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院校传承民间文化的困境与消解——以安徽省为例

2016-04-13李晓星汪四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46052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展概况消解民间文化

李晓星 汪四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安庆 246052)



地方高等院校传承民间文化的困境与消解——以安徽省为例

李晓星汪四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46052)

摘要:安徽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安徽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安徽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与安徽民间文化的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矛盾。文章对安徽地方高等院校在传承安徽民间文化现状的分析,以期找到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安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契合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安地方高校;民间文化;发展概况;困境;消解

安徽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安徽民间文化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藏,许多优秀的安徽民间文化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安徽地方高校的民间文化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培养目标单一,生源范围狭窄,难以招满生源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现象和办学状态与社会对多种人才的需求以及安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急需培养的现实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民间文化类应用性、传承性人才,本文就安徽地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安徽民间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建立安徽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一、安徽民间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史前时期的安徽民间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20万年以前,皖人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安徽的淮南、淮北还有江南地区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时期,禹帝“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英,在金寨县南;六,今六安县地名所本。说明早在公元前21世纪淮河流域就有文化发展的生命痕迹,我们的祖先史前就有河图、洛书、八卦的观念,淮夷、粤人以及土著皖人史前就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在安徽的遗存。

大约一万年以前,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处于孕育的重要时期,安徽地处南北方文化的交界处,是南北方历史文化碰撞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地带,当时文字、铜器、城市、礼仪等人类文明的要素和技术,随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的逐渐增多逐步发展起来,使得安徽文化及具有自己的特点,又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根据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类,安徽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分为四大区域:淮北和沿淮地区、环巢湖地区、皖西南地区、皖南地区。

淮北和沿淮地区的“双墩文化”堪称淮河流域文化的典范,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其文化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是原始社会的“档案馆”,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意义重大。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对研究淮河流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意义重大;环巢湖地区史前文明以含山凌家滩、大城墩、肥西古埂为代表,含山凌家滩以史前玉器最具特点,种类繁多、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制作精巧,能反映远古人们的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和朴素的宇宙观;皖西南地区是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其以薛家岗文化最为典型,陶文化是这儿的典型文化,这里的十三孔石刀最为突出,国内首见,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皖南地区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的遗址较多,即与宁镇地区文化关系密切,又深受太湖流域文化影响,是一支含有良渚文化影响的山区类型原始文化,具有较强的地方文化特征。

(二)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民间文化。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的频繁、人口迁移的加剧,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和群舒文化[1]在安徽的融合加剧,使得安徽在这一时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群舒文化是安徽淮河地区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战国早期,楚国就将势力渗透到江淮两岸,战国中期江淮地区已全部沦为楚地,此地区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从史料中可以窥见一二。

1.民间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曾涌现出以管仲、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管仲,著名的政治家、《管子》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最早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总根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庄子的《庄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创立了相对主义方法论。

2.民间祭祀文化。安徽皖南一带巫傩观念十分浓烈,“民信巫鬼而多淫祠”(《屈原.九歌章句》),“十二月八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以逐疫。”(《荆楚岁时记》)傩仪、傩舞、傩戏等在安徽江淮一带风靡。

3.民间习俗文化。楚人民俗中对火崇拜,有拜火之俗。楚人崇拜凤,民间有许多关于凤的传说,并喜以凤作为地名中字,安徽许多民俗事象中与荆楚习俗相似,因此有人称安徽民俗文化为“东楚文化”[1]。

(三)汉魏晋时期的安徽民俗文化西汉时期,江淮地区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学术中心,术前才俊,云集寿春,研究学术,倡导者乃淮南王刘安。

1.民间哲学思想。刘安及门徒所著的《淮南子》集道如法、儒、法、阴阳及兵家思想为一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文风影响甚大,后由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取代道家思想并渗透到安徽民俗文化中。

2.民间食俗文化。刘安及弟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发明“淮南术”即现在的淮南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李时珍《本草纲目》)。

