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持守爱情:玛格丽特的伦理选择

2016-04-13连丽丽陈香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506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00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0065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玛格丽特

连丽丽 金 晶 陈香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绥化 506;..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00;.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0065)



用生命持守爱情:玛格丽特的伦理选择

连丽丽1金晶2陈香玉3
(1.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2..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3.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俄罗斯“永恒女性”的代表人物,学界以往多从她的内外兼美性格及宗教信仰的角度来探讨其美好的一面,却很少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探讨她为何有那样的伦理选择。玛格丽特不顾已为人妇的伦理身份,以大师和爱情为自己的信仰,甘愿冲破伦理的禁忌,勇敢、坚强地守护自己的大师和爱情,最终获得了永远的宁静,玛格丽特的之所以获得了永恒的艺术价值,在于其不同凡响的三次伦理选择。

关键词:玛格丽特;永恒女性;伦理选择;伦理身份

玛格丽特是21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米·阿·布尔加科夫(1891-1940)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女主人公。小说讲述了鬼王沃兰德造访莫斯科发生的一系列奇幻故事,作品以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降临莫斯科的活动为主线,中间插入了小说中的小说,即圣经新约故事中有关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其中玛格丽特和大师的爱情故事贯穿在魔王沃兰德造访莫斯科的故事主线中,他们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玛格丽特是小说作者布尔加科夫非常喜欢的人物,是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女性。从伦理身份上来看,她已为人妻,但是在爱情和死水般的生活进行的伦理选择中她勇敢地突破社会和宗教伦理的禁忌,选择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不仅救赎了自己也使大师得到了救赎。

玛格丽特的原型其实是布尔加科夫的妻子叶莲娜,在生活中叶莲娜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和缪斯女神,在作品中,玛格丽特是作者倾注全部热情创造的完美人物。正如作家余华所说:“玛格丽特看上去是属于《大师与玛格丽》的,是属于所有读者的,其实她只属于布尔加科夫。她是布尔加科夫内心的爱人,是布尔加科夫对美的所有感受,也是布尔加科夫漫长人生中的所有力量。”[1]玛格丽特是爱与美的化身,是俄罗斯文学中“永恒女性”的代表形象,玛格丽特通过爱与美来实现她的救赎之路。“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方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2]因此,如要考察玛格丽特与大师的坚贞爱情及其对大师的最后救赎,我们就要从伦理的视角出发,对玛格丽特在爱情上的伦理选择,对小说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做出梳理辨析。在实现救赎的道路上,玛格丽特通过伦理身份的三次改变,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做出了突破伦理剧禁忌的三次伦理选择,她用生命持守爱情,用爱情实现对大师的救赎。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分析”,因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2](P21)。在小说中,玛格丽特经历了三种不同的伦理身份。在不同的伦理身份阶段,她的人生追求都体现着“永恒女性”的神圣光环。她的第一种伦理身份是普通的俄罗斯少妇,她有一个对自己宠爱有加的工程师丈夫,住着漂亮的别墅,过着莫斯科女性人人羡慕的上等人生活。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立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2](P14)。在小说中,大师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时,她穿着黑大衣,手里捧着一束黄花,眼神里饱含着不安、痛苦和孤独,而玛格丽特那时正想着自杀。她不愿意过着比死还要痛苦的生活,在她的生命里潜伏着一股强大的爱情洪流。所以当她邂逅大师时,俩人一见钟情,玛格丽特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她不顾自己已为人妇的伦理身份,选择和大师在一起。她敢爱敢恨,离开了没有爱情的家庭,抛弃优越的生活,来陪伴一贫如洗但才华横溢的大师。并把她全部的爱倾注在大师和大师的创作上,鼓励并帮助大师完成关于耶稣和彼拉多的小说。可以说,自从遇到大师后,玛格丽才特焕发出了女性的神圣光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美的女人,所以从当时的伦理环境来看,玛格丽特为爱而抛弃世俗伦理道德,选择和大师在一起是个正确的伦理选择。可是大师经受不住用心血和生命完成的小说被当时的舆论界批判地体无完肤,大师深受打击躲进了精神病院也离开了玛格丽特。玛格丽特面对大师的失踪和小说的焚毁终日以泪洗面,一心渴望见到自己的爱人。这个时候,克里姆林宫的长椅上,凄苦绝望的玛格丽特身边出现了魔王沃兰德的随从阿扎泽勒。为了能够再次见到大师,她进行了第二次的伦理选择,与魔鬼订立契约,由此,她的伦理身份也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月圆之夜撒旦舞会的魔女。

