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阶平:国之大医的教育人生

2017-01-09姜乃强

教育家 2016年45期
关键词:吴阶平协和医学院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吴阶平:国之大医的教育人生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他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被誉为我国医学界的旗帜与楷模。他是德高望重的医学教育家,教书育人数十载,阐述多种医学教育理论,提出多项创新教育观点,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是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被人们称为国之大医的吴阶平。

难忘年少时的求学岁月

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吴阶平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本人也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

从1966年担任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到1985年担任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到2001年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吴阶平集毕生经验,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成长规律、医生的人文素养、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服务艺术等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这一切的成就,起源于他的家庭教育,孕育于他在协和医学院的求学阶段。

吴阶平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父亲吴敬仪。在吴阶平儿时,父亲就请老先生教孩子们读古书、学算术。20世纪初,北京东单三条那座高墙深院的清朝遗老“豫王府”,被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买下拆掉,花5年时间在原址上盖起了一组磨砖对缝、绿瓦飞檐的宫殿式楼群,那就是协和医学院。

吴阶平儿时到北京治伤曾在那里住过,他当时恍如进入了一座神秘莫测的迷宫。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到协和医学院读书。吴阶平中学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完成了协和预科3年的学业后,1936年正式进入这座“王府”。协和医学院学制8年,毕业生由纽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教授多为美国人,教学全用英文。

毕业前夕,吴阶平聆听了学院内科主任、荷兰医学家斯乃博教授《有准备的头脑》的报告。报告题目取自法国科学家、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的名言:“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吴阶平把这句话深深印在了脑子里。多年后,吴阶平所取得的成就,无不与“有准备的头脑”有关。

挂心祖国的医学事业

1942年底,吴阶平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之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被日军占领的北平生活令他感到压抑,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上,并且在世界著名华裔泌尿科专家谢元甫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对泌尿外科产生兴趣。

1947年,吴阶平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导师是现代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奠基人、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吴阶平从哈金斯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包括前沿的医学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吴阶平在临床方面不俗的表现令哈金斯十分赞赏。在吴阶平即将学成回国时,哈金斯教授把芝加哥大学的科研大楼蓝图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你将来的实验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来。”吴阶平谢绝了恩师的挽留。1948年,而立之年的吴阶平回到了硝烟弥漫的祖国。

在北京医学院,吴阶平开始创建新中国自己的泌尿外科事业。他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病房附设3张病床,专门收治泌尿外科患者。1954年,吴阶平发表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学术论文。因为吴阶平的发现,国内每年有上千名此类病人从死亡边缘被挽救回来。

1959年,吴阶平设计了利用回盲肠进行膀胱扩大术。该手术在20世纪70年代,被欧美书籍和杂志作为最新的手术方法介绍给读者。而吴阶平对输精管绝育手术的改进,为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这项技术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忧虑谈性色变的愚昧

1982年,一本医学专著居然成了畅销书,这本书就是吴阶平主持编译的《性医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关性问题的第一本专著。其实,吴阶平很早就认识到性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工作。

吴阶平提出,要消除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教育非常重要。人的社会性使人的性活动不同于动物,无时不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性成了不能谈论的话题,这种现象本身又成为一种无声的“性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完满。应明确社会主义性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体系和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性教育。

当时,周恩来总理很关心这个事情,他对吴阶平说:“你去调查一下生理卫生教育的情况,搞一些材料。”吴阶平回忆:“那时,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其中有两张男女正面裸体图。书出了以后,周总理让我去看看效果怎么样,我到学校里一看,那两张图都被撕掉了。周总理说让我去帮助他们,青春期教育很重要,要把大家发动起来,让大家都理解这个事情。”

痴迷创新医学教育

谈起吴阶平倾心医学教育,当年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师生们记忆犹新。1960年3月,吴阶平接受了筹建北京市第二医学院的任务。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条件极差。没有校舍,吴阶平就带领大家在一片菜地和苇塘上白手起家。

在北京市第二医学院尚未完全建成时,吴阶平就已经开始贯彻他的“教学要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办学方针。他先让教师去各个医院参观、学习,了解医院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学生。

临床医生们最爱跟吴阶平一起查病房,听他主持病例讨论会。和讲课一样,他启发、引导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探讨。医生们最感兴趣的是吴阶平经常能从一份常见病的病例记录或是一张普通的x光片上,发现和提出不寻常的问题。这样的活动常常是座无虚席,同行和后辈都很受益。

吴阶平在担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期间,实施了一项颇具创意的教学改革,在学生基础课程结束进入临床学习之前,用半年的时间开设“科研训练课”。课程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用英语作报告。当时的美国哈佛医学院院长到协和访问时听了学生的报告后倍加赞扬,认为协和的这种训练独具特色,是哈佛所没有的,随即提出了两校交换学生的倡议。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提出,应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实施者。1989年,吴阶平提出了“好医生”的标准,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入教学,这一医学教育思想的创新,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希望学生做负责的医生

吴阶平拥有很多医学科学领域的头衔,最令他自豪的头衔是“好医生”。

做一名好医生,也是吴阶平几十年教育学生和告诫年轻医生的重要内容。他常对学生说,作为一名好医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性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一定要对病人负责,因为病人将自己的健康以至生命托付给了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解除病人家庭、亲友的痛苦和工作单位以至国家的负担,这也是医生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责任。

吴阶平提出,临床医学人才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好医生要懂得病人的心理和需要,从实际出发,为病人服务。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也不是仪器设备,而是病人,并且是有心理反应的、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病人。即使当今医疗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先进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好医生仍需通过与病人的交流获取大量的真实信息。

猜你喜欢

吴阶平协和医学院
吴阶平: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新乡医学院
吴阶平:国之大医 情系桑梓
弘扬科学家精神
——吴阶平院士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