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富有实效
2016-04-13陈玲芳
文/陈玲芳
让数学课堂更富有实效
文/陈玲芳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局面。教学形式多样了,课堂热闹了,课堂教学就有实效了吗?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只注重课堂表面的热闹,是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精心备课,整合学习资源,确保教学有效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是上好课的基础和良好保证。有效备课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备课时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好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以学生的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为出发点,根据知识的纵、横联系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肯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因境生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创设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新知识的呈现,尽量寓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之中,使他们明白数学知识是生活方式中很常见的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常见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设合理有序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巧妙地利用语言艺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肯定会回答:“圆形”,紧接着教师可以再问:“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吗?”学生肯定会被逗乐,七嘴八舌地说明理由。像这样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情境就能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
创设开放有趣的探究情境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呈现,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指导探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动手实践,感知体验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能形象直观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提出猜想,对数学结论和数学问题进行说明和验证。动手实践能化难为易,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习新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力“武器”。
小组合作,互动互赢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依赖思想比较重,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各小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自主探究,发展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学生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再想方设法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不但印象深刻又提高了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善于引导,有效互动,并提供充足的思考、尝试、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要高度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做到重点地方多追问,难点地方多重复,疑点地方多辨析,从而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问题的理由与依据,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合作与交流的气氛,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那样课的结构也变得非常紧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优化评价,关注学习反馈,分享教学成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多元评价 评价应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以鼓励为主,并注意方法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却是多向的、全面的。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评价了对方的学习,也养成了正确地看待一件事、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课堂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丰富语言,激励评价 课堂评价语应做到准确、简洁、得体、生动,让学生听得明白,也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师生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把握时机,恰当评价 如果说好的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美丽,那么好的评价就是一种生成的艺术。一要适时评价,及时反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是发挥评价的延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并非一律都要得到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当学生在新旧矛盾冲突时,也可以不立即给予评价,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观察、辨析、讨论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很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