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研工作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2016-04-13文/徐超
文/徐 超
对学校教研工作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文/徐 超
“互联网+”的新时代,新课程改革、中高考改革的新形势,给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中学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的唯一法宝就是教育科研。
教师教研工作的现状
调查情况 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教师教研工作呈现出两极分化,有教研成果的教师占35%,缺少教研动力的教师占11%。
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教师能否获得教研成果,取决于教研动力和教研能力。即动力+能力=成果。
主要问题 一是对专业发展的追求不高。误区:“教好课”就行。二是对教研工作的认识不足。误区:教研工作是份外事。三是合作研究的意识不强。误区:不愿分享成果。四是教研工作的氛围不浓。误区:教研活动没有时间。
教师教研工作的认识
理论观点 “教师即研究者”——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每一个课堂即是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教育科学的理想。“教师做一些研究是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王国芳语。
理性思考 在具备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师是否优秀,取决于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优秀教师。
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研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研能力及成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志。三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教研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助力,也是学科建设的动力。
教师教研工作的任务、途径和举措
任务 一方面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研究:研究课标、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情、学法,研究考试说明、命题、动态等。另一方面围绕学生需求开展研究,研究学生的教育活动、教育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研究教学资源整合,研究学科拓展课程等。
途径 教研组围绕学科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和资源开发活动;备课组围绕课堂教学,开展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教师围绕专业发展,进行教学反思和专题研究。学校的各项教研工作任务,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教师。教师的教研贵在一个“做”字:研究的对象是“做”——对自己的“做”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在于“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做”——通过研究让自己“做”得更好。
举措 一是提高教研认识,形成教研氛围。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搭建教师教研工作的平台。二是强化问题意识,推进课题研究。从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入手,积极引导教师面对现状进行质疑、遇到困惑进行探索、总结工作进行提炼、横向联系进行比较、抓住灵感进行拓展,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从制订《课题指南》入手,积极引导教师选择适当的课题、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深入地推进课题研究。三是培养合作精神,发挥集体智慧。依托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凝聚集体的智慧,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提高教研工作的成效,同时还要致力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拉动效应,提高教师教研的整体水平。四是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研能力。为适应型的教师搭建师徒结对的平台,为成长型的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骨干型教师搭建专家指导的平台,满足不同成长阶段教师提升教研能力的需求。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教研成果。把教研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定期召开推进大会;把教研工作纳入教师的工作职责,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把教研工作纳入教师的评价指标,评比时进行量化考核;把教研工作纳入学校的奖励项目,年终时进行总结表彰。
教师们应该积极投身于科研与教育的创新,创造科研与教育的成果,在创新与创造中收获成就与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