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2016-04-13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
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 曹 焱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 曹 焱
众所周知,好作品必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面世。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写出佳作更得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写完作文后为什么不修改呢?
原因一:评改方式造成修改意识淡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定义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写作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跟抄写、做习题不一样,它不单是一项“作业”。而长期以来由老师评改这一方式让学生文章的读者只有教师。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作文不是拿起笔来说话,是一项作业,仅此而已。
叶圣陶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而长期以来,学生写完作文后便是交给了老师,由老师来评定成绩。改的权利交给了老师,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改”便是于己无关了。
原因二:评价形式造成修改兴趣消失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作为“判官”的角色出现。凭自身性格爱好,审美情趣将写作评了个三六九等,删去一些不入眼的,删去些不合情理的,成就了一篇篇“赏心悦目”的成品作文。而很多时候,那些被我们摒弃的恰恰是孩子们心中真正所想,所说的。很多教者比如我,也知道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努力和学生同喜、同忧、同想、同感,作为一个欣赏者和分享者来修改孩子们的写作,但这真不是件容易事,教师的努力很多时候只是隔靴抓痒,隔岸观,毕竟代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学生们拿到改后的作文,关心下分数和等第,看着“语句不通顺,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够新颖”“上下文联系不紧密”“写作层次不清楚”等评语,恐怕是再也提不起修改的兴致了。
原因三:知识水平限制修改行为发生
学生不修改作文除了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自身知识水平也限制了他们修改行为的发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么写才叫好?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因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此没有概念。没有了参照,何谈修改?
另一方面,真正的修改,既有对细节的润色,也要注重整体的调整。很多学生因为没有修改的意识,导致缺少修改能力的锻炼。因为“不会”所以“不改”,因为“不改”,越发“不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放弃修改了。
这些原因都导致教师即使以命令的形式强制学生修改写作,但收效甚微。学生并不是“抗旨不遵”,实为“力不从心”啊。
综上所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学生不修改作文这一现状。
一、故事激趣,增强修改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于学生会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讲述唐诗贾岛“推敲”的故事,清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史实,美国作家海明威不顾体残多病先后两百多次修改《老人与海》的传说……在故事中,学生对修改的重要性有了感性的认识,日积月累,自然加强了对修改的重视,形成了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观念。
二、加强指导,提升修改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伙伴,也是领路人。特别是能力的培养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针对于上文所讲的因“不会”而“不改”这一现象,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会改”才会“愿改”继而“会改”,形成良性循环。
相对于作前指导,作后评讲课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和研究。我认为作后评讲课可以有几种类型。
1.符号认识课。特别是针对于中低年级学生,隆重推出种种修改符号,让学生认识并且会使用。
2.佳作欣赏课。挑选写作中的佼佼者,或者是教师的下水文,或者从媒体上选中的佳作。引导学生从选题立意、素材取舍、遣词造句、写作手法等方面来欣赏。因为有了榜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继续学会修改。
3.对比品评课。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面对同一命题时常有相同素材出现,但因写作水平造成优劣立现。这时如果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评讲,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效果很好。
三、形式多样,形成修改氛围
名师管建刚对于作文教学有他独特的理解,我也很赞同。他认为:作文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无视“发表”的作文教学,是断了血缘、破坏了婚姻的残缺的作文教学。没有发表,作文就没有读者,没有读者的作文是“死”;没有读者的作文教学,怕也是半死不活的。一次次的“发表”,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才会和“作业”本质地区别开来。
我认为,如果作文的读者越多那么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就越高,修改的动力也就越大。写作才能实现拿起笔来说话。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写循环日记。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用一本作文本。四人轮流写作,周一到周四为一循环。这样每次的作文至少会有三个读者了。每周开展一次“作文擂台赛”,先四人小组共读、评、议本周的作文,推选出最佳的作文再到班内进行擂台赛。这个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优秀习作常常固定在几个学生上,于是我又即时改动,还可以推选好的句子,这样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读者”,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和荣誉感,体会到了写作带给他们的幸福。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评价机制,学生再也不敢胡乱交差了,写作后主动修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2.建作文论坛。网络的魅力是无穷的,孩子们虽然还是小学生,但是对于“发帖”“跟帖”一点也不陌生。我何不将作文本当作虚拟的网络,让学生在上面发表观点呢?当发现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问题百出的,我将之放到一本特别的本子上,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班的《作文论坛》,鼓励学生们在后面跟帖。内容不限,可以是用一个符号表达你的看法,如鲜花、笑脸、哭脸等,当然更欢迎用一两句话表达。
3.开作文超市。实践证明,第二种方式收到的效果很好,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发展到后来的你争我抢,形成了很好的修改氛围。于是,我将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完成习作后,我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作文超市,如超市购物般选择你想读的作文,并且“跟帖”进行修改。
4.帮学生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时的兴奋和满足是无法和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遗余力地来帮学生投稿,孩子们拿到样刊时的幸福又会成为榜样,带动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但是,不能止步于此,每一篇发表的作文我都会带领孩子进行原文比较,看看编辑老师又进行了哪些修改,让学生进行思考,有所收获。
四、二次写作,彰显修改收益
第一次习作往往是不成功的,经过修改后的习作才能趋于成熟。因此如果条件允许,且有必要的话,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习作,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再指导学生将自己前后的文章进行对比,更能体会到修改的收益。
需要明确的是,修改文章的确是件很枯燥的事。学生年龄小,兴趣的持久性低,要他们自觉地坚持修改确实不易。以上我所述的措施也多有同行实践。衷心希望在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学生们能竖立修改观念,养成修改习惯,提高修改水平,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