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解析
2016-04-13邓谷泉
邓谷泉 柳 菁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八章,见诸郭店楚简,释文如下: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48 章)①所引老子文,未注明版本,则为郭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北大汉简本、傅奕本、通行本的校文。从通行本章次。
在“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散句中,“学”、“为”都是行为动词,“学”和“为道”都是谓词性成分(记作“VP”),“学者”、“为道者”都是“VP者”。朱德熙说,“者”是名词化标记,其语法功能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即加在谓词性成分VP之后,造成一个名词性的形式“VP 者”或“VP +者”),其语义功能有自指和转指两种。从语义的角度看,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有两种:第一种单纯是词类的转化,语义保持不变;第二种除了词类的转化以外,词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前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相同,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自指;后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不同,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转指。过去所谓代词“者”相当于转指的“者”(记作“者 t”),而所谓语气词“者”其实是自指的“者”(记作“者 s”)。“VP 者t”在语义上指称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其意义跟VP 所蕴含的对象相关,“VP 者s”只是表示原谓词性成分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其意义只跟VP 自身的意义相关。①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 期。故“学者”、“为道者”若为“VP者 t”——“学者 t”、“为道者 t”,则可今译为“……的”、“……的人”,若为“VP 者 s”——“学者 s”、“为道者 s”,则是指称“学”、“为道”。古汉语“VP 者”既有自指功能,又有转指功能,本身是歧义结构,而“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散句,两“者”字可能用法相同,也可能用法不一,故“学者”和“为道者”存在四种可能性,即“学者t”和“为道者 s”、“学者 t”和“为道者 t”、“学者 s”和“为道者 t”、“学者 s”和“为道者 s”,问题是何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合理的?
一、不可能是“学者s”和“为道者t”、“学者s”和“为道者s”
朱德熙说,因为“者t”是提取主语的,所以在“VP 者 t”里,主语必须缺位。主语不缺位的“VP者”一定是表示自指意义的。不过自指的“者”前边的VP 不一定都带主语,正如转指的“VP 者t”里也可以有缺位一样。②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 期。“学”、“为”是双向动词,双向动词的饱和状态为NP1V2NP2,“为道”是动宾结构,显然,“学者”、“为道者”的主语位置(即NP1位置)未出现相关主语,存在主语空位,为“[()VP]者”——“[()学]者”、“[()为道]者”,满足“VP 者 t”的必要条件。“[()VP]者”虽满足“VP 者 t”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就是“VP 者 t”,也有可能是“VP 者 s”。因为省略主语的“VP 者”和提取主语的“VP 者”表现形式都是“[()VP]者”。但提取主语的“VP 者”(即“VP 者 t”)在“[()VP]者”的空位里,不能加上或补出相关主语,而省略主语的“VP 者”(即“VP 者 s”)在“[()VP]者”的空位里,则能加上或补出相关主语。为便于分析“[()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的空位里能否加上或补出相关主语,现将“[()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及所在句群的主语省略表示如下:
[(K1)学]者日益,[(K2)为道]者日损,(S1)损之又损,(S2)以至无为也,(S3)无为而无不为。
K1、K2 表示主语空位,S1、S2、S3 表示主语省略。S1、S2、S3 省略的主语相同,要么是承前连续省略了“学者”或“为道者”,要么是背景省略“人”。
假定S1-S3 连续省略了主语“学者”,根据主语连续省略形式,K1 所在分句的主语必是“学者”,K2 则是省略了主语“学者”。因为“连续省略是指省略了主语的分句紧跟在没有省略句子成分的分句后面,形式上可以表示为: S + VP,()+ VP,……[ S 表示句子的主语,VP 表示谓语,( )表示此处省略了主语]。”③张文国:《 <尚书>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37页。由于“学者”就是K1 所在分句的主语,K1 不可能是主语省略,只可能是主语缺位或提取了主语,因此“学者”必是“学者 t”。由于K2 省略的主语为“学者t”,“为道者”前可加上或补出主语“学者 t”,必是“[(学者 t)为道]者 s”,故“学者”和“为道者”有可能是“学者 t”和“为道者s”。
假定S1- S3 承前连续省略了主语“为道者”,根据主语连续省略形式,“为道者”必为K2所在分句的主语,必是“为道者t”。若K1 是主语缺位,则“学者”和“为道者”为“学者 t”和“为道者t”。如果K1 是主语省略,应当是蒙后省略“为道者t”,但流水句中不存在既蒙后省略主语,又承前连续省略主语的情形,故“学者”和“为道者”不可能是“学者s”和“为道者t”。
假定 K1、K2 和 S1- S3 背景省略“人”,则“学者”和“为道者”应是“[(人)学]者 s”和“[(人)为道]者 s”。朱德熙说:
要是把一个句子里包含的“VP 者S”的“者S”取消,往往不至于影响原句的基本意义。①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 期。
