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
2016-04-13双永青
双永青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宣传部,山西 汾阳 032200)
媚俗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
双永青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宣传部,山西汾阳032200)
媚俗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嬗变:在价值取向上突出个人本位,在行为选择上注重实效功利,消费需求上追求时尚、享乐。高校要主动应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志趣,提高文化素养。社会要加强文化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媚俗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嬗变;应对策略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4
媚俗文化披着时尚的外衣在国内流行泛滥,影响了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污染了我们的社会空气,毒害了人们的心灵,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在这种文化冲击下,青少年包括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研究媚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志趣,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媚俗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媚俗,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媚世,讨好世俗。明代高启在《妫蜼子歌》中使用“媚俗”:“不诘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媚俗”外文一词来源于19世纪的德文词汇“Kitsch”,产生于1 9 世纪下半叶德国慕尼黑的艺术品市场, 是流行于艺术品商人之间的行话, 用来区分市场货架上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一种是被称为“ 画作”(Bild) 的真正艺术品,它们凝结了画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绘画技能,蕴含较高的艺术价值。另一种则是被嗤为“Kitsch”的媚俗作品,它们无甚艺术价值可言,唯一的目标就是利用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手段,诱使顾客掏钱购买。国内对媚俗概念的关注是缘于20世纪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译介,其名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最早的中译者、作家韩少功将Kitsch翻译成“ 媚俗”,之后的译者大多沿用了这一说法。“媚俗” 概括了Kitsch的好几个侧面:“ 媚”即谄媚、讨好、迎合; 俗,指庸俗、缺乏修养品位,也可指大众的、普遍流行的。另一位具有学院背景的昆德拉早期译者景凯旋采取音译,将其译为“刻奇”。“ 刻”与“ 奇”这两个字的意外组合似乎也应和了被责为Kitsch艺术的特征之一, 即刻意追新立异,制造噱头[1]。此后,这个词频频出现于国人的文化审美视野,涉及文化产品的方方面面:电视剧、电影、小品、综艺节目等影视文化,甚至流行歌曲、通俗文学、饮食文化、网络文化等等。
因此,可以说媚俗文化是指以赢利为目的、极力迎合受众低级庸俗审美趣味的文化。它具有四大特点:(1)商品化。媚俗文化目的在于盈利。在利益驱动下,文化已成为商品,由文化产业机构制作,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供公众消费。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票房和码洋、阅读率和收视率以及由此带来的广告收益。作品、节目等淡化了政治理想和社会关怀,放弃了对精神的追求。(2)娱乐化。媚俗文化追求无深度的、轻松浅显的消遣,满足人们一时的感官需要,强调当下的快感体验和欲望释放。(3)低俗化。媚俗文化以感官快乐为基础,这种文化是很多人渴求的能满足感官刺激的离奇和怪异、陶醉于表层与假象的臆断需求的文化,是能满足轻松、愉悦与净化或者说“休闲”需求的文化,是那些自动呈献的、可以轻松欣赏到的文化[2]。它们有着新的、出乎意料的东西,有急遽的情感或诡谲的情节,有闲适的快乐和甜美的伤感。大众沉沦于媚俗文化这种一时的快乐消遣中而放弃了对内涵和思想的深层探究和广泛开拓。因此,媚俗文化也是低俗的。(4)时尚化。媚俗风气通常会通过公众舞台、权威载体和名人效应来传播,显得时尚和流行、很是引人注目,特别是深受青年人的追捧,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并且渐渐地形成一种病态的审美倾向,最终陷入媚俗的泥淖。因此“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种是非观扭曲、道德底线缺失,丝毫不顾及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的言论会出炉并在社会上流传[3]。
二、媚俗文化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
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4]。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对人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时代性是由主体需要和社会历史的时代性决定的。马克思说:“我们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5]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代,受着该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都具有它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时代特征。价值观与社会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媚俗文化充斥社会,污染社会风气,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学校园这个“象牙塔”,也不会是一方净土,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价值观就会发生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价值取向上突出个人本位。媚俗文化自身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强调物质享受、金钱追求和感官满足的非良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助长了青年的享乐意识、拜金取向和物质诉求。在其影响下,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评判和选择上,对集体的“无限忠诚”、对社会的“螺丝钉精神”逐渐消解,开始树立主体意识,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忽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甚至为追求自身利益和个人成功,而不惜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2.行为选择上更注重实效功利。媚俗文化的推出目的是赚钱营利。因此,媚俗文化多以娱乐、竞技、消遣等来吸引大众,而政治性的内容较少。在其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价值目标上对“榜样力量”“英雄主义价值观”不断疏离,展露出“躲避崇高”的世俗化心态。他们不再崇拜领袖,不再盲从追随榜样,而是开始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取舍他们所遇到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不再崇拜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代之而起的是对现时代大众明星的狂热,大众所褒扬的现实生活和成功人士的推崇,对媚俗文化所宣扬的物质与欲望的追逐[6]。他们在行为选择上更加注重实效功利。自己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的就参与,能够使自己尽快成功、出名的就努力去干。相反,对于主流文化、特别是政治,却很少去关心。
3.消费需求上追求时尚、享乐。媚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以赢利为目的。为了赢利,生产者必然要不断生产出各种时尚、新奇的产品,吸引年轻人,从而使消费者在追求时尚、新奇与个性中,为媚俗文化生产者带来利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他们对各种时尚、新奇、个性的东西都很好奇,同时又缺乏正确的鉴赏与判断能力,所以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效仿、去追求,在消费需求上一改以往的朴素、实用、节俭等传统观念,而特别注重时尚、奇异、享乐等低俗的东西。
三、主动应对媚俗文化冲击的策略