3.民间占卜文化。西汉时期的阜阳和淮南地区是当时的全国天文学研究中心,从1977年淮阴侯下侯灶之墓中出土的星占和天文观测仪器中可以得知。另也可从《淮南子》的《天文训》中得知。

4.民间文学。这一时期,在东汉,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创建了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很重的一笔。

5.民间美术。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在漆器上人物故事和动植物图案,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三国时期的空白。另外汉画像石可以说是安徽淮河流域最为代表性的汉代文化遗存,是我国古代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民间文化、民间风俗的宝贵资料。东汉到西晋时期汉文化、山越文化不断融合,皖南地区的文化从“俗益像文雅”转变[2]。

6.民间信仰。南朝时期,佛教信仰影响长江两岸的人们,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沉溺在佛教的信仰之中,礼佛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风俗。不仅“吸引清流”而且“炫惑俗流”至今皖江一带民间礼佛风俗仍很盛。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安徽民俗文化。

1.民间工艺。尤其以制陶业为甚,绘画、书法、雕塑与制陶技术浑然一体,使陶器制造业独树一帜,出现了全国著名的窑口:长沙窑、邢窑、定窑和景德镇窑等这些制作精美、质地精良的陶器反映了当时安徽人们的审美情趣。

2.民间哲学思想。南宋以后,安徽民俗文化首推程朱理学、南宋——元明清安徽民间程朱理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皖江和徽州地区,社会风俗为之大变。“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家之书,非经朱子编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休宁县志》)朱熹《家礼》规范了民间的“冠”“婚”“丧”“祭”诸礼,徽州民俗中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仁义礼智信”“贞女烈妇”等民风风俗现象,说明程朱理学对安徽民俗影响的深刻。

3.民间文学。产生了在中国文化体系上享有盛誉的“桐城文化”“徽州文化”,“商成帮,学成派”,此阶段安徽在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使颓废的民俗有了勃勃生机。桐城文化中方以智、钱澄之以推崇古文开创桐城派,戴名世以古文创作闻名,提倡“言有物”开创桐城散文艺术的先河。方苞、刘大櫆、姚鼐是桐城文化的集大成者,号称“桐城三祖”,他们即后来的桐城派学者创造的散文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徽州文化”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当时在长江流域有这样的说法“无徽不成商”[1],徽商推动了当时城市化的进程。胡适曾解释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3]

4.徽州民间美术。体现在建筑风格上,粉墙黛瓦。徽商建豪宅,修园林景观者不少,汪廷讷创作《环翠堂乐府》传世,他刊刻的《环翠堂园景图》是中国版画史上的杰作。徽商风雅喜收藏收藏晋唐宋元的真迹比较多,收藏的书法作品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为天下至宝。徽派篆刻由何震开宗立派,其风格追踪秦汉、学养深厚、而又个性鲜明代表性的人物有程邃、汪肇龙、黄士陵和黄宾虹等。明清之际,徽州画家群体善用笔墨,师从造化,开创简单秀逸之风,确立了新安画家的风格。徽墨在南唐时期李廷圭墨贵比黄金,明代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各领千秋,清代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天柱为徽墨四大名家,胡天柱的“苍佩室”墨一直是朝廷贡品[4]。

二、安徽地方高等院校在传承安徽民间文化方面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的重点由原来注重量的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提升,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大背景下,作为安徽地方高等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求得更高层次、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发展道路,办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文化服务。

(一)目前安徽高等教育在传承民间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专业类高等院校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已将民间文化精华吸收到教学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安徽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安庆师范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等在培养艺术人才,开设特色专业,多剧种联合进行办学,传承安徽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安庆师范学院建立了专门的黄梅戏戏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聘请京剧梅派传承人梅葆玖先生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就在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京剧培训基地签订协议,黄梅戏与岳西高腔作为同出一门的戏曲文化,在表演方式和舞台台风,演唱技巧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上岳西高腔的表演中就有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师生的加盟表演,使岳西高腔的表演锦上添花,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与岳西高腔传承基地就联合办学也签订的协议,我们看到安徽高等院校在传承安徽地方民间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的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安徽许多高校就安徽传统戏曲文化取得了省级和国家级课题,这些课题为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我们看到安徽民间文化尚处在开发阶段,还没有与安徽高等院校的实际的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如何使科研和教学并举,开创安徽地方应用型、传承型人才培养,求得安徽高等教育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是本论文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目前安徽高等教育在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困境。

