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与实现路径

2016-04-13戴春平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河源517000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

戴春平(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与实现路径

戴春平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徐旭曾是客家历史文化中的杰出人物,其所著述的《丰湖杂记》被称为客家学的开山之作,被誉为“客家人的宣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研究徐旭曾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及其实现,这将打开对客家历史人物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开拓研究新视野,打造和树立徐旭曾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徐旭曾;《丰湖杂记》;文化品牌;社会效应

徐旭曾是客家历史文化中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掌广州粤秀书院与惠州丰湖书院,其1815年所著述的丰湖杂记》被称为客家学的开山之作,被誉为“客家人的宣言”[1],解决了客家民系自我确认与社会定位的问题,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对客家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其著名的《丰湖杂记》即载《徐氏宗谱》总谱,甚为罕见[2],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值此徐旭增《丰湖杂记》著述200周年之际,研究徐旭曾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打造和树立徐旭曾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

一、文化品牌概述

(一)文化品牌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文化产品的精神需求日益强烈。文化产品的市场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得到快速发展,文化产品的供应品种、类型、层次等不断增加,一方面大大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但同时也模糊了公众的视线,困扰了公众的选择。文化品牌的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二)文化品牌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的经营发展都在走品牌化路线,消费者以商品的品牌来识别商品和区别商品。文化也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随着物质产品丰富追求越多、追求越高的商品。文化产品的经营如同一般的商品一样,也必须树立品牌,走品牌化推广的路线。

文化品牌是文化积淀的影响力、号召力的体现,代表了公众的文化认知、情感归属,是文化与公众认知形象的总和。文化品牌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化品牌人格化后,它就代表着一种主流观点,它就与公众在精神上产生价值、认知、理念等方面认同和共鸣,并成为公众的理念追求和精神食粮。文化内涵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也就是文化自身所蕴涵的深刻的价值理念和情感诉求,具体表现为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世界观等。

(三)文化品牌的功能作用

塑造品牌文化,根本的目的在于文化品牌树立来强化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更多的公众关注它、了解它、喜欢它、研究它。文化品牌首先是能满足大众在物质追求之上的文化需要;文化品牌具有反映文化之上的共同价值观、目标、理想、信念,进而感召公众共同努力追求的导向作用;文化品牌所代表的共同利益认知、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能将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群凝聚到一起;优秀的文化品牌能够激发公众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等;文化品牌可以通过其所代表道德规范、精神、理念和传统等约束公众。

二、徐旭曾文化品牌研究现状

(一)有文化内涵但未成品牌

徐旭曾作为清代举人、进士,又先后掌教广州粤秀和惠州丰湖等书院。尤其是其《丰湖杂记》系统论述了客家历史文化,被不少学者誉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可见徐旭曾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还是很深厚的,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说徐旭曾文化品牌就还远远谈不上,因为,在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进行的随机调查中,随机选择100名在校学生和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受访的学生中知道和了解徐旭曾的仅有1人(且该生为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人),受访的教师中没有人知道和了解徐旭曾。可见,徐旭曾文化尚未被广大民众所熟悉和了解,打造徐旭曾文化品牌的路子还很长,任务艰巨。

(二)目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徐旭曾文化研究的现状,笔者就“徐旭曾”这一主题专门检索了中国知网网站,直接在篇名中提及徐旭曾的共搜索0条相关文章信息。作为全文所搜提及徐旭曾的共搜索197条相关文章信息,其中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26篇、特色期刊4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6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40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1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9篇。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对徐旭曾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专门的研究还是相当欠缺的。

(三)研究不全面、不成系统

中国知网所搜到的提及徐旭曾相关研究中,从学科分类来看,主要从以下学科领域开展:文化(35)、民族学(32)、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30)、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8)、旅游(14)、音乐舞蹈(11)、社会学及统计学(10)、中国古代史(8)、中国近现代史(7)、企业经济(7)、中国通史(7)、建筑科学与工程(6)、中国语言文字、(5)、中国文学(4)、人物传记(4)等。此外,还有体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人口学与计划生育、档案及博物馆、经济体制改革、宗教、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工业经济、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上述数据表明,当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成系统,这也是学者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四)研究力量整合不足

中国知网的调查显示,提及徐旭曾的有关研究成果中,研究机构基本上是高校,主要有嘉应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惠州学院、郑州大学、龙岩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深圳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文化研究是应该的,但是仅仅依靠他们的力量又是不足的,应该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河源市社科联借承办“徐旭曾客家学术研讨会——纪念《丰湖杂记》发表200周年活动”之机,聚合各界专家、学者、文人等共同探讨和研究文化专题,这有利于整合研究力量,对深化研究促进研究工作开展有积极意义。

