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应该怎样读书?》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2016-04-13李小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李小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伍尔夫《应该怎样读书?》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李小英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87)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应该怎样读书?》一文自1932年发表以来已经有不少中文译本,然而在分析原文及不同译文之后,发现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从逻辑、形神以及措辞等方面与原文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内容及形式上与原文更接近的译文。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应该怎样读书?》;逻辑思维;翻译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应该怎样读书?》一文自1932年发表以来已经有不少中文译本,如刘炳善[1]、刘雁平和刘绍龙[2]、陶洁[3]的译文本。原文本部分还曾被选作“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以下简称韩塞)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译汉试题。该文思维缜密、论述有条理。当我们尝试将原文的思想用汉语重新完整无误、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时,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原文所说的“运用文字的艰难险阻”。在“韩赛”的参考译文中四字成语的使用,如“虚怀若谷”、“树影婆娑”、“灯光摇曳”,以及词性转换技巧,将be his fellow-worker and accomplice译为“共同创作,共同策划”等[1]55,仿佛神来之笔。然而,当我们仔细研读原文和参考译文,仍发现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正如郑殿成[5]100所言,此文为论说文体,论述我们该如何读书,目的在于解析思想、阐发观点、辩明事理。本文试从译文的逻辑、译文的形与神及措辞等方面来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译文。
一、译文的逻辑
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过程是逻辑思维的过程,译文必须合乎逻辑[6-7]。翻译的全过程“离不开特定语言环境、上下文的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6]。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统一的逻辑整体,句子内部、句群、段落以至整篇文章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彼此之间也都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7]9。
(1)Yet few people 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
对于这一句不同译文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ask这个词的理解差异上。可以看出现有译文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把ask译为“索取、要求”[4]55[1]1,可是这两种译法与下文“我们要求小说真实,诗歌虚伪,传记奉承,史书证实我们的个人偏见”相矛盾,可见“我们”并不是对所读的书没有要求,而是不清楚每种书应当给予我们什么东西,或者我们所想要的恰恰与它们所给的相反。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这三句话之间的逻辑。前一句中it is right that显然是表强调,意思是“从每种书中获得恰好是它应当给与我们的东西”,接着读者就会有一个疑问: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每种书正好能给与我们的东西呢?正是因为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看书的时候往往带着模糊甚至矛盾的观点(Most commonly 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因此,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便是平常“人们读书时不得要领、不问精义的一种错误倾向”[5]101。郑殿成和陶洁的译文与此比较接近,丁国祺、侯艳译为“人们对书籍往往求非所予”,虽说与下文不存在逻辑问题,但他们认为原文中的ask from就等同于上一句的take from[8]75。从语法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把from books略去不看,剩下的就是ask what books can give us,显然what在这里引导的是一个宾语从句,因而ask应该理解为“问”。
根据阎德胜的观点,许多上乘汉语译作所选用的表达形式,主要不是来自原文的语言分析,也没有各种辞书——甚至原文辞书的释义作依据,而是来自特定语言环境上下文的逻辑分析[6]15。例(1)后一句中,divided一词的翻译。如,丁国祺、侯艳直接将它译为“思维割裂”[8]75,比较生硬、费解,还有译成“杂乱”[4]、“目标不一致”[3],或干脆省去不译[2],只有刘炳善译成了“自相矛盾”[1]。其实从下文的“要求小说真实、诗歌虚伪”,我们觉得“矛盾”这个词比较符合上下文逻辑,而且它跟divided的基本释义(disagree)也是相符的,但“自相矛盾”似乎又太过了,不准确,因为这里所说的“矛盾”是指读者想得到的与他所读的书所能够给他的相矛盾。
二、译文的形与神
翻译最基本的标准之一为忠实,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很难做到既忠于“形”又忠于“神”,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往往会顾此失彼。许钧认为“文学精品往往刻意寻求意在言外的独特效果,译者稍不小心,就可能违反文学翻译的原旨,得其形,忘其神或者失其神。”[9]6在《应该怎样读书?》里“and by the many mirrors of their talk revealing their characters”“韩赛”参考译文是这样译的:“这些人的言谈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征。”[1]55可谓做到了形神兼顾,是很好的译文。然而,现有的译文中都没有发现比较满意的形神兼顾的译法。
(2)Thus to go from one great novelist to another…is to be wrenched and uprooted;to be thrown this way and then that.