1.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缺乏,原有的教学内容范围狭窄,缺乏对学生的足够吸引力。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氛围上都没有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真正的接轨,许多交流停留在形式上,这对高校本身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传承都大为不利,安徽高等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比如安徽的文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民间文化资源、民间艺术家,民间文化的传承基地等等,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地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安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能朝着更广的方向拓展,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间文化的人文情怀,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质,又能充分地了解民间文化资源,引导他们开展对本土民间资源的深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2.安徽许多高校在民间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布局不合理,目标和现实矛盾突出。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尤其是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现实生活条件的宽裕,使他们对知识的追求更多地从自己感兴趣的、实用性的方向选择,而现在的安徽高等教育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选择比较热门的民间文化课程作为自己学校的民间文化课程的主打,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在民间文化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设置,造就同类生源的校际间的生源大战,因此,安徽各高等院校在开设新的民间文化课程时应根据自己现有的办学层次,师资力量,发展方向,未来发展规模的展望,以创新的思维建立适宜的新的民间文化课程,完善安徽高等教育的文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不同民间文化课程学习需要的满足,丰富安徽高等教育的民间文化资源。

3.安徽许多民间文化传承普遍后继乏人,高等教育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民间文化在现今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大量的抢救性的工作,给与了许多民间文化一定的政策和物质上的保护,但我们看到民间文化单纯的政策和物质上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关注民间文化的长远发展才是保护民间文化的根本,民间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才能为民间文化挖掘更多的史料,激发更多的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激情,才能让民间文化与时代结合重新焕发异彩,促使大学生重新审视逐渐在身边流逝的民间文化,增强对民间文化的情感,热爱本土文化,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使他们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推进民间文化走入安徽高等教育的课堂,开拓民间文化课程体系的发展空间,创新培养不同层次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是地方不同层次的高校追求自身长远和深度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地方高校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安徽地方高等院校在传承安徽民间文化方面的策略消解

“学科调整的不合理,也造成人员的严重流失和学科水平的下降。”[5]刘锡诚对民间文化研究高端人才的断层深感忧虑,民间文化作为更为原始的文化和独立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本文从民间文化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开发价值、理论研究和教材创编等方面提出安徽地方高等院校在传承安徽民间文化过程中的个人浅见。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认为对于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许多人认为民间文化是土得掉渣的艺术,学习它觉得没有品味,甚至觉得学它就是自己封闭了自己的前程,其实我们仔细地进行市场调查,我们看见每年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就业率高的岗位,创业成功的项目往往是大家平常关注度并不高的所谓的“冷门岗位”和“冷门行业”,这些所谓的冷门在地方风声水起,许多相关的部门求贤若渴,空位以待,高薪聘请。而那些在许多大学生眼里,包括学生家长的眼里的所谓热门的专业,在寻求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面临就业难,创业竞争力大的社会现实,因此安徽高等教育的院校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理念,从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创新培养各类民间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市场但缺乏人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要在传承本地民间文化方面起到无可推卸的责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将不同层次的民间文化的课程纳入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中来,在引入的过程中要对既将引入的民间文化作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实地调研,作出周密的调研计划和专业设置规划,这既是对未来开设的新课程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未来从事这门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就业前景负责。要明确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定位和办学思路,结合本院校的教学实际,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拓展本院校的民间文化教育的专业设置,开设丰富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课程,制定具有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上要采取”三进””三出”的方式。所谓“三进”就是要解决现有的安徽高等院校在培养安徽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过程中存在的教材难、教师难、素材难的问题,安徽高等院校要结合自己可能开设的新的民间文化的课程。1.要引进适合课堂使用的民间文化资料(包括反映民间文化的繁衍历史、唱腔表演等技能、乐谱等原始资料)。2.要引进民间艺人尤其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作为首席客座教授,传授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以期最大限度的保留民间文化原有的艺术风格。3.引进民间文化的经典作品,借以希望传统的民间文化的精品在内容上、技艺上、风格上打动现在高等学院学生的追求独特个性的内心世界,同时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的文化品格。

