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点高中招生方式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016-04-13王香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平中考重点

王香丽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广东 广州 510090)

重点高中招生方式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王香丽

(广东工业大学期刊中心,广东 广州 510090)

我国以重点高中制度为代表的高中分层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重点高中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起过重要作用。然而,其弊端也随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凸现。近年来,国家与教育部门从名称上把“重点高中”改称为“示范性高中”,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点高中在各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位,高中分层体系依然存在。其中之一就是重点高中在招生环节所拥有的特权。有关部门通过高中招生方式,区分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可通过自主招生或中考统一招生方式优先录取优质生源。重点高中在招生环节所拥有的特权,更有利于优势阶层家庭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从而强化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而能够获得重点高中学位的学生则最终能够获得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所以,重点高中的分层体系成为了强化社会分层不容忽视的因素。

重点高中;招生方式;教育公平;教育机会

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学生所接受的高中教育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接受不同类型高中的机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高中招生方式的影响。重点高中通过其在招生方面的优先权,达到其获得优质生源的目的,从而形成其高考升学率居高不下以及其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的状况。文章拟通过分析重点高中历史演变和现状,探讨现阶段重点高中的招生方式及其对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实现教育公平,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 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曾指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1]。1978年1月1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此后,一批重点学校先后诞生,有些高中逐渐发展成为闻名至今的重点高中。

重点学校制度的提出与实施与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为恢复与发展经济,急需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集中力量创办一批重点学校是符合国情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达到用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最多最好的各类国家急需人才的目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办教育的做法,对快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并实现工业化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大力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及教育资源日益丰富,这为人们提供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机会。同时,重点学校制度也随之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其目的在于倡导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为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教育部决定“取消重点小学和初中,只保留重点高中”。此后,重点学校制度仅指重点高中制度。

重点高中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等级,如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区级或县级重点等,形成了以重点高中为首的高中分层体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重点高中制度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生源,从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广大学者的积极拥护。

随着我国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迈进,人们在基本教育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的好坏,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欲望越来越强烈。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所以,对优质学校学位的竞相追逐成为当下接受教育方面最为激烈的竞争。而高中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其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对象。在此情况之下,重点高中制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诟病。比如,重点高中产生了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择校热为特权阶层提供了平台、重点高中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由高升学率导致唯升学率、重点高中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造成了教育更加不均衡发展,等等。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标志着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的终结。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一直在淡化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的区别,取消“重点高中”而改为“示范性高中”。但实质上,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的界限依旧分明。如即使都被称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也有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区级重点以及县级重点之分。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之间有明显差异,而不同级别的重点高中之间同样有很大差异。其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更体现在高考升学率上,而高升学率主要由重点高中的招生录取方式决定的。可以说,重点高中除了可获得充足的财政拨款外,更具有招生方面的优先权。有关部门通过招生环节的政策倾斜,人为地把高中分为不同等级。

2 重点高中招生方式对初中毕业生入学机会的影响

重点高中的招生方式主要有自主招生和中考统一招生,自主招生是在普通高中统考前。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中属于省级重点高中,他们自主命题,独立招生,从而择优录取一定名额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自主招生只是极少数重点高中的特权,统一招生仍然是普通高中最主要的招生方式,即高中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和中考成绩分批次进行招生录取。根据教育部门的招生规定,重点高中在独立批和提前批优先录取生源,享有优先录取的资格,从而录取到优秀的学生。而其余高中在后面的批次录取,则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重点高中选拔以后考分较低的学生。

我们以广州市2015年中考录取结果为例,分析不同级别高中之间生源的差异状况。如广东省重点高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了160名擅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等学科领域的新生①。另外,在中考统一招生环节,2015年广州市700分(含政策性加分,下同)以上的中考考生达13562人,其中12878 人填报了提前批的学校,占比94.96%。12所省、市属示范性高中学校(含校区和省实自筹经费班)中,有10所的录取最低分数超过700分,有9所以优先投档线702分以上在提前批完成招生计划。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与执信中学的最低录取分数分别高达733分、730分、727分与726分。广雅中学与执信中学在独立批中都录取到了100名75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②。而后面批次录取的高中,其录取分数线明显较低。如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录取的最低分数线仅为636分②,比华师附中的最低分数线低了将近100分。而且还可以看出,同一所重点高中其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别。重点中学独立批招生的学生分数非常之高,他们是一批更为优秀的学生,他们单独编班,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重点高中通过招生环节淘汰了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因此他们只能进入低一级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可以说中招环节的分流选拔是初中毕业生身份等级的重新划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被冠以优秀生的名号,开始了冲刺名牌高校的新征程。相反,被排除在重点高中之外的初中毕业生则进入了高考升学率较低低的普通高中或者是基本没有希望升入大学的职业高中,从而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这些反差下面将要论述)。

高中招生方式加剧了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局面。为了竞相追逐重点高中,很多学生从初一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接受课外培训,这其中不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目标是进入重点高中,有些甚至是为了获得自主招生名额或者是进入重点高中独立批招生的行列。如果不仔细地观察,人们通常会认为正在接受补习的学生主要是那些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他们才是需要通过补习来获得帮助的学生。可事实正好相反,在接受补习的学生当中,占主体的是那些学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他们想通过补习来保持自己的优势。在香港和中国台湾,高级别的学校( 精英学校) 中正在接受补习学生的比例比低级别学校大得多[2]。而那些没有接受课外培训的学生在中考的竞争中无疑会处于劣势地位。而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在中考一次性考试中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综上所述,重点高中的招生方式促进了精英的培养,有利于国家培养专业人员。同时,这种教育竞争现象造成了学生入学机会不平等,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状况。

