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4-13卢灿丽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法治

卢灿丽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试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

卢灿丽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其课程任务和属性,是开展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思想道德;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凝练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之一,这充分表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治要求,法治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强盛的精神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问题,把法治教育视为“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特殊群体的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梦的实现,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主要的教育功能。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宣传、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二)“基础”课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重要任务

高校思政课实施“05方案”后,单独开设的《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各门课程各具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探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述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和谐进程的重大意义;《形势与政策》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与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和内容特点,《基础》课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体系决定了“基础”课培育是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决定其是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体系更决定了“基础”课是大学生培育法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高校里学生是根据所就读专业上课,所上的课程是根据专业教学大纲设置的专业课程,除了法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很难接触到与法学知识相关的课程。当然,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增设选修课,其中就有法律方面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外的兴趣选修来开阔视野,增长法律知识。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不断提高,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毕竟法学选修课开设的量、课时是比较少的,很难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而且选修课主要是就某一门的法律开设,侧向工具性,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材是经过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组织修订的,内容紧跟党中央精神,2015版更是吸收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加了法治内容,将大学生的法治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素养培育视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现阶段“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缺乏理论自信, 法治信仰较低

世界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专业背景不一,很大一部分是2005方案前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教师,自身缺乏法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基础”课教材于2006年出版后,先后经过5次修订,为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吸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于2015年教材进行了第六次的修订,2015版的教材更加体现了国家的“依法治国”理念,比2013版教材更多章节讲述法治的有关内容,这一改变使得原本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加无所适从,对法治内容的讲述更加缺乏自信。再者,国家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下大决心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违背法治精神的事件遭到曝光,尤其是在司法领域的腐败,影响公正执法、冤假错案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些“负面”的新闻报道可以在课程引用讲述,但个别教师没有注意到“度”与分析的把握,加上自身法治信仰较低,没有做好引导,使得学生更加相信法治进程的难以实现,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法治进程。

(二)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2015版“基础”课教材连同《绪论》总共有九个章节,课程学分是3个学分,安排48个学时,涉及到理想与信仰、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传承、法治体系等内容,各章节的内容如何把握课时,既重点突出,又点面结合,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新教材的各章节内容并结合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安排好章节的重点、难点。新教材的第六、七、八章主要是围绕法治知识进行讲述,法治核心价值在于公平与正义,法治信仰的确立离不开法律基础知识的认知,法律基础知识的认知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学习。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第六章第三节、第四节内容是主要介绍了法治体系的各部门法的特征和简介,甚少重要的具体知识点介绍,但学生又对某些知识点是需要了解和认知的,教材呈现与学生所需是不一致的,如何从庞大的法治体系寻找结合大学生应该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学生在认识法律基础知识同时提高法治信仰是教师要思考的难题。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学生吸引力不大

“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之一,但是由于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有接触这样类似道德课程,而且教材也是通俗易懂的知识,学生本身就不给予重视,对课程不感兴趣。再加上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都是大班开设,一般都一百多人一个大教室,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师生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势下,教师再是一贯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用灌输的方式去讲解和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就更缺乏兴趣,难以融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大打折扣,更会走向反面,使得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抗拒甚至不接纳,甚至提出要求取消这些“无聊而枯燥”的课程。

(四)缺乏交流与学习机制,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文件的下发,更加凸显了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而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慕课与微课的出现虽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交流与学习的途径,但是网络资源有限,不是每个章节内容或重点都会涉及;省开展的“基础”课教师培训在近年成为常态,但主要是针对专题或者是最近需要关注或重视的有关精神的传达,缺乏课程内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学习;赣粤桂滇琼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举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平台,但该项比赛又仅限于青年教师,而且缺乏获奖教师的教学展示平台,使没能到现场观摩的众多教师很想学习与提升却没有机会。

三、2015版“基础”课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法治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法治信仰,转变教育观念和治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宣讲者的重要组成力量,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信仰,“基础”课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就要注意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法治信仰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渗透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知识可以通过再学习取得,教师的价值观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去渗透影响着学生。2015版的“基础”课虽然新增加了许多法律知识的内容,会令到一部分没有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感到难以适从,但是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育大学生公平与正义的法治核心价值观、法治信仰,只有认识到这种教育观念和治学理念,才能使教学围绕这个中心去设计,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法治进程的问题,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设计教学大纲,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讲授

前面讲述到法律信仰的确立离不开法律知识的认知,应该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涉及法律知识的五、六、七章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尤其是要对七大部门法的内容进行研究。在实体法律部门知识讲授时要整理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日常生活比较所需的法律知识,容易在人们的法律思维产生错误认识的法律知识以及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法律知识,对于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刑法部分比其他部门法稍为多一些的课时讲解,同时要注意整理归纳出各部门法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对于基本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识记,做好笔记记录,对于重点、难点部门结合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加强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信仰。

(三)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面对有限的课时、大班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授,教师要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新媒体应用、法学实践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高度关注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中的热点话题,选取案例时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年龄特性、感兴趣和关注的事件,多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紧密结合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事件叙述,可以是视频播放,也可以是“情景再现”,设置问题与思考,让学生从问题思考得到启发与教育,影响更为深刻。另外,可以积极探索学生的课外实践方式,利用学校的法学专业资源和校外的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平台,开展法庭旁听、组织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结对开展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法律的重要性,活学活用,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发挥团队力量,开展“课内”与“课外”交流与学习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肩负着重要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利用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便利的网络资源加强学习,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努力。教研室和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共同组织教学大纲的修订,对法治体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突出基本知识点与重点、难点,在每学期安排教学观摩、教学听课环节,督促和鞭策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和学院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教师“走出去”,通过与外校交流、教学竞赛、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提升提供保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设。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2015-01-1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Z].教社科[2015]3号.

[3]胡利敏,王俊奇.高校思政课对法治人格培养的整体性作用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宁沈生)

卢灿丽(1983-),女,广东郁南人,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XJG201559)”;2015—2016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15C012)”。

2016-05-12

G641

A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