所谓“三出”就是要解决民间文化的实践问题。1.要出校门到民间文化的发源地(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间文化真实的生存状态,了解民间文化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帮助民间文化基地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2.培养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走出校门,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示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民间文化能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观众尊重和喜爱我们的民间文化。3.高等教育在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过程中最有成效的表现在于能创造出新的与时俱进的民间文化作品,不断地有新的能吸引观众的民间文化作品的出台,是民间文化走入高校课堂最成功的展示。

(四)高校在挖掘民间文化的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要挖掘它的市场价值、旅游价值。民间文化的文化价值勿需置疑,我们应当看到民间文化隐性的市场价值和旅游价值需要等待高等院校深度的挖掘和开拓,我们看到安徽的地域文化名片“黄梅戏”,由于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黄梅戏演艺公司,开设有黄梅戏专业的高校积极的开拓黄梅戏演艺市场,成立专业的黄梅戏艺术团,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演出邀请,我们看到安徽许多地方在举办大型的艺术节时我们都看到黄梅戏的靓影,与黄梅戏有关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从黄梅戏的发展路径中我们也要思考安徽其他的民间文化同样需要发展的空间,地方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离不开当地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这越来越成为地方文化旅游项目的重头戏,全国许多地方在开发当地的旅游项目中把当地的民间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噱头,安徽高等院校在开设民间文化的课程同时加强民间文化的市场开拓和与旅游项目的联谊,这样既有利保证民间文化对潜在生源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安徽高等学府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扩大学校经济收入的来源。

(五)注重民间文化理论的研究,创编民间文化课程的特色教材。历年来国家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和教育部的人文社科课题,以及省社科课题和省人文社科的课题中有关民间文化的课题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民间文化的课题研究与科研开发一直是国家和各省市关注的热点,地方民间文化的繁荣反映的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地方文化发展方向,同时还带动着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注重民间文化的理论研究对地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着深远的意义,让高校实现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目的。

在进行民间文化的理论研究时,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包括学生加入到研究的对伍中来,从民间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它的发源、历史进程、艺术表现形式、现有的状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等)各有侧重地进行深度研究,能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创编民间文化课程的特色教材,为高校民间文化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服务。

四、结语

以安徽地区的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安徽地区的戏曲艺术、音乐艺术、民间工艺等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丰富课程资源,将课程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紧密结合,汲取安徽民间文化的精华,发挥安徽民间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安徽地方艺术院校扩大艺术专业类型的现实条件,树立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探寻安徽艺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类高素质人才和传承性人才,突显高校的艺术特色。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归根到底是传承人群的创造性才能的保护,是人化的保护与活态的传承。”[6]探寻保护安徽优秀的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一直是安徽省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安徽各高等院校理应在传承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挖掘、整理和再现安徽民间文化,有利于唤起大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拓宽学生传统文化的视野,将民间文化的根深扎在学生的心中,使他们成为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艺术人才,为安徽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内在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建设安徽文化大省,建设美好安徽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良剑.安徽文明史(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欧阳发.安徽民俗文化发展概述[EB/OL].乡音杂志的博客.2011(5)http://blog.sina.com.cn/xiangyin6688.

[3]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著.胡适口传自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朱良剑.安徽文明史(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5]刘锡诚.关于当前民间文艺的几点思考[J].东南大学, 2001(4):82.

[6]陈勤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2):56.

[责任编辑王占峰]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安徽地方民间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SK2014A2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星(1971-),男,安徽安庆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汪四红(1972-),女,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23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3-0127-05

猜你喜欢

发展概况消解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屋顶轻便型速生草坪建植研究探讨
蒙医药特色与发展思路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