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6-04-13杨佳新
□杨佳新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新常态下我国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杨佳新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新常态下,石漠化作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我国石漠化现状和危害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形势下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石漠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3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日益显著,必须认识到现阶段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石漠化现状
截至2011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 200.2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331.8万hm2,分别占岩溶区土地总面积的26.5%和29.4%,石漠化范围涉及我国8个省区市,与2005年第一次荒漠化监测数据相比,6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6万hm2,以平均每年1 600km2的速度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
1.2石漠化危害
石漠化给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第一,石漠化导致了区域土地退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第二,石漠化带来了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区域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第三,石漠化程度的扩大使得土地生态承载力持续减小,直接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第四,石漠化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
2 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治理周期长
虽然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石漠化面积较大,使得治理的过程缓慢,周期长;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其生存空间环境资源的索求和破坏不断加剧,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石漠化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2.2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投融资格局
目前我国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能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的多元投融资格局,加之石漠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石漠化治理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地方政府在石漠化治理中的财政压力大,往往会导致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治理不及时,治理主体积极性不高。
2.3区域生态治理意识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显著
我国石漠化区域贫困人口多且集中,人类生产生活水平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观念落后,对区域生态治理意识薄弱,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部分区域目前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直接导致石漠化程度加剧。
3 我国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3.1完善石漠化治理政策体系,形成形成多元治理和投融资格局
第一,建立健全石漠化防治法律体系,明确的石漠化治理的赏罚制度和权责机制,加大加强石漠化治理的执法和监管力度,做到依法防治,依法监管;第二,完善石漠化治理配套政策体系建设,增强石漠化治理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第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石漠化治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石漠化区域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四,变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扩宽石漠化防治渠道,形成多元治理和投融资格局。
3.2加大石漠化治理科技投入,创新石漠化治理新模式
全面提升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树立科学的石漠化治理理念,鼓励组织科研机构和人员进行石漠化治理技术的创新研究,不断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新模式;要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传统的治理方式;积极学习国内外石漠化治理的新成果,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石漠化治理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全面动态化的石漠化监管信息平台;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自然修复等手段进行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3.3转变发展理念,实现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目标,极积调整石漠化区域的人口布局和生产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要大力发展石漠化区域特色种植业,旅游业等经济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最终实现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结束语
石漠化的治理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健全和完善石漠化治理的法律体系、政策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元化的石漠化治理途径;实现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1004-7026(2016)06-0051-01中国图书分类号:S7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