文化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蕴涵着人最崇高的意义。如果一个社会主流文化阵地被媚俗文化所占领,那必然会造成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社会必然会趋于崩溃。只有抵制媚俗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塑造我们的主流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文化促进人发展的真正功能。特别是高校,既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又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引领的重任,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引领尤为重要。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大学生身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及时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以先进文化提升和引领校园文化,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2)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高校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公共课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抓好课堂讲坛和教师,使课堂讲坛成为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激发正能量的主阵地。(3)加强对社团、宣传栏、橱窗、校刊、广播、各种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文化阵地和团体的监管,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校园成为抵制媚俗文化以及来自不同渠道的多元文化负面影响的坚强阵地。
(二)加大网络管理力度,使校园网络成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辐射、示范和引领地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各种利益诉求和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等意识形态的集散地和较量的重要战场。手机、网络等技术平台,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并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几乎任何可以上网的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这也为媚俗文化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和通道。这就要求高校要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驾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引导和监控,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主动掌握舆论话语权,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不断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积极开发优秀网站和品牌网络栏目,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辐射、示范和引领地。
(三)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志趣,抵御媚俗文化的不良侵袭
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开阔的胸怀和健康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看待未来发展,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生活情趣。课余、假期多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和集体活动,不去不良场所,多结良师益友,少交不道德之人,把时间用在勤奋学习知识上,用在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生品位上,用在服务人民、建功立业上。
(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鉴赏力
由于大学生普遍文化修养和自身阅历肤浅,鉴别与判断能力不高,往往对媚俗文化辨别不清。所以,在应对媚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关键。大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优秀文化的学习,多研读经典名著,少食“文化快餐”,不断学习传统的、现代的先进文化和民族的、世界的优秀文化,强化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探索,培养科学、全面地欣赏和理解文化内涵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中陶冶升华。大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人生的历练,思想比较单纯,且富于幻想,容易偏激、盲从。所以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往往难以把握,往往容易从个人本位出发。因此,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观,将感性的价值观上升为理性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自己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和力量。
(五)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监管,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所有文化宣传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文化宣传部门要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消解商业传媒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文化生产者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良心和社会效益,制造一些低俗文化产品来媚取大众,引发关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的执法,严厉打击各种不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正确引领文化潮流,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 李明明.关于媚俗(Kitsch)[J].外国文学评论,2015(1):214-215.
[2] 魏传光.大众文化媚俗化机制探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0(6):81.
[3] 金路.媚俗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6.
[4]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2.
[6] 高珊,崔健.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9):87.
Kitsch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SHUANG Yongqing
(PublicityOffice,FenyangCollegeofShanxiMedicalUniversity,Fenyang032200,China)
The attack caused by Kitsch culture is changing the students′ values in following respects: demonstrating individual-centeredness in value-orientation, becoming utilitarian in behavior, being fashion-conscious and hedonistic in consumption. In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eal with the change by constructing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creasing net management, guid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lofty aspirations and elegant tastes,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quality. The community should strengthen cultural supervision and create a pleasant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kitsch culture;college students;values;change;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2015-10-29
双永青(1966-),女,山西文水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副编审。研究方向:大学校园文化。
G641
A
1008-6285(2016)07-0092-03