(五)研究方向不明确

由于以往专家、学者对徐旭曾文化没有直接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也极少,后续的研究几乎要从空白开始。因此,明确研究的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有利于社会各界今后科学地开展徐旭曾文化研究,逐步打造徐旭曾文化品牌。在“徐旭曾客家学术研讨会——纪念《丰湖杂记》发表200周年活动”主题发言的选题中,就给大家明确了有关徐旭曾文化研究的领域,为大家今后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三、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

徐旭曾文化是和平乃至客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徐旭曾文化品牌内涵是文化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徐旭曾文化,打造和树立徐旭曾文化品牌,这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就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而言,包括直接社会效应和间接社会效应。直接社会效应,是指商业收入(文化成果销售)和其他经济、文化活动(如旅游、展览等)所带来的社会效应。间接或潜在社会效应,是指徐旭曾文化品牌的带动下,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其他方面带来的有利影响和增值。具体而言,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

(一)史料丰富效应

打造徐旭曾文化品牌,势必使更多专家、学者开展有关徐旭曾的史料研究,从而丰富徐旭曾文化的历史资料、文献等。这些史料是宝贵的、难得的,具备丰富历史资料的效应,是无价之宝。

(二)旅游经济效应

历史人物以及其代表的内在文化的挖掘,尤其是打造出徐旭曾文化的品牌,将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喜欢历史、喜欢文化的人群前来旅游参观,打造和树立徐旭曾旅游文化品牌。徐旭曾文化品牌的旅游经济效应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文化发展效应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增长亮点。用徐旭曾文化品牌重新打造和振兴河源文化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徐旭曾文化为主题的遗址瞻仰、历史文化收藏展览等活动来展现其文化社会效应。徐旭曾文化品牌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加以挖掘和打造。因此,徐旭曾文化品牌具备重要的社会效应,对带动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延伸效应

徐旭曾早年就读于和平下车镇兴隆村逢源书斋,辞官后先后执掌广州粤秀书院与惠州丰湖书院,徐氏子孙“一门三进士”,这说明徐旭曾文化品牌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教育资源[3]。徐旭曾教育文化品牌的教育延伸效应,一方面体现在其价值理念的教育意义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熏陶人、教育人,提升受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素质能力。

(五)连锁带动效应

徐旭曾文化品牌还能通过其自身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吸引人才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徐旭曾文化品牌资源,以品牌效应吸引和调动各类人才回报故土的积极性和投资者的青睐,促进人才、资金、产业之间良性发展,为各类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条件,同时带动扩大各类消费需求,从而产生连锁带动效应,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徐旭曾文化品牌社会效应的实现路径

徐旭曾对客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发挥和实现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积极开展研究挖掘文化内涵

实现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效应首先要挖掘其文化内涵。徐旭曾文化是固有的、是有底蕴的,但现有的能够展现和展示的文化成果还很少,很多东西还未被发现、未被挖掘,政府、学界及社会各界都应加入到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中来,共同深入挖掘徐旭曾文化内涵。

1.政府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如社科联、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职能,利用资源优势号召有关力量开展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文件等,鼓励和支持开展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

2.学界积极。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是否深入、是否到位,关键还是要看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有识人士,这些人应该起到带头、引领作用。整合这些研究力量,必须要有牵头单位、牵头人,把教育、文化、宣传等系统的中坚力量凝聚到一起,共同商讨徐旭曾文化品牌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步骤、分工等,使大家扬长避短,发挥专长,确保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科学、到位。

3.社会参与。徐旭曾文化挖掘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尤其是很多民间熟悉和了解有关徐旭曾其人、其事的人。因此,要想更全面地开展徐旭曾文化研究,必须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全方位收集民间史料,整理民间传闻等,如此才能丰富徐旭曾文化品牌的内涵。

(二)加大开展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1.报纸宣传。加大徐旭曾文化品牌在报纸上的宣传介绍,设立专栏、专题介绍徐旭曾其人、其事,介绍徐旭曾的文化理念、思想,尤其是深入介绍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及其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发表专家、学者关于徐旭曾文化研究的有关成果,使更多人了解徐旭曾、了解徐旭曾文化。

