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作用机制的理论思考

2016-04-13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作用机制就业能力

程 利 娜

(陕西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作用机制的理论思考

程 利 娜

(陕西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分析认为:从就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看,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能够提升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从就业能力形成的内在条件看,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性,能够提高自主能力,激发自我潜能;从就业能力形成的载体看,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活动体验性,能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作用机制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界定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1];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是各行各业都应该具备的必须能力[2];Fugate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工作期间把握和实现职业机会的能力[3],等等。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4];赵颂平、赵莉认为,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而形成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素质群[5],等等。虽然,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对就业能力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即就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实现就业和维持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特征等因素组成的核心素质群,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内在品质(比如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等)[6]。

近年来,随着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之一。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7]。学者们围绕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许多策略,可是提出的策略同质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对实际实施没有很强的指导性,使得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对这门新兴学科还缺少深入的专门研究。因为教育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做到位、做出实效,必须建立本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指导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的价值。相关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职业生涯教育为什么能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呢?这方面的理论解释力度还比较薄弱。因此,探讨职业生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能力之间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进一步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体系,为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试从就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条件等入手来阐述职业生涯教育是如何作用于就业能力,如何有助于就业能力提高的。

一、从就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看,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能够提升综合社会实践能力

由于就业能力是能力的一种,能力形成的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就业能力。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能力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能力是怎样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呢?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对知识的积累越丰富,理解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个体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即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

职业生涯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活动体验性和实践性。职业生涯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有机贯穿大学教育全程的系统性、个性化的辅导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并初步尝试和确定职业,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8]。传统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过于突出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较少顾及学生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工作世界,容易导致高等教育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的分割状态[3]。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有助于上述教育目标的实现,弥补高等教育的不足,这也是职业生涯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活动的关键特点。这种实践性和体验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生涯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人格)、了解社会等,学生要获得对自我、社会、未来职业的正确判断与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二是,由于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所以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后,要检验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还需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来实现。有调查显示,有与职业目标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毕业生的签约率明显高于没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9]。学生在参与和体验活动过程中就会逐渐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实践,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获得的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是以传授的方式教给学生,而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而不断形成的。因此,正是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以上特点,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从就业能力形成的内在条件看,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性,能够提高自主能力,激发自我潜能

虽然能力的形成过程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一切能力的形成都是自我建构的结果。大学生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任何外部的培养和塑造行为最终都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因此,大学生要想获得就业能力,有赖于他们自觉主动、脚踏实地地自我学习、自我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关注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重视个体的自我价值,使个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奋斗,从而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观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个体主动积极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核心竞争力。该教育主要通过主体性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10]。与专业教育相比,职业生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为了转变意识、引发思考、培养能力和促进发展,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学科为本”“知识为本”的现象,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导致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只有学生有了主体意识,他们才能萌生出强烈的职业发展责任感与自信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职业生涯教育发挥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让学生建构其主体性知识来唤醒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行为。人类的知识系统可分为客体性知识和主体性知识。所谓客体性知识,主要是指人类长期形成的关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之基本概念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认知内容,其中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社会知识、人文与艺术知识等等[11]。主体性知识是由自我经验、自我情感、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行为规范等系列要素构成[11]。主体性知识主要是主体用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资源和思想创新基础[12]。然而,我们的教育比较注重传授给学生客观性知识,忽略了对学生主观性知识的教育。而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了解和认识自我,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主体性知识,使个体学会自主思考,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等,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培养职业发展的主体意识。第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特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班杜拉认为:“自我激励通过一系列最近的下属目标得以最好的维持,而这些下属目标按等级序列组织以保证成功地达成上级目标……假如把难以应付的目标分成有挑战性的、通过额外努力明显可以达到的下属目标,追求它可以维持高的动机水平[13]。因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设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就成了能自我思考、自我决定、自我行动的独立者、自我管理者,从以往被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变为自发、主动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三、从就业能力形成的载体看,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活动体验性,能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知识是就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和物质载体,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逻辑起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体系的核心可归结为五大要素,即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形成正确合理的自我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知彼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环境、社会环境,加深学生对真正职业的认知,使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职业;抉择就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目标和行动就是当学生顺利找到职业定位后,在对自己过往的实习经历或工作经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计划并付诸行动。学生通过对以上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影响的机制如下。

