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初期赣闽粤边区游击队与地方当局谈判研究

2016-04-13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陈 刚(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抗战初期赣闽粤边区游击队与地方当局谈判研究

陈刚
(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自“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走向合作抗日。此时,在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已进入尾声,但是国共仍然处于对立状态。为了扛起抗日大旗,红军晓以大义,主动释放和平善意,愿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和平谈判,谈判成功后,部队进行改编,奔赴抗日前线。

关键词:南方游击战争;国共谈判;下山改编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主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与此同时,南方八省部分游击队和部分红军留在苏区继续进行游击战争。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华北局势一直动荡不稳。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得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和世界人民一道,高举反法西斯战争大旗,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反抗日本侵略寻求民族独立的道路。“西安事变”经国共谈判和平解决,为全国内战的结束带来和平曙光,同时,在侵略者大举入侵面前,南方游击队同仇敌忾,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多次谈判,最终改编成功,共赴国难。对于游击战争末期,中央苏区红军游击队与赣闽粤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谈判研究,前人已经做了一系列相关工作[1],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谈判背景及谈判过程两方面展开探讨,揭示此时国共在抗战初期的斗争历程。

一、谈判前红军的处境与日本侵华大背景

在红军主力转移不久后,国民党当局就加紧对苏区的进攻,苏区局势危在旦夕。随着情况不断恶化,由陈毅、项英领导的残余武装,改变单纯军事防御作战路线,转向游击战争,并在战争中,随着敌我态势的发展,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政策和措施,不断粉碎敌人的“围剿”。项英曾把三年游击战争划分成五个阶段[2](P4)。第一阶段(1934年10月~1935年3月):自敌人进占苏区到第一步的“清剿”,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形势的误判,留在苏区的红军损失较大;第二阶段(1935 年3月~1935年10月):自游击队转到雄庾游区到龚楚叛变,此时期,敌军不断“搜剿”,群众受到较大牺牲,加上叛徒变节和党的领导出现的较大失误,情势更加危急。项英后来回忆说:“从此(1935年4月间),我们住棚子而与房子告别,来过山林的流浪生活了。”

从以上对游击战争五阶段的简略梳理中,不难发现红军时刻处于危机之中,粮饷、武器长期得不到供应。陈毅后来回忆说当时与国民党的斗争十分艰苦,红军整天整月在山里睡,过的根本不是人的生活,像野兽一样[3]。这样使得红军内部很容易发生动摇,龚楚叛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红军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是由于红军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力量“使我们清楚了解敌人的情形而敌人不知我们的实际行踪……以至最后战胜敌人”[2](P94)。

正当南方战争如火如荼、激战正酣之时,日本加紧了入侵中国步伐,自占据东三省后,又入侵华北,妄图全面占领中国。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国共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利用谈判以求和平解决国内争端,双方在反抗法西斯主义面前站在一起、同心协力。一年后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更加深了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不久,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强调人人守土有责。因此,抗击日本侵略不再是个人和个别政党的义务,而是全政府、所有政党的首要之急。在此情况下,国共联合抗日的局面经过漫长铺垫,最终走向成功。

二、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关于赣闽粤红军改编的斗争

自日本1931年侵华后,中共就一直寻求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缔结统一战线。中共曾在多次宣言中表示,愿意在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合法权益、武装民众抗日等条件下与之订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作战战斗协定[4]。1936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引起了国际国内紧张而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联合抗日的方针,并说服了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联红抗日”。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当得知北方统一战线逐步确立的消息后,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喜出望外。项英指出:“首先消灭周围的团匪,来开展南方联合抗日的新局面”[2](P63),而联合抗日中的军队问题是国共谈判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在1937年2月在与国民党高级别的谈判中,周恩来就在西安谈判中向顾祝同提出过,建议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民团式保安团,同时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南方游击区。但蒋介石坚持“北和南剿”的方针,他调集大批军队,继续向南方游击区开进,意图三个月内彻底消灭红军游击队。[5](P160)因此,从“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是“南方游击队更困难的时期,即是说国民党军事当局和陕北红军进入和平谈判状态,而对于和陕北红军在政治上一致的南方红军却采取更加猛烈的‘围剿’”[6]。在这种形势下,南方游击队一面坚持游击战争,一面与中央取得联系,了解党的指示精神。中央对南方游击队的生存也十分关注。毛泽东说:“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7]因此,在和国民党谈判时,周恩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力争把南方游击队改编为中国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周恩来曾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行了五次谈判会议。我们仍在南方一些游击区活动的部队,成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南京企图把他们缴械瓦解掉。这我们不能同意。”[8]由此可见,中央对南方红军十分重视,中央力图通过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接触和磋商来达到和平改编游击队的目的。除去延安和南京进行谈判外,苏区红军也在抗日大旗面前寻求与地方国民党的合作,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三、红军游击队与地方当局交锋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9]。其要点:(一)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可以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和附近驻军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二)对于国民党军队,争取广大官兵共同抗日方针。在土地问题上,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注意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争取与团结群众在党的周围。其最后指出,同国民党求得和平妥协,需要长期忍耐的工作与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从这些党中央的指示中,南方游击队找到了和平谈判的方法,党中央的指示为其谈判指明了方向,使得各游击队在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优势下,在统一战线号召下,积极与之进行斗争保存自己实力。其实,早在这个指示之前,边区领导人就对国共谈判主动释放出诚恳和耐心。项英用个人名义写了《中国新的革命阶段与当地路线》一文,宣传第二次国共合作,强调现阶段的敌人是日本军国主义,国共应合作反抗日本的侵略。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联名发出《致闽西南各界人士书》要求大家彼此宽容,并下令所属部队停止没收土地、停止打土豪,停止一切敌对军事行动。党组织发起的合作抗日活动,赢得了各界人士和群众的支持,给国民党造成巨大压力。可以说,南方游击队在谈判中很好地贯彻了中央的指示。

