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为习作教学添翼

2016-04-13王卉晖

教育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作文

文/王卉晖

信息技术:为习作教学添翼

文/王卉晖

一提起作文,孩子们总是心存畏惧,有些家长也曾向笔者吐露无法辅导孩子习作的苦恼。过去在习作指导课上,笔者往往给学生一个题目,然后简单地讲解文章可以采用的结构或者思路,之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自认为清晰明了的讲解结束后,台下不再会出现“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可在批改作文时却发现学生的作文仍有文思枯竭、语言生涩、立意单一、结构单调的现象。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标准》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便利,信息技术能否与写作教学整合起来呢?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加广阔的具体可感的世界,这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写作思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经过几年来的尝试,学生们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明显减弱,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从“没头脑”到“有心人”

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三:一是现实生活本身;二是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是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

但因为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生“心”中的世界较之成人更为丰富,但“眼”中的世界却狭小得多。教师虽然常常引导学生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但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也是很有限的。

以前笔者以为,只要多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他们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可事实是,即使活动中孩子们玩儿得再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再高,事后也只能记个大概,很难回忆起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本以为学校刚举办了40周年校庆活动,孩子们参加了演出,并目睹了庆典的全过程,应该是印象深刻。但在习作前的讨论环节里孩子们以流水账的方式叙述着活动经过,当要求说一说细节的时候,过半学生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即便说出来,也与事实大相径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生年龄较小,大都是无意注意。虽然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有了表达的欲望,但难免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发现问题之后,笔者停下了原来的授课计划,当务之急是让孩子们能够再次真切地感受当时的情境,带着目的,有心地去感受、观察。于是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校庆当日的录像,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再次映入眼帘,学生们一扫刚才的颓废,变得兴奋起来,瞪圆双眼去捕捉自己曾经遗漏的点点滴滴。他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对于精彩的情节,笔者还会暂停或回放,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给他们更充分的时间,引发出更加深入、广泛的思考。此后的习作时间,他们时而凝眉静思,时而奋笔疾书,脸上出现或坦然、或兴奋、或自信的神情。习作讲评时段,大家都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并给予其他同学很高的评价。借此机会,笔者问他们:“为什么这次作文你们写得既轻松又精彩呢?”“因为你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当时的情境。”“因为这一次我们知道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留心观察。”这次利用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写好习作提供了帮助,也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快乐与自信,更让他们明白了,要想写出好作品,不能再做“没头脑”,而要做“有心人”。

从“导演”到“作家”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要点,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等等,去观察、体悟生活,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生活便成为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训练安排的是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写人学生并不生疏,关键是人物的特点要突出,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上,笔者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他们个个眉飞色舞,讲述得非常生动。可当开始落笔撰写身边的人物时,这些“演说家”全卡壳了,叹气声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一部精彩的电影或者动画片,它因着曲折动人的情节,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因为喜爱而不由自主地将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因此才会言之有物。但是,很少会有学生能够这样有心地去观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因此写作时无从下笔。

于是,笔者提出了一个孩子们意想不到的准备方式——拍摄“微电影”。话音未落,教室里登时沸腾了,学生们此时已经全然忘却了刚才写作的烦恼,个个跃跃欲试。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与他们探讨当导演的技巧,“今天我们为咱们班的刘**同学拍摄一部电影的话,可以拍什么呢?”学生们愣住了,开始窃窃私语。学生们一时的无从下手是可以理解的,于是笔者和他们一起开始讨论,确定了几个场景,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拍摄的场景,并说出理由来。“你想要体现他的什么特点呢?你怎么选择材料呢?你选择的内容哪些是重要的,要拍细致一些,哪些是次要的,一闪即过。你要像导演一样,事先要有所安排。”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微微面露难色。于是笔者给他们播放了《功夫熊猫》的一个片段,影片中圆滚滚、笨呼呼的阿宝为了进入比武大会现场费尽心机,什么都不会的阿波却经历了一系列阴差阳错之后雀屏中选。夸张和幽默的神态、动作、语言生动体现出人物开朗、坚韧、豁达的性格特点。学生们看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深有感悟。在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确定自己的拍摄计划。

此后,各小组的同学分工协作,根据他们的选材拍摄一段视频,并在班级中进行展播。他们的作品很稚嫩,但在拍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用电影叙事的技巧,了解了选材的重要性,更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学生通过观看他人的作品,了解到相同的事例由于描写侧重点的不同,也可以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因为充满兴致,因为情感的融入,所以在之后写作中所呈现出的人物均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本次拍摄微电影的尝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写作,从“导演”到“作家”的角色转变也自在预料之中了。

习作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必将更生动、更多样。课堂上,学生不仅用笔写,还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讲,有时还能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河口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作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