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探析

2016-04-13刘艳霞王桂云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大众化红色

刘艳霞,王桂云

(1.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38;2.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探析

刘艳霞1,王桂云2

(1.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710038;2.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的先进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独特优势。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理论修养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以及进行相关实践活动,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师生员工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终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优良传统、行为规范、法律制度、崇高精神等及其物质体现。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具备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等人才,使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牢牢把握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一、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要求

中国经济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从高速降至中高速,进入结构调整优化和平稳发展的新常态。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然而,一些人士却别有用心地由此表面现象得出“中国经济衰退论”的唱调,甚至在国内外肆意渲染,企图扰乱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敏感时期,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高校师生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应该擦亮眼睛以理性的视角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形势、认清方向。为了避免被纷乱繁杂的社会现象所蒙蔽,从而迷失方向、丧失信心,高校必须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新的独立力量总的来说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它由于它本来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了的相对独立性,又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1]因此,通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感召力和强大动员功能,使高校师生牢牢把握党的指导思想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使高校师生员工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勇于改革创新,最终中国完全会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的良好态势,推动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任务

从国内来看,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能够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史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整个中华民族起着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而红色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物质载体,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以其实证效应有力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国际环境来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等各种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等优势资源大力宣传其意识形态,以此来冲击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对非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而且尤其注重从这些国家的精英阶层进行“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利用,以起“引领”作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国家已经在所谓的“北非之春”运动中初显战绩。在此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如何增强我国民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有效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风险,无疑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文化资源和文化素材。”[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社会动员功能,能够客观地从而科学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有效对抗西方国家的瓦解图谋。特别是在知识精英云集的高校,面对思想不够成熟稳定的广大青年,更加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由于全国各地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别不尽相同,使得红色文化具有地区差异性的显著特征。我国各地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活动规划,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高校师生员工在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

(三)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成果,是中国几代人付出心血和生命代价铸就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屹立不倒的重要立足点。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在现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其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优良基因极大彰显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在知识精英和青年学子云集的高校阵地,必须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先进基因,厘清红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在积极承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各个时代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3]红色文化既有汲取外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博大胸怀,又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民族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3]尤其是高校领域,作为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一定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针对高校内部师生员工思想意识方面的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形势,进行形式多样的大胆创新,打造具有时代内涵的先进校园文化,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引领时代方向,不失时机地在国际上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二、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特点

首先,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生动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检验,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如此往复以致无穷,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最终使人类获得对事物正确的、深刻的、本质的认识。那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渗透,包括参观革命纪念场馆、对革命历史遗迹考察、观看红色影视剧、唱红歌等方式,属于第一次实践基础上形成第一次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这种感性认识相较于理论陈述更易于调动师生员工的感官,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印象,能够避免单纯说教式教育的抽象乏味,从而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投身工作学习的满腔热情,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其次,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说服感染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事实胜于雄辩。通过爱国主义基地实践教育等活动,师生员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认识到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牺牲才换得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必然会增加对党的信任,并且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大力树立正面的榜样,加强正能量的普遍渗透。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等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业绩贡献,师生饱受感染,自然而然会激发出对他们艰苦奋斗、勇担重任、百折不挠等崇高精神的敬仰,从而内

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学习效仿、立志成才,最终奉献社会。

最后,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创新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推陈出新,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高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从电影电视到网站会议,从师生红歌赛到大学生红色社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事实上,大批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例如,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办学理念,开发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课程”[4],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建有“红色学坛”、“学习毛泽东协会”、“国学会”和“一师青年协会”四个大学生红色社团,[5]以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和区位特点,在红色社团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走出一条颇具特色道路。

三、以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避免的误区

(一)重表面形式而少实质内容

在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以参观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视剧等方式培养师生员工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如果没有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很可能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到应有的教育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在红色文化活动过程中,因时间限制往往只能走马观花大概了解一下先进事迹,虽然有所感触,但“三分钟”热度现象比较突出,即参观完了之后不久就淡忘了,大部分师生员工难以形成深刻和持久的思想认识。第二,对红色文化育人功能重视不足,致使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也缺乏全面规划和系统梳理,造成“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或者认为红色文化仅限于临时作秀而忽略其要旨。第三,一些高校因经费问题无法全面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使广大师生员工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教育,也使得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重学生群体而轻教师员工

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方面,一些高校往往把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甚至唯一对象,而忽视了对教师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致使一些教师员工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能明显高于学生,甚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引起负面作用。例如,辅导员管理学生时会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当前社会问题;高校其他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领导,在不同场合中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认同倾向,等等。因此,各个高校有必要探索出一条教师员工和大学生之间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急功近利的倾向

在红色文化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错误思想倾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环境下,一些高校容易在市场导向下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而缺乏对教育教学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更难认识到红色文化育人的特殊深远意义。这就使得他们在办学方针方面格外突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也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对教师员工加强专业培训,但是却相对弱化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进行培养,尤其是不能很好地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独特作用。对此,必须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宣传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综上所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内容。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独特优势,值得广大高校深入挖掘和研究,力争避免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最终形成对高校师生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机制。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6.

[2]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张玉莲.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

[5]杜毅.红色社团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12.

(责任编辑:李娜)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研究”(项目编号:860502)、西安思源学院学院2016年重点科研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红色文化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ASY-A1601)的研究成果之一。

G641

A

2095—7416(2016)05—0049—03

2016-07-26

刘艳霞(1975-),女,山东成武人,硕士,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桂云(1982-),女,山东东营人,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大众化红色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追忆红色浪漫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