首先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的是闽西南游击队。1937 年3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即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作出了《关于闽西南目前形势和当时的任务决议》,决定进一步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派出代表和愿意抗日的一切党派及武装力量进行谈判,订立抗日协定。从4月开始直到7月达成协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坚持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主动,“全力进行武装宣传工作,不主动进攻粤军主力……我们又宣传‘愿与粤军合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10]。闽西南各界人士通电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了促成闽西南谈判成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派邓子恢亲赴龙岩谈判。在谈判中,红军保证和平停战,提出取消红军番号,取消军政委员会,作战时受粤军指挥,但粤军需供给红军军费并停止敌对行动。经过艰苦谈判和据理力争,迫使国民党不得不同意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意见。7月29日双方达成协议,各红军游击队从8月23日开始分别集中整训。最终“不独取得了我们阶级群众的拥护,小资产阶级和各界有良心的爱国分子的同情和帮助,连十年来阶级斗争、武装斗争深仇大恨的对手也一部分争取到和平运动上面来了。”[5](P179)即使是少数顽固分子,也不敢公开反对合作抗日的主张。至此,闽西南地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初次谈判的成功有利于积累双方的互信,这样就为其他边区的谈判打好基础,使得双方的合作从易到难,一步步向前推进。

有了闽西南成功谈判经验,赣粤边红军也积极和地方当局进行接洽。1937年7月,项英委托陈毅致信国民党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倡议和谈。8月项英、陈毅以中共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的名义正式发表《赣粤边共产党游击队联合宣言》和《中共赣粤边特委告赣南民众书》[3](P43、45),号召停止游击,团结抗日,同时提出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进剿”游击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打倒帝国主义。为了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合作抗日的重要性,党组织和游击队多次深入开展武装宣传。最终迫使国民党第四十六师发表《告中共同志书》,表示“欢迎中共志士下山谈判,共商北上抗日”。9月8日,陈毅和国民党大余县政府代表鲁炯文谈判,双方就停止对游击区的进攻以及释放政治犯等问题,达成符合赣粤边特委要求的七项协议。9月12日陈毅由彭育英陪同到达赣州,受到赣州人民热烈欢迎,由于良好的群众基础,赣州人民非常支持两党合作谈判。在与国民党江西省代表马葆珩进行谈判时,面对更尖锐更棘手的局势,陈毅据理力争,提出国民党应停止对游击区的进攻,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国民党方面提出红军游击队停止游击活动,停止打土豪,等待改编等谈判条件。这时,蒋介石发表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就促使国民党地方当局不得不承认赣粤边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的合法地位,国民党随即便停止了对游击队的进攻。

在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队伍问题上,国民党当局要求项英到南昌谈判。9月24日,项英到达南昌。在谈判中,国民党答应撤走部署在游击区周围的军队,释放一批政治犯。就谈判成果而言,这次谈判在前几次谈判中更上一层楼,为红军游击队最终改编成新四军奠定了基础。谈判成功后,项英立即部署工作,各游击队陆续下山集中整训。在此之后,汀瑞游击队还和国民党瑞金当局进行了谈判。汀瑞游击队是一支勇敢善战的游击队。他们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长年累月忍受饥寒之苦求得生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经多次寻找最终终找到他们,并出示张鼎丞的指示信:游击队下山点验,同国民党谈判,准备北上抗日。当他们得知党中央和毛主席现在正在延安的时候,战士们一个个欢欣若狂。游击队指战员认为,正是党的坚强斗争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让他们坚持到最后和平的到来。不久国共达成共识,使得红军各游击队走出山林,走向抗日战场。

通过对以上国共几次交锋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共谈判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红军游击队利用了国共上层达成的共识来对国民党地方当局施加压力,迫使地方当局停止进攻,并走到谈判桌前,进行对话和协商。其次,游击队适当做了政策上的退让,比如不主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停止打土豪和没收地主财产等。当然,最后谈判的成功离不开陈毅、项英两位的英勇领导,后来中央高度评价了他们二人领导成绩,指出,红军“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11]。

四、结语

1937年10月,国共达成最终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抗日部队。不久,国民党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改编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命令。南方红军改编是国共两党经过辛苦谈判达成的结果,在各层面的谈判中中共作出了巨大努力,既坚持了原则,又巧妙运用策略,充分发挥群众优势,从而使得新四军的组建取得成功。此外,和平谈判,使得国共免于兄弟阋墙,中国政治局面也由“逼蒋抗日”发展为“联蒋抗日”,双方携手共赴抗日战场。

参考文献:

[1]刘孙伟.试析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期的贡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

[2]项英.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A].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党史资料(第一辑)[Z].南昌: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源征集委员会,1987.

[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287.

[5]刘勉玉.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6]项英.新四军的昨天和今天[A].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9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93.

[8]T.A.彼森.访问周恩来[J].文献和研究,1986(1).

[9]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2.

[10]张鼎丞等.闽西三年游击战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75.

[11]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96.

[责任编辑刘金荣]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研究”(15DJ04);2014年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传承与谋变:苏区革命文化研究”(YG2014006)。

作者简介:陈刚(1990-),男,湖北黄冈人,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央苏区史。

收稿日期:2015-08-04

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3-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