若删去“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的“者”字,则成了“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日益”不仅语句成分缺损,而且句意难明。如果是背景省略“人”或能删去两“者”字,则句群的主体或主语只能是泛指的人,不可能是特定的人。而老子说: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3 章)
“天下希能及之矣”即天下之人很少能够达到它。“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不为”是最大效应的“无为之益”,当然天下之人很少能够达到,但通过“损”毕竟有人“以至无为也”,显然“以至无为也”的人,不可能是泛指的人,只可能是特定的人,要么是“学者 t”,要么是“为道者 t”,故“学者”和“为道者”不可能是“学者s”和“为道者s”。
二、“学者t”和“为道者t”的不合理性
“益”、“损”即增加、减少,为双向动词,“日”为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作状语。假定“学者”和“为道者”为“学者 t”和“为道者 t”,则“学者日益”和“为道者日损”句法相同,要么都未省略兼语或宾语,要么都省略了兼语或宾语。若“学者日益”省略的兼语或宾语为“X”,则“为道者日损”要么省略了“X”,要么省略了有别“X”的“Y”。显然,“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不可能是“学者 t日益,为道者 t(X)日损”、“学者 t日益,为道者 t(Y)日损”、“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t日损”。
若“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者t日益,为道者t日损”,则解读推演为“益”的是“学者t”,“损”的是“为道者 t”,“损之又损”的“之”指代“为道者 t”,“为道者 t”在句群中充当“损”的客体或对象,S1- S3 省略的主体或主语应当是“学者t”,和S1-S3 连续省略了主语“为道者”的假定矛盾。
若“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者t(X)日益,为道者t(X)日损”,则应当解析为:
[()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t(X)日损,(为道者 t)损之又损,(为道者 t)以至于无为,(为道者t)无为而无不为。
解读演绎是“益”的、“损”的都是“X”,“损之又损”的“之”指代“X”,“X”在句群中充当“损”的客体或对象,“学者 t”、“为道者 t”都是“X”的主体,“益”、“损”相对,解读推论是老子肯定“为道者 t”,否定“学者 t”、“X”。但是老子说: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7 章)
“贵师”、“爱资”体现的学习思想是“学者t”要善于学习,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反映的待人思想则是既要贵善人,也要爱护不善人,二者不可偏废。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49章)
陈鼓应认为老子的这种待人思想是“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无论善与不善的人);以诚心去对待一切人(无论守信与不守信的人)”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5页。。对“善者 t”、“不善者 t”一视同仁,对“信者 t”、“不信者t”不分彼此,正是效法“圣人皆孩之”(49 章)!何况老子说:
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27 章)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62 章)
不管“益”的、“损”的是不是同一“X”,是不是否定“X”,“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t(X)日损”的解读推论和老子学习思想、待人思想存在逻辑矛盾。
若“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者t(X)日益,为道者t(Y)日损”,则应当解析为:
[()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t(Y)日损,(为道者t)损之又损,(为道者t)以至于无为,(为道者t)无为而无不为。
不管“X”、“Y”解读如何,“益”的是“X”,“损”的是“Y”,“损之又损”的“之”指代“Y”,和“X”无涉,“如果是这样,头一句就与后文毫无联系,仅起引出第二句的作用”①赵又春:《我读<老子>》,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37页。,如果是这样,则“学者 t”是“X”的主体,“为道者 t”是“Y”的主体,“学者t”和“为道者t”可以理解为相反、对立的主体,也可以理解为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主体,故解读推论是老子肯定“为道者 t”,否定“Y”,是否肯定“学者 t”、“X”,则模棱两可,存在肯定“学者 t”、“X”和否定“学者 t”、“X”两种相反认定,不管解读者据此持何种认定,都无法令持相反认定者信服。
三、“学者t(X)日益,为(违)道者s日损”
如果“学者”和“为道者”是“学者t”和“为道者s”,则“学者日益”是“学者 t日益”或“学者 t(X)日益”,“为道者日损”只能是“为道者 s日损”,不可能是“为道者 s(X)日损”、“为道者 s(Y)日损”。因为“为道者日损”若是“为道者 s(X)日损”、“为道者 s(Y)日损”,则“损之又损”的“之”指代各自认定的“X”、“Y”,S1-S3 省略的主体或主语应当是“为道者s”,明显和S1-S3连续省略了主语“学者”的假定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为道者日损”实际上是“[(学者t)为道]者s日损”,“为道者s”在分句中作兼语或谓语,只可能省略主语,不可能省略兼语或宾语。
若“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学者t日益,为道者 s日损”,则“益”的是“学者 t”,“损”的是“为道者 s”,“损之又损”的“之”指代“为道者 s”,意味着“学者t”增多是“学者t”减少“为道者s”的原因,不管“学者t”、“为道者s”如何解读,都无法合理解释其因果关系。