3 高中招生方式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的划分,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也不同。优秀生源在重点高中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而可能变得更加优秀。非重点高中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理应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迎头赶上,相反,由于非重点高中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其与重点高中学生所接受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述现象主要体现在高考重本率、总平均分与高分人数方面,下面以广州市几所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2015年的高考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如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广东省实验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与广州广雅中学的高考重本率分别为92.84%、88.24%、87.14%与84.72%。由此可得,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更是优秀中的佼佼者。2015年该校高考总平均分位居全省第一,理科类与文科类考生总平均分分别为640分与600分以及高出“一本”(重点)线63分与27分。此外,以94.8% 的“一本”上线率成为全省最高的高中,理科类与文科类的“一本”(重点)上线率分别为96.1%与86.7%①。关于高分人数,该校居全省前茅,如理科类考生中有1人进入全省总分前10名、12人进入全省总分前100名、21人进入全省前200名与47人进入全省前500名(675分以上)。文科类考生中有3人进入全省总分前50名、7人进入全省总分前100名与15人进入全省前300名(640分以上)①。所以,该校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的也更多。有31名学生被北大和清华录取, 100多名学生被国内其他985高校录取,16名学生被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将近20名学生考入了国外名校①。而属于非重点高中的一一三中学,其高考重本率仅为16.55%,而且没有获得名校自主招生的名额①。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研究表明,我国前5%的中学输送了50%的北大学生,前20%的中学输送了接近80%的北大学生,其中向北大输送生源的中学绝大部分是教育行政部门评定的重点高中[3]。最新的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点高中学生在享受优质高等教育上所占有的绝对优势。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例,广东省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资格的16名学生全部来自重点高中。如7名来自于华南师范大学、2名来自于深圳中学、2名来自于中山纪念中学。同样,河南省2015年获取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15名学生也全部来自于重点高中,其中郑州市外国语学校和郑州市一中占据了9个席位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点高中的学生在享受优质高等教育中占有绝对优势,同时也反映了教育不公平的现实。

高中招生方式作为高中教育的入口,直接决定了高中的生源质量,而生源作为一种教育人力资源,会影响到高中教育的教学质量,并将这一影响延伸至高考结果,从而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看似间接而微弱、实则直接而重要的影响[4]。因此,“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主要是中等教育结构性特征的积累和延续。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普通高中成为狭窄的‘瓶颈’,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甚于高考”[5]11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中考的竞争中,学生、家长以至整个社会都认为,进入优质高中基本上意味着一只脚跨入了名牌大学的校门。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以及现实的压力之下,家长为使自己的孩子能获得优质高中的入学机会,以“不输在起跑线”的姿态,从义务教育甚至学前教育阶段便开始为子女选择优质校。

4 讨 论

在一定程度上,高中招生方式决定了初中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进而影响到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说,高中招生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分层定位的一次选拔。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高中招生也是对社会分层的又一次强化。调查研究显示,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如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地分布于普通中学[5]178。此外,家长受教育程度在不同层次高中的分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如省重点高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最高,其次是市重点高中父母,而最后是一般高中学生的父母[6]。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招生方式更有利于优势阶层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而对于家长文化程度与社会阶层较低的家庭子女来说,则相对困难。这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因素。

高阶层家庭的子女会接受更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其智力也相应得到较好与较早地开发。相反,低阶层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低而导致家庭的文化氛围较差,从而基本上不利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接受真正的教育是进入小学以后的学校教育。

因此,学校教育应尽量缩小而不是扩大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而造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差异。但是,现阶段的重点高中在招生以及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地位,则加剧了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在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应采取合理的高中招生方式减弱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有关部门可首先严格限制重点高中自主招生的学生数量,或者取消这一招生方式。其次,在中考统一招生过程中,可以向低社会阶层子女倾斜,比如给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加分政策等。再次,加大对非重点高中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从而提高非重点高中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力,使其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更好的教育。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各高中官方网站。

② 数据来源于广州中考网站。

③ 根据阳光高考网站的数据整理而得。

[1]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2] 马克·贝磊,等.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

[3] 梁晨,李中清,张浩,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J].中国社会科学,2012(1):98-118.

[4] 郑若玲,杨济连.高中招生方式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以厦门市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39-48.

[5]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6] 姜东海.家庭背景对城市高中生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以对抚顺市6所高中的抽样调查为例.东北师范大学,2007:6.

Enrollment Methods in Key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Education Equality

WANG Xiangli
(Periodical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90, China)

Ever since the end of 1970s, key senior high school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cultivating talents. Its drawbacks emerge as time goes on. Even th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changed its name from “Key senior high school” to “Model senior high school”, the privileges it once enjoyed in every aspect remain unchanged. Enrollment method is the way to differentiate ordinary high school from key high school which has the priority to enroll top students through its own autonomous enrollment system or the 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 With this preferential treatment, students from privileged families have easier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better opportunities once they are admitted by a key senior high school, highlighting problems like education inequality.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of key senior high school is an indicator of social hierarchy.

key senior high schools; enrollment; education equality; education opportunity

R511

A

1672-0318(2016)04-0080-05

10.13899/j.cnki.szptxb.2016.04.016

2016-05-13

*项目来源: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不同家庭背景高中毕业生升学机会实证研究”(15YJA88071)

王香丽(1971-),女,河南平舆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公平中考重点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笨柴兄弟
重点推荐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公平比较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