2.电视宣传。有关部门可以制作有关徐旭曾的文化专题片、宣传片、教育片等,以电视播放的方式宣传徐旭曾文化品牌。电视宣传有利于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关于徐旭曾及其文化的介绍,能使公众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徐旭曾文化。

3.网络宣传。网络宣传迅速快捷,组建徐旭曾文化宣传网站,既可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也可以图片的方式展示,还可以视频的途径宣传,而且时效性、地域性不受影响,阅读、观看比较自由、灵活,这种宣传方式深受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也有利于扩大宣传面。

4.微信宣传。微信作为新兴的沟通交流平台,其宣传的影响力度大、宣传速度快、宣传影响面广、宣传成本低,因此被众多商家使用。徐旭曾文化品牌的宣传可以通过网站启动微信宣传,定期、不定期转发有关徐旭曾文化的宣传介绍,逐步使更多人了解和熟悉徐旭曾及其文化。

5.专题讲座。开展专题讲座也是徐旭曾文化品牌树立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开展专题宣传讲座,深入中小学、职业院校、社区、工业园区等,举办有关徐旭曾文化宣传的专题讲座,以此扩大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三)整合资源应用,促进社会发展

将徐旭曾文化品牌整合应用到有关行业、有关领域才能转化为社会效应。在发展徐旭曾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必须整合资源应用,使有关行业、有关领域在这个过程得益、受惠。

1.保护开发徐旭曾故居及文物。保护好、开发好徐旭曾故居以及相关的文物,这是整合资源应用发挥徐旭曾文化品牌价值的基础和根本,是徐旭曾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依托。当地政府应该会同有关文物部门做好徐旭曾故居及文物的保护开发工作,加大投入,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力争做到展现徐旭曾故居及文物的原始风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和爱好者。

2.建设徐旭曾文化纪念馆。建设徐旭曾文化博物馆是整合资源应用发挥徐旭曾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平台,纪念馆的建设应争取上级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力争将纪念馆建成为历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

3.建设徐旭曾文化旅游胜地。在徐旭曾故居、徐旭曾纪念馆的基础上,当地要结合本土的客家文化和风土人情,大力引进资金建设参观、旅游的配套措施,增加看点,增强亮点,健全游览、参观、食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徐旭曾文化品牌打造建设文化旅游胜地,大力弘扬和宣传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精神理念和思想精髓。

4.开发徐旭曾文化产品。徐旭曾文化产品开发是其文化品牌社会效应实现的重要载体。徐旭曾文化产品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介绍徐旭曾及其文化理念的书籍、书法、书画作品,也可以是有关徐旭曾及其文化宣传的画册,亦可以是录制好的音像制品。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发徐旭曾提及的客家文化用品。

5.建设徐旭曾文化产业园。建设徐旭曾文化产业园,一方面促进徐旭曾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提升徐旭曾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借徐旭曾文化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当地企业投资和招商引资工程,推动当地更好地结合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这正是徐旭曾文化品牌社会效应的归宿。

总之,历史上的大众文化不仅有其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自己的承传方式[4]。作为客家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徐旭曾其人、其事、其思想及文化理念都是值得学界去探索和研究的。徐旭曾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而这种社会效应的实现必须始于积极开展研究挖掘文化内涵,贯穿于加大开展宣传树立品牌形象,落脚于整合资源应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唯如此才能挖掘、应用和实现其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严忠明.丰湖杂记与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6 - 39.

[3]王炎.离异与回归—从土客对立的社会环境看客家移民的文化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08(1):21 - 27.

[4]郑德华.客家历史文化的承传方式[J].学术研究,2005(3):111 - 116.

【责任编辑:赵佳丽】

The Social Effec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Xu Xuzeng Culture Brand

DAI Chun-ping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51700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Xu Xuzeng is an outstanding figure in Hakka history and culture. His writing FenghuMiscellanies,with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is known as "declaration of Hakka" and pioneer of Hakka studies,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Xu Xuzeng cul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ocial effec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Xu Xuzeng culture brand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history,culture,education,economics,and marketing,and has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 in opening a new route to the cultural study of historical Hakka figures,opening up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and creating and establishing Xu Xuzeng culture brand.

Key words:Xu Xuzeng;Fenghumiscellanies;culture brand;soci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5934(2016)01 - 0010 - 04

作者简介:戴春平(1970 -),男,广东河源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 - 12 - 15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浅析建立社区文化品牌的意义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
城市体育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的多学科阐释
浅谈革命纪念馆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