若“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是“学者 t(X)日益,为道者s日损”,则应当解读为:
[()学]者 t(X)日益,[(学者 t)为道]者 s日损,(学者 t)损之又损,(学者 t)以至于无为,(学者t)无为而无不为。
其解读演绎是“益”的是“X”,“损”的是“为道者 s”,“损之又损”的“之”指“为道者 s”,“为道者s”在流水句中充当“损”的客体或对象,“学者t”则在流水句中充当主体和主语,解读推论是老子肯定“学者 t”、“X”,否定“为道者 s”。
在“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s日损”中,“学”为行为动词,即“学习”,“为”亦是行为动词,具体指何种行为,并无直接语境规定性,只有意义上的逻辑制约性。从“学”和“为”的逻辑制约性而言,除不学而能的本能外,人的各种“为”都和学习相关。故“为道”有可能是求道、修道、体道、悟道、守道、循道、用道、行道等。众所周知,《老子》旨在教人求道、学道、知道、明道、修道、体道、守道、循道、用道、行道做有道之人。“为道”解读为从事于道、求道、修道、行道等褒义词或中性词之一,老子不可能否定“为道者s”。故“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不可能是“学者 t(X)日益,为道者 s日损”。
《古字通假会典》有“为与违”、“违与为”通假条目②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汉字通用声素研究》有“古为、违通用”之说③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页。,《老子》有“为”用作“违”,例如罗尚贤说:
“为者败之”和“不敢为”中的“为”字无疑是“违”的意思,《老子》是借“为”表述“违”。“为”与“违”不仅音同,而且在意义上还有包含关系。④罗尚贤:《逃亡奴隶的奋斗旗帜——论老子的社会思想》,《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 期。
“无为”是联接“为道者”和“无不为”的关键词,历有学者认定其基本含义为“无违”,只是各自理解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例如,通行本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王弼注为“道顺自然”,“顺”则不违,故王弼注第二十五章说“道不违自然”、“于自然无所违也”。《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说:
“无为”也就是“无违”,即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旨的。①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无为”注释为“顺自然”、“顺其自然”,隐含认定“无为”即无违自然、不违自然。傅荆原说“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②傅荆原:《人类向何处去:和解——人类光明之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罗尚贤则反复强调“无为也就是无违,是不违反道理的意思”③罗尚贤:《老子通解:唯道主义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认定“为道”即“为(违)道”,毫无疑问,老子否定“为(违)道者 s”。
丁原植说:“学者”仅知学其所学,与“为道者”有别。“学其所学”,故日衍其所学而益多。④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增修版)》,台北市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63页。所学为何?许建良说:
从文本的“学”、“为道”连着讨论来看,显然,“道”是“学”的对象。所以,不是泛泛的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道”的学习。⑤许建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新探》,《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 期。
“为道”是动宾结构,“道”是“为”的宾语,理所当然是“学”的宾语,对于学道者而言,“益”的“X”应当是所学道。赵又春说:
“为道日损”后接着说“损之又损”,两个“损”和前句说的“损”内容当是一样的。于是,从再下一句说这样“损”下去就“以至于无为”,而“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可知减损的必是“有为”,或促使人“有为”的内在原因。⑥赵又春:《我读<老子>》,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37页。
姜国钧认为“损”亦损“有为”⑦姜国钧:《老子教育思想再评价——以郭店竹简<老子>为依据》,《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 期,第265页。。罗尚贤注通行本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说:
为:即违。有为:即有违,是违反道理的意思。⑧罗尚贤:《老子通解:唯道主义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为(违)道者 s”即“为(违)道”,义同“有为”。故全章可解析为:
[()学]者 t(所学道)日益,[(学者t)为(违)道]者 s日损,(学者 t)损之又损,(学者 t)以至于无为(违),(学者t)无为(违)而无不为。
其大意是学习的人,所学道天天增多,其违背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可以达到不违背道,不违背道则无所不成。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定“学者”和“为道者”为“学者 t”和“为(违)道者 s”。“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应当解析为“学者t(X)日益,为(违)道者 s日损”,“益”的是“X”——所学道、所知道,“损”的是“为(违)道者 s”——为(违)道、有为,可今译为学习的人,所学道天天增多,其违背道天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