玛格丽特对大师的爱达到了痴狂的程度,带有宗教般的热情和执着,为了再次见到大师找回爱情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她突破了宗教伦理禁忌,打破人与魔鬼立约定会有悲惨结局的常规,接受了魔鬼的条件。变成魔女之后的玛格丽特其伦理身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她个性中坚强、真诚、善良、勇敢的精神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使她“永恒女性”的形象更加饱满。她勇敢地和魔鬼立约为了能够找到大师、找回焚毁的手稿,抹了回春脂油的玛格丽特去除一切虚伪、矫饰和束缚,回归生命的原始本真,自由翱翔在莫斯科上空,她飞到戏文大楼,她淋漓畅快地对诽谤攻击过大师的批评家住所进行大肆破坏,并也尽可能体现了自身博爱的性格,尽管处于极大的愤怒状态,当四岁的小男孩害怕地呼喊妈妈时,她停下来,努力使自己的声音变得温柔,安慰小男孩不要害怕。在撒旦的盛大舞会中,玛格丽特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她也因自己的爱与慈悲赢得了人鬼立约的报酬:魔王沃兰德找回了大师,并恢复了被焚毁的手稿。与当时的宗教伦理不同,玛格丽特是高兴自己成为一个魔女的,对自己的伦理选择是满意的。[3]正是因为成为魔女这样的伦理选择,玛格丽特才找回了真爱获得了幸福。

在撒旦的舞会结束后,魔王沃兰德根据耶稣的意图赐予大师和玛格丽特安宁。玛格丽特和大师选择喝下了阿扎泽勒带来的毒酒,进入了永远的安宁,玛格丽特也脱去了魔性。在这样的伦理选择中,玛格丽特的形象真正升华为俄罗斯“永恒女性”,她的伦理身份也由魔女变成了神圣女性,玛格丽特的选择不再是藐视社会伦理和复仇,而具有一种救赎色彩。在魔王的帮助下,玛格丽特和大师通过死亡摆脱了人间苦难的生活,她带着神圣的光环重新获得了新生,陪伴大师远离尘嚣,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此时的玛格丽特俄罗斯“永恒女性”的神秘色彩更加突出,此前玛格丽特作为爱与美的化身,作为爱神为大师而存在,他追随和守护人类最高的道德理想——智慧本身,那么小说结尾处他为彼拉多求情,进入伊万的梦境赐福与他便带有了形而上的意义,玛格丽特带着圣爱的光辉来到这冰冷、无序与苦难的世界,成为一种救赎力量,她的爱不仅是大师的救赎,更是为这个世界带来慰藉和温暖。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王沃兰德造访莫斯科这条主线上有一个重要的伦理线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在玛格丽特的爱情这条伦理线上,有三个重要的伦理结,就是玛格丽特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突破伦理禁忌进行是三次伦理选择,玛格丽特身上散发的俄罗斯传统女性善良、勇敢、博爱、自我牺牲、甘愿忍受苦难的美好品格在她的伦理选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她蒙上了一层神性光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坚守及对大师和他人的救赎,形神兼美的玛格丽特象征着俄罗斯“永恒女性”在尘世的降临,也使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与玛格丽特》[J].读书,1996 (11):15.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4.

[3]布尔加科夫,著,钱诚,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43.

[责任编辑王占峰]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圣索菲亚崇拜与俄罗斯文学永恒女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4E048)。

作者简介:连丽丽(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学名著影视改编;金晶(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文学比较;陈香玉(1983-),女,湖北钟祥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15-11-19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3-0084-02

猜你喜欢

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向前多走三千米
论《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玛格丽特自我身份的构建
玛格丽特拒绝给费雯·丽签名赠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世间真情
——简评《茶花女》
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