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差距扩大下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教育困境

2016-04-13邓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历成本农村

邓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城乡差距扩大下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教育困境

邓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城乡差距的慢慢扩大,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教育与就业问题不断引发人们热议。农村大学生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农村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不强,自身综合能力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环境不断恶化,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致使农村大学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部分农村大学生家庭还存在“因教致贫”现象。在这样的严峻情形下,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急需社会各界人士予以更多的关注。

农村大学生;教育;递增机会成本;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岗位饱和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是实现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向上流动的最好路径。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且还理所当然的被大众认为能找到一个高薪体面的好工作,以及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其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可以打破个体跨越社会阶层间的障碍,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更是可以鲤鱼跃龙门,山鸡变凤凰。

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但高等教育成为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渠道作用却越来越弱。[1]原因在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很多农村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面前进退维谷。本文从投资——产出的角度来把握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规划,分析了农村大学生的教育投资经济成本、教育产出人力资本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就业环境,将使得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国农村大学生现有的教育困境。

1 教育投资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再怎么苦也不能苦孩子,再怎么穷也不能穷教育,教育投资是一件人人都乐于称赞的事,是一件理所当然且认为很值的事,尤其是大学高等教育,很多家庭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子女送进大学校门。但提到教育投资就必须提及教育成本。也许很多家庭期待过大学毕业出来后的美好场景,但或许没有精确的计算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费用,有的是不愿意算,有的是算了之后依然继续坚持选择送子女读书,但更多的是没得选择,让子女不断的接受教育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农村大学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分析。

1.1 机会成本

对于机会成本,保罗·A·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写到“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作出某一决策而不作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2]但机会成本有些非货币性的东西我们无法衡量,对此,本文对机会成本的概念进行限定,本文把通过货币来衡量的机会成本叫做经济机会成本。

从经济机会成本来分析,一个农村大学生接受四年的大学教育,根据当前的学费水平和物价水平估算,教育直接成本在6-8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时,按照现有工资价格,农村大学生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进入社会工作,可以获得8-12万元人民币左右,两者相加,则农村大学生的经济机会成本为14-20万元人民币左右,按实物评估,刚好相当于我国农村新建一座住宅所花费的费用。房子在农村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经济机会成本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1.2 递增机会成本

所谓递增机会成本,本文将其定义为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所继续传递的增加值。

以农村大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工作为例,农村大学生放弃了机会成本的工作收入,而农村大学生的递增机会成本则是在获得工作收入后所带来的好处。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失去的最大递增机会成本是婚姻,而不只是相当于一座农村住宅的经济机会成本,原因在于农村非大学生适龄青年获得收入后就会回农村建立新宅,然后以房养婚,进而生子,往往房子、婚姻和生育后代三件大事会以很快的的速度高效完成。因此,这对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递增机会成本要高于农村非大学生适龄青年。对此,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校园谈个恋爱,却最终以分手为结局更多,没有能收获婚姻。且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大学生谈恋爱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大学生,很多农村大学生没有谈恋爱,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错过了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沦为了剩男剩女。而今后农村大学生如果想要进入结婚阶段,他们所付出的成本将远远高于农村非大学生。

1.3 递增成本

所谓递增成本,本文将其定义为在获取最终收益相同的前提下,因初期处于劣势而在后期所需要增加的成本与初期投资差额之差。以教育投资为例,家长对小孩初中投资4万元使其进入一般高中就读而没有选择投资5万元使小孩进入重点高中学习,但他们最终都是想要进入同样优秀的大学,投资4万元的小孩要花费10万元才能进入,最终投资为14万元,而投资5万元的小孩则只需投资7万元就可进入,最终投资为12万元,最终投资差为2万元,高于初中投资差额1万元,而这2万元即为递增成本。当然,递增成本不一定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

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和城市大学生一样进入同一所大学学习,他们承担了高昂的递增成本,不仅是金钱,更多地是时间。农村大学生放弃大量的的休息时间,花费比城市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努力学习才能够达到城市大学生的水平。不仅如此,在城市大学生从小就占据优势教育平台的前提下,或许很多农村大学生想要多花费递增成本的机会都没有,农村学生就读名校的比例下降就是典型的例子。

1.4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很多大学生家庭都存在沉没成本。第一,教育投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家长会根据孩子的表现早早规划孩子的教育计划,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就会花费更多的金钱成本来确保子女进一步的教育;第二,子女一旦进入大学,家长就会让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一般中途不会辍学。哪怕家长知道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不会中断子女的学习,寄希于自己的子女会不一样;第三,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家长在子女身上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投资,有这样一种心理早已发生在家长的身上,那就是“既然已经付出很多,就不怕付出再多”。家长一旦决策,就会为其不断买单,无论对错。沉没成本对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家庭来说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但对有的农村大学生家庭来说,沉没成本可能会加重其家庭负担,导致“因教致贫”。

从以上四项成本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正在进行昂贵的教育投资,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付出了时间代价;与农村同龄非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错过了很多机会,包括就业与婚姻等;还有自身家庭问题,家庭进行了事先安排好的投资,而中途又无法改变,导致投资的更多。总之,农村大学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我国农村大学生以及整个家庭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人力资本

高投资期待高收益,农村大学生的高昂教育投资有没有获得高收益呢?文章用农村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来予以阐释。农村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学历、能力和人脉三个方面。

