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灵之痛”
——寄宿制学校学生同伴交往调查报告

2016-04-13车宇晨

教育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寄宿制独生子女同伴

文/车宇晨

关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灵之痛”
——寄宿制学校学生同伴交往调查报告

文/车宇晨

一、调查背景及数据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总体心理问题明显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这种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适应和身心症状适应两个维度上。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学生会出现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心理社会矛盾,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自我与他人的角色混乱的情况,充满不确定感。学生需要有明确的自我观念,达到自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如果在该阶段没有得到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将会对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的后三个阶段产生不良影响。笔者试从边疆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同伴交往层面调查学生的交往现状,以期探求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全寄宿制高级中学,在校住宿学生达4300多人。复杂的生源情况、封闭式的管理环境、人际交往对象的单一,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调查采用了适合在校生群体的社会焦虑量表LSAS、孤独量表UCLA、抑郁自评量表SDS、亲社会行为量表、附加开放式问答量表,并且针对本校在校生进行了分层抽样,在目标群体中进行了有效群体抽样,抽取高一、高二年级样本量为650份,进行初次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剔除废卷140份,回收后有效数据为510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所在年级与社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来源(农村和城镇)与社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他相关不显著。

二、关于调查现状的思考

焦虑,源于不确定。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高一学生比高二学生的焦虑水平要高。这些焦虑感来源于对高中生活的不适应和对家庭及原有同辈群体分离的焦虑。教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展新的同辈群体关系。“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信心培养”“目标建立”等主题的心理训练应该成为该类型学生心理发展的首要训练任务。

逃避,进行自我防御。自我感觉不安全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逃避,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回答问题次数较少,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是网络,只有非常少的人会通过同伴交往这个方式。因此,“认识情绪”“合理调节情绪”“减压训练”等主题的心理训练成为该类型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孤独,内心的主旋律。从开放式问答题的回答结果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朋友数量较少、较固定,也就是说同伴交往的范围较小,即便同伴交往,也会习惯性采用上述的回避来进行自我防御;不主动解决问题,易造成同伴关系破裂。一旦关系破裂,学生的同伴交往完全崩溃,容易引发情绪问题。鉴于此,“人际交往技能”“抗挫力训练”“亲子沟通”“师生沟通”等主题的心理训练可以成为该类型学生心理发展的训练任务。

独生子女,不是被“标签”的少年。独生子女的人际适应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差,且人际压力更大。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注意防止独生子女扎堆同伴交往,在小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编排在一起,增强他们的沟通,这样的同伴交往可以增强非独生子女的自信,又能提高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

课堂,就是未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同伴交往,提高学生同伴交往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我校正在实行的“二六二”课改教学正是增加同伴交往机会的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以心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做的是让小组合作真正地高效地运转起来。课堂,才是未来,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和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寄宿制独生子女同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寻找失散的同伴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