译文1:……就好像被猛力扭动,连根拔起,抛来抛去。[4]55
译文2:……我们会有被人推推搡搡,甚至连根拔起之感。[2]19
译文3:……——就好像是被揪着连根拔起来,先向这个方向再向另一个方向抛扔。[1]1
译文4:……——我们都要经受一场脱胎换骨、背井离乡的痛苦,被扔过来又赶过去。[3]259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说,如果译文晦涩难懂,那就译犹不译。可以说前三个译文给读者的感觉都十分费解,甚至很滑稽,它们基本都是按原文字面意义翻的。这里原文中用了隐喻。试译为:“因此,从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转到另一个……就好像是要奋力挣脱并彻底忘却一个世界,或者说被从一个世界抛到另一个世界。”我们在读那些大师的作品时就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而且每个伟大的小说家所塑造的世界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读完一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再去读另一位的”,那感觉就像努力挣脱前一个世界,并且彻底忘却那个世界,又或者是被从一个世界赶到另一个世界。从这一理解来看,仔细分析的话,译文4还算是可以理解的,其优点是把其中的暗喻保留了。但是如果说要清楚再现作者思想的话,恐怕还需要将“神”再突出一点,以方便译文读者快速准确地明白作者的意思。
三、译文的措辞
文学翻译的措辞标准可以用“准确、贴切、生动”来概括。在英译汉时,能用上合适的四字成语当然很好,但有的时候因为找到一个成语而自得,可能就会忘了仔细去思考这个成语是否跟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一致。如“韩赛”参考译文中将“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 possible”译成了“你若敞开心扉,虚怀若谷”[4]]55,而敞开心扉是指在一个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毫无隐瞒的表现出来,也指分享自己的心情。而在这一句前面说的是“假如你一开始就犹豫不前,有所保留,还百般挑剔(If you hang back,and reserve and criticize at first),那么你就不能从你所看的书中获得最大的价值。”[4]55可见这一句是相反的,open your mind指的思想开阔,无偏见,虚心接受。可见敞开心扉与open your mind不是同一个意思,因此是不准确的,而译文“敞开你的心胸”比较贴切。该文另两处也存在措辞问题,如:
(3)awholevision;anentireconception,seemed containedinthatmoment.
这一句不同译文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抽象名词vision和conception上。翁显良先生说:“既然原意不可违,就必须深入探索,反复揣摩。”[9]6对于一个词的揣摩,无外乎通过上下文和查词典。应当先考虑的是上下文,因为没有上下文就无法确定词的意思。这一长句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你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在街角你遇到两个人在聊天,树影婆娑,灯光摇曳。这一句应该是说那一刻你的所见、所闻和所感。vision在这里为可数名词,根据牛津词典,应该取thingseenvividlyintheimagination一意,即想像中看的真真切切的事物。为什么是“想像中”?因为这是你记忆中的画面。因此可以翻译成“画面”或“情景”。Conception在这里也是可数名词,翻译成“构思”不妥当,牛津词典中显示那是不可数名词的用法。可数名词的用法解释是“idea,planorintention主意;计划;意图”,如果太简要,无益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但朗文词典解释为an idea about what something is like,or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something,它并不等同于concept(an idea of how something is,or how something shouldbedone概念),因此,此处应该把它理解为对所看的整个情景的理解(或感受),原文之下也有“当你设法用文字来再现此情此景时,……你也许会完全把握不住当时的情感”,可见将它理解为“感受”是符合上下文逻辑的。因此,可译为:整个画面,所有感受,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
(4)but words are more impalpable than bricks.
译文1:可是词语比砖块更难捉摸。[4]55
译文2:语言不像砖头,它是无法触摸的。[1]1
译文3:只不文字不像砖块看得见摸得着。[3]258
译文4:可是,文字比砖头难对付多了。[2]192
这里的难点在于impalpable一词,译文2和译文3几乎是照搬词典,意思没错,但神韵未体现出来。译文4采用的是迂回的翻译策略,绕弯子译,意思没错,但对于文学翻译不适合。译文1的“捉摸”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但用来形容砖块不恰当,译文读者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砖块还需要去捉摸吗?作者在前面说“一部小说的三十二章就像是作者在努力构建一座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大厦”[4]55,接着说“了解作家创作的个中滋味,最有效的途径不是读而是写,通过写来体验一下运用文字的艰难险阻”[4],说明作者是想说文字比砖块更难驾驭,更难把握。
四、结语
弗吉尼亚·伍尔夫《应该怎样读书》这篇论说文聚集了许多作者的思想精华,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论述非常到位,富有逻辑性、条理性和说服力。虽然她本人不希望这些思想左右读者,但凡是阅读过该文的人都会对“阅读”会有更多的感触,理解得更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它,研究它,并想将它译得更好的原因。许钧说“文学翻译这条揣摩、选择、提炼、再创造的道路是没有穷尽的。”[9]8杨自俭也说,翻译的结果都是跟原文文本距离远近不等的译文变体[10]3。因此,一些经典作品的翻译是无穷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有从形式到内容与原文越来越接近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刘炳善.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J].福建论坛,2011(10):1.
[2]刘雁平,梁绍龙.怎样读书?[J].译林,1985(2):192-19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第五届韩素音翻译奖参考译文——怎样读书?[J].中国翻译,1993(6):55.
[5]郑殿成.2005年TEM8试卷中英译汉译文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5):99-102.
[6]阎德胜.逻辑分析与综合在翻译中的决定作用[J].外语研究,1990(2):47-55.
[7]阎德胜.翻译科学是应用逻辑[J].中国科技翻译,1991(4):9-16.
[8]丁国祺,侯艳.文脉在胸译笔有神——TEM8(2005)英译汉翻译评析[J].中国翻译,2006(1):75-78.
[9]许钧.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J].外语研究,1989(4):1-8.
[10]杨自俭.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J].上海翻译,2008(1):1-5.
(责任编辑:明远)
On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HowShouldOneReada Book
LI Xiao-ying
Abstract: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32,HowShould One Read a Book by Virginia Woolf has had quite a few Chinese versions. However,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various Chinese versions,several translation problems worth discussing were discover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part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hinese translations in terms of logic,meaning,and accuracy,finds that a translation which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both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form is achievable.
Key words:Virginia Woolf;HowShouldOneReadaBook;logic thinking;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111-03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李小英(1982-),女,湖南永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