2.1 学历贬值严重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的收获就是一纸证书,高等教育学历代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既是一种能力体现,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尽管今天学历依旧非常重要,是一块敲门砖,但其作用远不如从前。高等教育学历因社会需要而迅速扩张,却造成了高等教育学历的通胀,导致学历贬值,进而引发粗制学历泛滥、学历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学历贬值的速度、规模和层次也有逐渐升级的趋势,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3]同时,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则一路走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4]目前与刚恢复高考时相比,大学之间的差距扩大,整个社会对名校的文凭更加看重。因此,一分为二看待,人们在看低学历作用的同时,人们却更看重名校学历,而这对农村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可见农村大学生所拥有的高等教育学历并不能给其带来多大的好处。

2.2 能力相对欠缺

学历不代表能力,大学生有多少能力,众所周知。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相对欠缺。很多东西,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大学四年就能够形成的,它是由整个环境长年不断的积累塑造的。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之间教育投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也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的教育水平跟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5]尽管有些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很好,但在综合素质方面,农村大学生要低于城市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特长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普遍要差于城市学生;其次,在大学生活中,出于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部分农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外出旅行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较少参与,致使他们锻炼提高自我的机会不多,跟社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农村大学生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或特长,例如修第二专业,网络收费资源获取等,导致其就业技能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恰恰需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不是某一单一技能。[6]因此,农村大学生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寻求一份好的工作也将非常困难。

2.3 人脉处于弱势

在中国,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人脉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脉主要包括家族血缘人脉、同学同窗人脉、职场工作人脉等。对于未进入职场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只拥有家族血缘人脉和同学同窗人脉。对于家族血缘人脉,显然,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家族背景都是不强的,否则也不会称为农村大学生;至于同学同窗人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俗话说,看一个人怎么样,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的好朋友主要还是农村学生。对此,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用“社会资本”进行了很好的理论诠释,他认为,“某一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7]《找到一份工作》的作者格兰诺维特在1974年采访了波士顿郊区几百名职场人士后发现,56%的受采访者是通过个人关系谋得工作。[8]同样在中国,这样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看出,学历、能力和人脉紧紧困扰着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发展,无论是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相对欠缺,还是与权贵子弟在人脉方面的的比较处于弱势,以及整个社会对名校文凭的认可,对普通学历的看低,农村大学生都显得人力资本十分匮乏,农村大学生所进行的高投资并没有给其带来高收益。

3 就业环境

高等教育投资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一份好的职业,然而在农村大学生没有获得很好的人力资本的主体因素之下,客观环境对农村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文章将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社会阶层开始固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社会阶层的分化,进而慢慢地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阶层固化是指社会流动过程中,出现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拥塞、社会跨阶层流动尤其是上行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向。[9]有学者研究认为:“任何一个在社会分层系统中居于一定位置,特别是居于垄断位置和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由于维护、扩大和延续自身位置和利益的需要,都会通过其他各种社会形式再生产社会分层系统本身,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和顽固的‘社会封闭’倾向”。[10]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贫富差距扩大的同时,已经形成了各个方面稳定的阶层。近年来,频频传出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词语,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经形成了富一代、官一代这样的阶层。

社会阶层固化损害社会公平,阻碍社会流动,诱发社会冲突,存在众多危害。其中最现实最直接的的危害就是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据“麦可思——我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以毕业后半年为界,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而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的只有15%。[11]

3.2 社会岗位趋于饱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人们就业充分。然而随着国家经济速度的放缓,各行业人才岗位的稳定,我国大学生就业开始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更是影响巨大。对于社会岗位饱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第一,目前我国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政府-企业”二元结构当中,现在该结构中的岗位已经相对饱和。[12]然而人人都希望得到好岗位,在总岗位没有增加太多的前提下,农村大学生想要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工作,他们将遇到来自富二代官二代群体的强劲对手,在等同条件下,富二代官二代人群将近水楼台先得月,农村大学生进入这些岗位会变得愈发艰难。

第二,从我国考研分数线也可以看出,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尤其是热门工作岗位。以热门经济学和冷门心理学为例,从2012年开始,经济学的复试分数线就一直下降,热门不热,而心理学在2013年开始则不断上升,冷门开始不冷。在这现象的背后,其实就是经济学专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趋于饱和,人们主动改变方向,转移行业。而心理学之所以在我国长期是冷门,并不是心理学的含金量低,更多的是心理学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尽管心理学开始变热,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开始增多,大家只是选择岗位转移罢了,社会总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增加许多。

总之,社会阶层开始固化,社会工作岗位趋于饱和,对我国农村大学生来说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即使他们有才能也可能没有施展的余地,同时,这也是对农村大学生长年努力的一种否定,值得令人深思。

4 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大学生的教育成败关系着我国数亿农民子弟的前途与命运。众所周知,城乡差距扩大下的农村教育有困难,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教育水平较弱,政府也非常关心,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帮助农村的孩子。但如何算好一笔教育帐,如何理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急需社会各界对农村大学生的教育予以更多的关注。只有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大学生所存在的教育困难,国家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帮助农村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进而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1]刘宏伟,刘元芳.高等教育助推阶层固化的社会资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2]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李悦.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现象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J].决策探索,2011(17):24-27.

[5]晁倩娜.浅析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4):9-10.

[6]马致远.企业究竞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日比较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3):63-67.

[7]汤孟娟.弱关系有力量[J].才智:智慧版,2013(7):34.

[8]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46-53.

[9]杨文伟.阶层固化的负面效应及其出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1):101-106.

[10]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2):37-60.

[11]杜安娜.我们向上流动的路越来越窄?[N].广州日报, 2010-l1-3(A9).

[12]上海将引领高校毕业生挺进“第三领域”[N].我国青年报,2009-2-22(1).

责任编辑:邓荣华

C913.4

A

1672-2094(2016)05-0035-04

2016-08-12

邓 魁(1991-),男,湖南益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发展与改革。

猜你喜欢

学历成本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知识无力感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