰富的晚明时期,金钱成为能够换取一切物质的硬通货。市民阶层越来越认识到金钱的力量,追求物质享受、爱好奢华的生活与享乐的生活,不再顾忌朝廷和卫道士对等级的严格规范逐渐成为晚明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

诚然,从道德层面看,奢靡之风盛行对于人追求高尚品格与崇高道德极为不利,但在晚明那个普通人被封建礼教压制了五千年、新的社会制度正在悄悄萌芽的社会转折时期,追求奢靡生活、“僭越”礼制的社会普遍化行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市民阶层反抗封建等级制度压制的思想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安贫守拙”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对社会的看法变得多种多样。反映到文学艺术层面就是晚明时代广为流行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大量的传奇、志怪小说或戏曲、散曲等更符合大众娱乐审美的通俗文学。而诗歌领域则演变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台阁体”。

奢靡颓废的社会风气和表面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现实生活的诗风文风自然让一向以诗文讽谏时政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文人墨客人深深不齿。可悲的是,为了扫荡“台阁体”而涌现出的前后“七子”们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创作出了一些针砭时弊、揭露现实问题的作品。却又陷入了挢枉过正的极端,抱持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固执观点徒然地尝试以形式规范内容,结果也只是模拟却无法创新。

因此,晚明文人崇尚苏轼的本质乃是崇尚苏轼将宋词的创作带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以词写景、抒情、怀古.感旧、记游、说理、谈禅的革新创举。归根到底,晚明文人崇尚的乃是“变革”。

宋词最初并不叫词,而是叫“曲、曲子、曲子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歌曲、长短句”。从这些命名不难看出,宋词本质上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可见最初的宋词其实是歌曲的文字内容,相当于歌曲的附属物,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这也是柳永常为青楼之女作婉约之词而招致其他士大夫耻笑的原因之一,词在苏轼前的地位并不高,也因被蔑称为“伶工之词”而难有大的起色。但苏轼却让词坛上立时耸峙起气象万千的巨岳,王灼评价苏轼将宋词“指出向上一路”(《碧鸡漫志》),苏门弟子及追随者秦观、黄庭坚、贺铸等都能各自开辟蹊径,卓然成家,在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正是由于苏轼对于宋词如此卓著的贡献,晚明的文人墨客才看到了类似于苏轼对词的变革之举才是挽救辉煌不再的古体诗歌的救命良药,因此对苏轼之词和其创作思想、路线等推崇备至。除了苏轼开创宋词创作先河之举给予了晚明文人诗坛变革的希望以外,苏轼词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与唱出的时代最强音也让对晚明黑暗政局无计可施的文人墨客们看到了以诗救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途径。

结束语:

晚明出现崇苏之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处于时代转折点的综合性影响,资本主义萌芽让封建等级观念在市民阶层中越来越淡薄,思想的变化既促使了普通人追逐奢华享乐生活,也让文坛的风气产生了变化。而文人崇苏的表象是希望借苏轼创新宋词的理念拯救日益颓摩的晚明诗歌,本质上却是对变革的渴望。

参考文献:

[1]董丽萍.浅议晚明崇苏之风[J].芒种,2015,14:67-68.

[2]刘水云.试论晚明昆曲之入京[J].戏曲艺术,2010,04:85-9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041-02

作者简介:曾萍,硕士,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