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伞的孩子才奔跑
2016-04-13文/晏庆
文/晏 庆
没伞的孩子才奔跑
文/晏 庆
偶然间读到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的这段话:“我小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郭老师这简短的话语不仅在述说自己迥然不同的家境,同时也描述了成长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等待与奔跑。“家里穷到伞也没有”迫使郭德纲一路奔跑,一路拼搏,最终成为著名相声演员;而另一些孩子因家里有人“雨中送伞”所以理所当然就地等待。郭老师这简短的话语不仅在阐述人生成长中的两种不同状态,更是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伞的孩子才奔跑!
无独有偶,大兴安岭复地的农家子弟何家男,走进大学初期在“每天只能吃两顿,每顿必须控制在2元以内”的窘迫情况下,毅然坚持做起“校园代理”,四年内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业,还“跑”出了自己的公司和一定的资产,就是“主动奔跑”的成功案例。众多的成功案例都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教育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就是在“奔跑”与“等待”中选择一种正确的状态——主动奔跑!
然而现实中有众多的家长却不明此理,总是心甘情愿扮演“书童”的角色,用自己的溺爱和娇惯去纵容孩子放弃奔跑,选择“等待”。在校门口总能看到“书童们”和孩子们上演的连续剧:上学和放学时段常常能看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背上小书包心甘情愿当老书童,而书包的小主人却理所当然闲庭信步喜笑颜开;早上学生进校时段总能见到耐心的父母或祖辈耐着性子赔着笑脸给学生喂饭,学生嘟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不得不承认众多的“大书童”们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总希望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习惯了索取就不会感恩,习惯了享受就不愿意劳动,习惯了等待就不会创造。
校园门口的书童现象,使笔者充分地理解了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老师发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超过学校教育” 感叹之时的心情,不得不对当前家庭教育产生深深的忧虑——教育改革必须从家庭开始。
教育的使命在于引领孩子主动奔跑。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奔跑呢?纵观当前家庭教育,过度关爱致使孩子习惯索取不懂得感恩,无条件的物质满足致使孩子习惯拿来不懂得珍惜,无原则的溺爱致使孩子不明是非不讲道理。这一切表明,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劳动教育、礼仪教育、廉耻教育、细节教育、苦难教育、试错教育、规则教育的严重缺失,已经导致了严重的问题。
怎样让孩子奔跑起来呢?首先得有场“及时雨”——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大力实施体验教育。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互敬互爱中内化礼义廉耻,在平等相处中懂得是非曲直,在尊老爱幼中学会文明礼仪,在共赴苦难中懂得感恩与感激。要让孩子奔跑起来,光有“及时雨”还是不够的,还得拿走头上的那把“伞”——学会旁观,拒绝担当“书童”,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只能靠自己,去掉“包办伞”;让孩子懂得自我服务,去掉“溺爱伞”;让孩子懂得做错了事自己要承担责任,去掉“替代伞”;让孩子尝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玩耍,使孩子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掉“担心伞”。下起“绵绵细雨”,去掉“保护伞”的孩子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奔跑”。而作为家长,该做的应该是路边的那个鼓掌者、呐喊者或是等待在终点的那个送花者,那么,在风雨中“奔跑”的孩子才会跑出自信和快乐。
没伞的孩子才奔跑!让我们抛弃担心这把枷锁,丢掉包办这把雨伞,准备好鲜花和掌声,迎接风雨中健步跑向辉煌的孩子吧。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