1. 学习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分析自身特点以及外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的特点,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有效计划[14]。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针对各种题型进行重复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不需要学生拥有多么复杂的思维,当重复性的问题不断出现时,学生的解题思路便成为一种定势。然而,社会中的问题要比书本上的问题复杂的多,简单的解题技巧并不能使青少年拥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复杂的生活需要学生具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罗杰斯提出要构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面临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动机,让他们意识到真实的挑战,他极力提倡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15],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内化和生成,才能有助于学生智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比如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环境等。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人的一生,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也意味着生活环境、个体自身都会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于是这种环境的变化性也会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困难和复杂性,但这也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个体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就需要将整体或最终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科学的层层分解,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且便于在具体实践中执行的小目标。这一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的解决者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其次,个体要想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就必须首先分析自我以及外在环境,并将分析自我和外在环境的信息综合起来再进行分析和权衡,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那么,这一过程也会训练和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决策能力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选择,比如,在面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时,大学生如何提取或选择出对自己有用、适合自己的信息?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时,面对父母、老师、朋友等人的阻碍,或者职业生涯目标之间彼此相互冲突时,又如何进行选择?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多条途径中,又怎样做出最优的选择?等等。以上这些职业目标的确定、职业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有效信息的选择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决策思维的实践过程。尤其是在具体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很多现实问题的选择或决策,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很复杂的认知能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职业生涯决策建立在对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主要收集有关自我和职业世界等两方面的信息。在目前信息冗杂、信息爆炸的时代,收集有用的信息更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鉴别的能力,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分析筛选后,利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确定几个职业路径方案,最后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这几种方案做出评价和取舍,做出职业生涯决策。因此,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生涯决策包含沟通、分析、综合、评价和执行五个过程[16],这五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 学习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沉思。反省思维使个体从单纯的冲动与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17]。同时,反省思维激励着人们不断的探索,使得事物的意义更加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大学生不断地评估自身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将结果反馈,通过制定者的反思重新调整规划内容。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循环反馈、行动结果的验证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会使得他们养成反省思维的习惯。首先,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过程就是大学生反省思维的过程。由于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都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思考活动。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大学生着眼于现在,全面分析自我,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自己的能力、兴趣、优点及价值观,反思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表现。职业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这种问题又会促使他们思考职业生涯目标,从而促进反省思维的形成。其次,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培养反省自我的能力提供了内在动机。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疑问、困惑和迷茫,也会产生与过去经验不一致的问题等等。这些会激起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度认识自我。当目标实现后,它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又会使大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又进一步促使他们不断反省自我。因此,规划的自主性、规划的成功与失败都激励着大学生不断地反思与探索。

4. 学习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够提高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18]。

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自律或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还不够理性,其行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控制,易表现出冲动的一面。一旦情绪失控,失去理智,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加强和锻炼了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比如,在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具体详细的计划安排上,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的安排;在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付诸行动时,需要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检查实施的进度状况、实施的效果以及是否偏离了目标等方面,这些都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最终使学生学会在面临困难或生涯抉择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

5. 学习与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

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较好的家庭环境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较为顺利,但这也减少了他们面对挫折的机会,心理比较脆弱,依赖性比较强,缺乏责任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既包括自我责任感,也包括社会责任感。蒂西等人认为,真正影响行为的自我激励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和控制性意识,这种自主性和控制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责任感[19]。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都是大学生自主性与自我责任的体现,比如,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培训计划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的意识。这种自身的选择与自我责任感使得大学生体验到一种使命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追求,由此而产生的自强意识又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并主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19]。

[参考文献]

[1]高芳.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86-88.

[2]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4):81-82.

[3]Mel Fugate,AngloJ.Kinicki.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8-23.

[5]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65-66.

[6]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4):81-82.

[7]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91-94.

[8]叶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48-50.

[9]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4):52-53.

[10]戴革萍,郑丹文,王庆文.主体性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J].现代教育科学,2003(2):34-35.

[11]丁峻.本体知识:教育的认知盲区与操作误区[J].心理研究,2010(6):4-5.

[12]丁峻.主体性知识建构的具身范式——兼论教育的人本坐标[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101.

[13](美)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3.

[14]程利娜.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112-114.

[15]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69-71.

[16]龙立荣,方俐洛,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2):225-232.

[17]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

[18]程利娜.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0(2):148-150.

[19]谢铭论.生涯发展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2(8):141-142.

[责任编辑:刘 英]

[收稿日期]2016-03-02

[修订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程利娜(1978-),女,河南兰考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7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生涯教育研究”(12YJC88001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A0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2-0092-05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作用机制就业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